這是書評,或者說~賣書的介紹。
說真的,反演化的書雖然沒什麼外來市場,不過免審稿這點真的非常「好」。
不管怎麼虎爛都能出書。
白色原文。水藍我,草綠Yenchin
作者:劉良淑
《解體進化論》(Dismantling Evolution: Building the Case for Intelligent Design)於二○○三年出版,被譽為是一本遲來的好書,特別能幫助一般讀者瞭解「智慧設計論」的概念。本書的作者孟卡斯特(Ralph O. Muncaster),大半輩子懷疑聖經,現在卻創立了「信仰有力根基(Strong Basis to Believe)」事工,經常在大學、機構演講,著有《一位懷疑者對神的尋求(A skeptic’s Search for God)》,以及「檢驗證據系列(Examine the Evidence)」護教小冊。
先抬出「懷疑論者」的招牌顯示中立客觀?
不過科學不管你是什麼來歷,證據可說話。
築橋的概念
孟卡斯特在大學的主修之一為工程設計,他曾設計測試滑雪板皮靴固定裝置的設備,而得過獎。因此,測試結構是否堅實一直令他著迷,而橋樑則是他特 別注意的設計。每一道橋樑都需要經過縝密的設計,因為架橋是一件馬虎不得的大工程,每一根樑、每一個螺栓都要十分堅固,足以載重,哪怕只有一處鬆動,整座 橋便有坍塌之虞。
主修工程設計,批演化論 = =|||
當然,不能以人廢言,對吧?
再度發揮神創論的本事,湊領域。
工程設計和生物學有什麼關係?
沒有關係~~= =6
而橋從一塊爛木板到美洲那個超級跨海大橋都是橋,幾時聽過爛木板有「樑」和「螺栓」的?
橋樑和進化論有什麼關係?作者認為,這兩者都是用來跨越空間的,將原本互不相連的兩處銜接起來。作者分析,就進化論而言,它所要銜接的斷崖可分為五大段:1
(好心一點幫他回復連結)
「互不相連」….只是角度問題,從不同觀點,橋所連接的兩處本來就是相連的,這可以套用到和演化的關係。
一開始就錯….= =
所有科學理論共通的要素就是對現有現象的敘述。是先觀察到「生物會變化」才產生「所有」演化論的,不是先掰出演化論再去找現象。
在達爾文當時,「生物會演化」已經是個「現象事實」,而包括達爾文、拉馬克在內的演化理論都是從這個現象「產生」出來的。
1. 由混沌的無生物,到第一個細胞所需的元素基本排列
很不幸達爾文演化論不討論這個,這是分子生物學的範疇。
原分子的靜電力
2. 由無生命的第一個細胞基本排列,到有生命的第一個細胞
還是不討論。
能自行複製的分子,和其他巨分子的搭配,產生了較大的結構
3. 由原為無性生殖的單細胞,到具有性生殖能力的單細胞
傳遞 DNA 的能力
依舊不討論(99%不討論,剩下的1%叫做天擇)
4. 由單細胞有機體,到多細胞有機體
大量細胞產生的分工合作現象衍伸
只討論天擇
5. 由多細胞有機體,到一千七百萬種生物
突變與天擇的神奇處
如果是已知的現生物種數目,那麼多了個0。
上面的幾個「都是」生物史,演化論講的是生物變遷的「方式」,對於生物沿革的「歷史」完全沒有任何置喙的餘地。
進化論所提供的橋樑結構,為「偶然」、「時間」、「突變」、「天擇(natural selection)」。作者在本書中逐一檢驗,這樣的結構是否堅實,足以建構跨越這些斷崖的橋樑。
偶然,不見得完全隨機。時間,是別的領域研究出來的。
突變天擇倒是正確~XD
至少名詞正確,算是好的開始?
達爾文的假想與存疑
又在鬧達爾文…..
