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
基本原則
從科學的証據來研究物質世界的起源,目前流行的理論莫過於進化論了。我們已經指出,進化論並不能作為絕對的科學事實。只是一種証據科學而已。自從達爾文復興古希臘唯物論者的看法至今,進化論隨著科學的新發現,已經有不少的修改。一一的比較並不在本文的範圍之內。但是原則仍是根據如下:
其實本段就已經是打稻草人了,演化論(不管是不是「達爾文」的)所闡述的是生物演化變遷的道理,跟生物起源甚至宇宙起源完全無關。
萬物之形成由於巧合,機運性質的過程,所以並沒有設計者。
其實這有「一半」是錯的,突變與機率有關,擇汰(包括天擇與性擇,當然人為的人擇也可以算進去)卻沒有這麼緊密的相關。
有時擇汰是很明確的單行道,比如說在「雀喙之謎」中,母鳥的性擇就很明顯的只挑某一種。
而在另一方面,生物體的傳承來自於基因,而這些蛋白質、核酸本身是有選擇性的(比如說某些酵素就只會找蛋白質上的某特定結構切斷,或者取用某特定輔酶)。
從BBS上取下的一個片段,來源是科學人雜誌NO.7(2002年9月)「駁斥創造論者的十五個瞎說」︰
就拿13個字母所組成的字串來作比喻好了,比如說這句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假定有 100萬隻猴子,每隻猴子在打字機上打出一個片語費時 1秒,想在26的13次方中的可組合中得到正確的組合,需要的時間可以長達 7萬8800年。但是在1980年代,美國格倫達學院的哈迪森寫了一個產生隨機字串的電腦程式,它能將剛巧正確的字母保留下來(也就是說,挑出比較像哈姆雷特的話的字串)。平均來說,那個程式只試了 336次,不到90秒,就產生了正確的字串。更令人驚訝的是,以那個程式重建整份莎士比亞的劇本,也只花了四天半。
由此可知,在這「外掛程式」之下,要建構出一個「生命體」,並非如想像中困難的事情。
這過程是由最基本的原子開始(即是氫氣),經過漫長的時間進化至如今之複雜程度。
對於此段我幾乎只能點點點。
若要說生物起源,不會只是從「氫」開始,難道還得先核融合變成重元素後再組成地球,等過個幾億年湊出胺基酸後再來產生生物?
什麼時候演化論居然管到這麼遠、這麼廣大?
地球上古今之變化一貫,速度一樣?現在就是過去的鑰匙。
「現在就是過去的鑰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是地質學上的均變說哲理,由地質學之父詹姆士赫登(James Hutton)所提出。,意思是說過去一切發生的地質作用都和現在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方式相同;所以研究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就可以明瞭過去地質作用的成因。
達爾文在演化形式上確實支持「漸變論」,過去有些學者甚至要求到「演化速率恆定」。
但是~時至今日,躍變論已成為公認的主流。
所以說~這個「原則」是錯的。
聖經的原則卻是:
萬物的形成証明有位設計者和發動者。
宇宙萬物被造時是完全的,並且生物各從其類,只是後來有死亡的因素進入世界,從此這物質的天地漸趨下坡。
地球上曾有極劇烈的變化,形成今日所觀察到地質上現象。
最後一行是地質學的劇變論或者災變論。
大爆炸與能源
無神論者與進化論者看天地的起源,目前最流行的學說莫過於「大爆炸」了。他們相信這是發生在很遙遠的年代,只是科學家看法不一致,這年代的估計長及二百億年。最大的原因是他們假設的數學計算,是以巧合經過無數的機運,碰出今天複雜的天地。事實上,甚至最微小的一個生命的遺傳基因之形成,如果根據巧合與機運,其成功的可能是微乎其微,在數學上等於零。所以進化論自然要求極漫長的時間了。
「無神論者與進化論者看天地的起源,目前最流行的學說莫過於『大爆炸』了。」這句話又讓我軟了一次,到底我最後我能軟幾次,請拭目以待~= =66
大霹靂理論所敘述的是宇宙源自一個大爆炸,由此誕生我們現在的宇宙,至於宇宙的年紀所使用的是以哈伯常數計算而得的結果,但因為宇宙中有許多不知質量的黑暗物質影響了哈伯常數的值,所以算出來的宇宙壽命由70億年到250億年都有。
一般公認的150億年是因為銀河系外圍的球狀星團,其年齡就已經是130~100億年,宇宙不可能比星球年輕,故一般都認為宇宙年齡大於130億,而以150億年最多人用。
所以這和演化論甚至無神論根本無關,硬要把他們拉扯在一起真是….= =|||
「大爆炸」本身就是個數學上的推測;如今更是問題重重。「大爆炸」是否可以造成如今之天地?我們且引用一位原先提倡「大爆炸」的科學家海爾(Fred Hoyle)所說的話來回答(他並不是基督徒):「高等生物從此(大爆炸)而出現之可能性,猶如一個旋風掃過一個汽車零件場而從中飛出一架波音七四七。」(Nature Vol. 294 Nov. 12, 1981. P.105)
如果說生命是大霹靂造成的,那麼這裡的指控就正確了。但就算是小學生,也該知道大霹靂之後要過很久才會出現地球這個星體,遑論地球上的生命。
由此可知本段的核心一開始就是打錯對象。
由上面可知,生物的演化並不是完全隨意的碰撞,故機率也沒有這麼「小」。
聖經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世記一章一節)。我們翻譯作「神」或者「上帝」一字,原文有「大能者」或者「能源」之意,所以聖經稱祂為「烈火」(希伯來書十二章 19 節),是「眾光之父」(雅各書一章 17 節),「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摩太前書六章 16 節)。
「創造」一字聖經的解釋是:「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希伯來書十一章3節)創造主既是能力的源頭,我們所看見的物質世界原是從祂無限的能力而形成的。能力與物質之間的交替,這是本世紀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個大覺悟。表達於他著名的方程式:e=mc2, e= 能力, m= 物質, c= 光速。如今物質變成能力,我們到處可見;從汽車燒電油,以至於核子彈的威力。只是能力變成物質還是不能做到,原因可能是所要求的能力太大了。
聖經又說時間也是造物主所創造的,祂是超越時間的限制。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推論:當速度達到光速(c)時,時間是否就停止了?只是如今人類還不能達到這速度,所以是否如此,還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可以了解,一件事做得多快,全看辦事者能力多大。創造者既是能力的源頭,祂造萬物便不一定需要漫長的時間了。
只能說這是一種標準的「科
學小狗」理論~= =
附會科學~
至於到底有沒有胡說八道~鬼知道~= =|||
反正就是硬把某些東西ㄠ成科學理論,然後完全無視其他相關、卻又違背的理論。
造物者若是能量,最後的下場是什麼,依照熱力學定律,能量只會越來越混亂(熵越來越高),最後整個造物者就變成一個能量幾乎「平坦」的熱能分散在冰冷的宇宙中…
安息吧~耶和華神……
下回我們要探討一下物質的世界是巧合的或是有設計的?進化或創造的高峰是什麼?萬物的焦點是在那裡?
接下來~巧合或設計?
汽車燒電油是物質變成能力?這只是普通化學反應吧!難道作者忘了物質不滅?
猴子和電腦的比喻看不懂耶…是啥意思? 而且現今的電腦程式沒有一種能達到"真正隨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