一百五十年前,達爾文憑著當日所能觀察到的生物結構與關聯性,推出「進化論」的假設,認為,在混沌的萬有中,有一處剛好集中了形成生物基本細胞 所有必要的化學元素,於是「第一個細胞」出現了。再經過幾億年,這個細胞經過突變,形成了更複雜的細胞,再繼續不斷突變,成為多細胞的生命,又經過天擇的 篩選,適者生存,繼續突變,至終為現今多變化的生物界。
達爾文的研究跟生命起源無關,跳過。
一開始就炒冷爛飯…達爾文理論是「物種原始」(Origin of the Species),啥時候變成「生物原始」….= =
孟卡斯特並沒有責難達爾文,他認為,就當時的科技資料而言,達爾文所提的假設似乎是合理的解釋。而且,在《物種原理(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一書中,達爾文也誠實的指出,他的理論可能有一些問題──而直到今日,這些仍是科學界的難題。例如,他提到「天擇應當是由無以計數的微 小、可傳承、有利於其存在的改變造成,這些改變能夠存留而且累積。……但,為何地殼裡找不到大量的改變過程中的形式?」2 如今化石的研究已經碩果纍纍,可以作出相當完備的顯示,根據出土的二十五萬種生物,許多進化論者不得不承認,漸進式的改變並不存在,反而是在歷史裡的某幾個階段中,突然出了極大量的改變(如:賽武紀爆炸Cambrian explosion)。3
啊….「沒有中間化石」 的鬼話換一種方法說。
什麼叫「某幾個階段」的寒武紀大爆炸? = =|||
而「漸進式」的改變不存在,不表示演化論是錯的。
先不論寒武紀打成賽武紀,這也是炒冷飯。
將「達爾文理論」當成聖經、一字錯等於全錯的傢伙,都是反演化論者。
順便告訴你,「平衡中斷理論」不是底下的那種虎爛。
引用別人的發言:(同時說一聲,古爾德炮火猛的同時,別人回轟的炮火也不小,不過這裡只抓真正的理論解。科學理論不因為互轟而雙雙滅亡,尤其是生物學)
Punctuated equalibrium
這兩個字的意思如下:
一,所謂「平衡」,指的是「生物適應」-->適應包括生物體內部各零件之間的相互諧和適應、與其他生物的適應、與環境的適應。
總之,既然適應得很好,就不會「演化」(transmutation)。
二,所謂「中斷」(punctuated/punctuation)-->意思是生命史長期的趨勢是 「平衡」,就是生物不會演化,這個長期趨勢,只在幾個「時間點」中給打斷了;在這些時間點中(以百萬年或幾十萬年為單位)生物發生「熱烈、生動」的演化事 件(包括變化與分化)。
哈佛大學教授S. J. Gould與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Niles Eldredge是這個punctuated equalibrium看法的主要提倡人,這個詞是他們發明的,時間在一九七0年代。
幾年前S. J. Gould在Science有篇回顧,可以參考。
當然,他們的觀點並不只是重新描述一下「生命史的概況」,他們主要反對的是:所謂「新綜合論」(new synthesis)的達爾文主義(Darwinism).新綜合論是一九三0到一九五九之間形成的現代演化論。
根據S. J. Gould & Niles Eldredge的看法,新綜合論的主旨是Charles Lyell的漸變主義-->指生物時時刻刻在演化,所以長期的生命史趨勢,就是演化(transmutation)。
所以新綜合論完全依賴個體的點基因突變來解釋生命史長期趨勢。
如果生命史的長期趨勢是「平衡」(演化靜滯),而只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百萬年到幾十萬年之間)演化(包括變化與分化);那麼演化的「機制」就可能不像新綜合論或達爾文本人所說的那麼單純-->這是Gould & Eldredge的觀點。
所以他們提出一些關於演化機制的理論。
「生物演化」就像是生物學的「王道」,各種「機制」理論就像漢書藝文志敘述的各家「一致而百慮」,目的都是解釋生物演化的機制。
當然,古爾德的理論不見得就是唯一且真實的王道。
任何後人都能幹掉古爾德的理論,但是前提是在「科學」之下。神創論那些反演化的爛「證據」,能推翻演化論才有鬼(更別說他推的還只是「百家」之一的漸變論)。
孟卡斯特指出,達爾文的「天擇說」有其貢獻,因在小範圍內(”micro” sense)是正確的,直到今日,「育種學」仍根據這理論來改良品種。然而,從一種生物變到另一種的理論,卻始終無法找到證據。因此,在《物種原理》一九 七一年版的序言中,英國生物學家馬太斯(L. Harrison Matthews)寫道:「相信進化論和相信創造其實有雷同之處,亦即,跟隨者認定該理念必定正確,然而,直到現今為止,卻仍舊無法提出證明。」4
全文:
「The fact of evolution is the backbone of biology, and biology is thus in the peculiar position of being a science founded on an unproved theory — is it then a science or faith ? Belief i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s thus exactly parallel to belief in special creation – both are concepts which believers know to be true but neither, up to the present, has been capable of proof.」
「演化的現象是生物學的骨幹,因此生物學的特殊地位是在於一個未被證實的理論上建立的科學--那麼它是科學還是信仰?………(以下同上文)
「現象」本來就不用「理論」
萬有引力是現象,萬有引力本身不是「理論」。
演化是現象,很老外用 evolution 一字常搞得大家搞不懂,也許因此才會用 Darwinism 分清吧。
腐朽的風車
又一個「只有微演化」、「廣演化沒證據」的屁話。
29個以上的廣演化證據~見此。
近代科學的發現
近代的物理學、天文學、分子生物學、數學、統計學的進展,提出許多理論與數據,對進化論十分不利。以下僅舉數例:
好大的領域帽子。
之一:宇宙的時間與空間
進化論在一九二五年時風靡全球,而當時大部分科學家認為,無論就時間與空間而言,宇宙都是永遠存在,而且是無限的,這觀念與進化論一拍即合。然而這 幾十年來,近代物理學、天文學、數學、統計學等,提供了許多「硬證據」(即,有實驗為憑,與摻雜猜測的「軟證據」不同),推翻了這個對進化論非常有利的
假設。
愛因斯坦一九一五年發表的「一般相對論」,和宇宙起源關係密切;根據這物理定律的推演,宇宙會向外擴展,而且有一起始。當時他本身尚無法接受這觀 念,而企圖修正;但是不久之後,另一位科學家胡伯(Edwin Hubble)根據「紅位移」現象,發現最遠的星雲的確在遠離地球。於是科學界推出「大爆炸論(big bang)」,作為宇宙形成的模式,認為宇宙是從無而突然開始存在的,而且不斷向外擴張。
大爆炸的理論可由測量最遠星雲擴張的速度來作測試,而近年來透過五種不同的實驗方式,都同樣得出宇宙的年齡在一百四十六億至一百五十一億年左右。5
第一次看到用大霹靂理論來駁演化論的….= =
演化論並未要求「過去永恆」,時間只要夠用就好,那麼長作啥?…
神創論在這方面比較常用的招數是硬ㄠ宇宙只有6000歲,或許是因為懷疑論者的「來歷」讓他拉不下臉來掰地球只有六千年?
因為即使是現在科學界推估的46億年,對演化論而言也已經夠久了。
(這其實也是「歷史」問題,只是演化不管用啥招數都得浪費不少時間,幾千年到幾萬年明顯太短,至於幾十億年…已經夠用了)
之二:細胞內結構的對掌性
按照進化論的說法,最早的生命是由一個細胞形成。一百五十億年的時間,是否足夠讓構成整個宇宙為數達1054的重子(baryons),在合適的時間、按合適的順序湊合起來,提供生命所需的條件?
什麼時候演化論管起宇宙形成來著?
反演化者的演化論再度干涉宇宙產生。
如今對於細胞的研究,已經深入其內部DNA、RNA的結構。人的DNA有三十二億配對,現代一般細菌約有一億兩千八百萬DNA配對,而最早的化石細 菌中只有五十萬;有人猜測,可能擁有十萬DNA配對,便可形成生命體。然而,DNA內部結構之複雜,讓人嘆為觀止。拉開DNA的螺旋串裡面,可看見類似階 梯的結構,兩條側邊是由磷酸鹽和醣組成,而「梯級」則為核甘酸(necleotides)。核甘酸有四個成份:胸腺嘧啶(thymine, T)、腺嘌呤(adenine, A)、鳥糞鹹(guanine, G)、胞嘧啶(cytosine, C),而其組合總是TA、AT或GC、CG。換言之,每一串DNA中的核甘酸都必須具「右旋」的分子定位(molecular orientation),整串才
能產生作用。這種必需性被稱為「對掌性」(chirality)。另一方面,細胞中的胺基酸排列也有類似的要求,但蛋白質鏈則需「左旋」連結,才能發揮功能。
由自然界觀察,胺基酸的排列一般是隨機的,左旋與右旋各半。若要形成第一個細胞,其中所需要的一百多個有效蛋白質,要由幾千個胺基酸組織起來,而這 些胺基酸的排列,必須突然百分之百變成左旋;同時,十萬個核甘酸也需要同時呈現右旋,才能組成DNA。換言之,第一個細胞的形成的機會,相當於隨意丟十一 萬次銅版,而每次落下來都是正面朝上!用數學表達,概率為1033,113分之一。
「對掌性」的難度已經困擾科學家一百多年,從進化論的角度從來沒有提出過令人滿意的答案。
老掉牙,最初的生物是只有單一旋嗎?
當「唯一先祖」的前提被認同時,會只有一種生化型態就「很正常」。
至於為什麼?
當某種蛋白質組成較具有競爭力時,它自然會成為胺基酸世界的適者。同時毀滅其他胺基酸構成。
因為初始的生命是這種東西湊成的,之後產生的生命也只能在這種地基上疊類似的東西。
順便提到的是,這也不是演化論必須討論的東西,這是生化。
進化論橋樑的脆弱環節
探討由混沌的無生物,到第一個細胞所需的元素基本排列,除了「對掌性」的難題之外,還有需要正確的原子來構成可用的DNA、RNA、蛋白質鏈的 問題、這些原子必須同時、同地出現的問題等等。在這些因素綜合的衡量之下,若要隨機自然生成一個最簡單的細胞,概率為10112,827分之一。孟卡斯特 提出一種計演算法,測試一百五十億年內隨機形成一個細胞的可能性,而他的答案是「零」。6
一樣,能活的只有一種組合嗎?
這就是「因為頭彩機率低所以不可能有人中」的邏輯,事實上誰知道「獎項」有幾個?
至於材料方面,原始湯裡面都有…米勒實驗證明可以。
依舊不是演化論的範疇。
即使所有成份都齊全了,由無生命的第一個細胞基本排列,到有生命的第一個細胞,仍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鴻溝。例如,一個剛斷氣的人,他全身所有的細胞成份尚未 改變,但他卻失去了生命。因此,生命體和僅有其物質成份的組織顯然有所不同。究竟生命從何而來?或許,對剛斷氣的人即時予以電擊,他的心跳還可以恢復,然 而,電擊畢竟不過是一個步驟,生命本身的來歷仍是個難解之謎。
生命的本質(或者效果)是什麼無關乎生命演化的理論。
電視會出影像不代表作電視的人是個神。
至於由原為無性生殖的單細胞,到具有性生殖能力的單細胞,跨越這道鴻溝的難度,超過一般人的意料。進化論假設第一個細胞不具細胞核,繁衍的方式是 「二元分裂(binary fission),自行一分為二,各自再成長。但大多數具細胞核的較複雜細胞,是用「有絲分裂(mitosis)」,細胞核先形複製,整個細胞再分為
二,各自含有一新的細胞核。以上兩種屬於「無性生殖」,然而「有性生殖」則複雜得多,細胞要先產生雄性與雌性的配子(gamete),各含整個細胞一半的 DNA,然後再與異性的配子結合,以形成新的細胞。進化論認為,有性生殖有產生突變的可能,而導致愈來愈複雜的生物。然而,原本為無性生殖的細胞,從那裡 得著「資訊」,導致它的組織產生變化,而變成有性生殖的系統?若說頭一個細胞是受到另一個具不同特性的細胞衝擊與結合而形成,即便如此,孟卡斯特指出,在 龐然宇宙中,兩個極小的細胞(約一英吋的五萬分之一)能隨機這樣結合,其概率幾乎不存在。7由此可見,進化論所主張生命是由最簡單的形式開始發展的說
法,從起頭就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
一而再,再而三的「一期樂透」。
如果生物的配子能跑到「龐然宇宙」中再說它不可能吧。
根據現生物種,「同型配子」的出現比「異型配子」早而且簡單。但是它卻是「合成」繁殖的先行者。
至於湊一起,這實在是個笑話。原始分裂生殖後的生物難道會平均分配在這「龐然宇宙」中嗎?當然是頂多跑到附近去,這麼小的範圍內,會碰不到…就真的是奇蹟了。
把原本小小的活動空間「通通」變成宇宙級,也難怪認定「困難」。
接下來的兩道鴻溝,即由單細胞有機體到多細胞有機體,以及由多細胞有機體到一千七百萬種生物,在詳細解析之下,困難度更是有增無減。更何況近代一位著名的進化論人士,英國薩西克斯大學生物系榮譽教授斯密司(John Maynard Smith),曾表明:「進化論的天擇說並未預測生命體會愈變愈複雜,只是說,它們在當前的環境中會愈來愈適於生存和繁殖。」8 換言之,生物在其本身品種中變化是可能的,而變成另一種更複雜的生物,其實並無理論根據。
自打自紮自己找下台階。
完全推不出來的「換言之」。(這是本文章最明顯的謬誤)
「天擇說並未預測生命體會愈變愈複雜」就是拿來反駁某些神創智障的「演化論說生物越來越複雜」稻草人,也就是說天擇說沒有侷限「變異方向」,而只擇取「可適應」。
不知道怎麼掰的能掰出「變成另一種更複雜的生物,其實並無理論根據」的否定廣演化句子~~= =
總之,進化論所提出的建構橋樑機制幾乎沒有任何支撐的力量,無法承受硬證據的壓力檢驗,目前已經瀕臨解體。
打稻草人外帶自我催眠的解體法。
智慧設計論──唯一的另外選擇?
失敗的選擇,楔木計劃 1999-2003 五年內就要完成「科學證據」,結果至今還是什麼都沒有。
然後立刻塞入強迫中獎選項。
「演化論掛了=神創對了」,這種爛邏輯處處可見。
當然我們要說~
讓他們自己關上門爽,沒有人能剝奪一群沒馬子的無聊男子看A片打手X的權利…咦!似乎搞錯了?_?
擁護進化論的學者如何面對科學新證據的挑戰?孟卡斯持認為,他們基本上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鴕鳥式,不去理會這類挑戰,堅持進化論已是確定的真理。
第二種是太空式,把眾多難題推到地球以外,猜測生命形成的要素首先在外太空出現,然後再落到地球。至於「外太空的生命如何形成?」這問題就不在他們考慮之列了。
還是把生命起源跟物種起源搞混。
把演化學者當成「固執者」。
至於自己論調破爛老舊方面,反正自己當寶嘛。
其實,許多人明知進化論有許多可疑之處,但仍舊找出各種理由來解圍,寧可抱持這套論理不放,也不願考慮「智慧設計論」的可能性。孟卡斯特追述自 己在探究這問題時的心理過程,起初他同樣極不情願去面對,因為進化論不單是他從小接受的理論,而且已經成為他的人生哲學:既然萬物乃是出於偶然,毫無目的 與方向,他就可以為所欲為。而一旦他鑽研下去,發現「智慧設計論」更合理,那麼,他就感到飽受威脅,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必須面對設計自己的那一位,向 「祂」負責,過一個要交帳的人生。或許這正是死守進化論陣營、絲毫不肯讓步或放棄之人的心結!
至於智慧設計到底有什麼能說服人的地方,的確值得「開始」鑽研下去,因為到現在還什麼都沒有。
自己爽的「智慧設計論」。
神創內容,偽科學殼子。
在科學界什麼論文也沒提出得了的「合理」~(楔木計劃完全失敗)
最後不忘將耶和華拉進來,至於前面文章和耶老有沒有關係,反正這是反演化八股文,以前都可以「帶著茶壺反攻大陸解救共匪專制下水深火熱的同胞」,現在掰這種「提著上帝反攻演化解救邪惡唯物達爾文主義專制下愚昧的羔羊」也不過是種應用罷了。
作者為本刊執行編輯
註:
1. Ralph O. Muncaster, Dismantling Evolution, p.34。
2. Charles Darw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pp. 95, 172。
3. 現今「新達爾文派(Neo-Darwinianism)提出「頓點均衡說(punctuated equilibrium)」作為化石的解釋,即,進化發生於「合適開始(fits and starts)」的時間,有時很快,有時很慢,有時完全靜止。
4. L. Harrison Matthews,introduction to Charles Darwin, 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p. xi。
5. Hugh Ross, The Creator and the Cosmos, p. 60。
8. J. M. Smith and E. Szathmary, The Origins of Life, p. 15。
恩福雜誌
我是從「詮釋學」來看進化論與創造論的爭論…<br />
或許「詮釋學」這個視域,能給我們一個嶄新的切入點..<br />
而不流於"流俗之見"<br />
而..這在我看來,不過就是一種信仰"抉擇"的活動而已..<br />
<br />
我特別為此寫"一篇專文"來辨明這樣的「信仰」活動<br />
題為〈台灣淫猴〉,不是台灣彌猴阿….<br />
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來探個究竟…<br />
http://www.wretch.cc/blog/bruckner&article_id=1943211
<br />
科學理論不用科學來解釋,講得再好聽、再天花亂墜也沒用。<br />
<br />
連科學與信仰分不清楚的人,何德何能來就此「切入」?
那篇台灣淫猴更是不值一哂, 不過就是把 "因為人有羞恥, 所以不相信人是演化來<br />
的"<br />
<br />
大人類沙文主義重新搞一遍<br />
<br />
照這種邏輯, 最好罪犯的兒子不是罪犯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