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從其類…
我們曾經指出地球是目前太空發現唯一的綠洲,具備了生命的要素:有地裡的元素、水、光、地球的自轉,以及空氣,在這小小的地球上,生命的確多姿多采,顏色繽紛,真是令人驚嘆。
進化論指著生物界和化石的記錄作証據,以從最微小的所謂「簡單的生物」以致所謂「高等的生物」如人類,生命豈不是從簡單到複雜嗎?聖經的原則卻是「各從其類」。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比較一下兩者的預測,看看所發現的證據是誰合乎科學。
「各類之間」
「進化論強調」無設計者,萬物的定律進度古今一樣,進化乃是依循無數的巧合,透過微小的變化,累積而成的結果,所以要求很長的時間。既然如此,類與類之間應當有無數的「過渡生物」(TransitionalCreatures),意思是在變化中的生物。舉例說,依進化論,飛鳥是從爬蟲類進化而來的,我們若觀察一下,發現兩者之間的差別非常之大:
一開始論述就錯…= =66
「萬物的定律進度古今一樣」只有以前少部分死硬派均變論者才會有~
一般說來,均變論只要求「漸變」,變化速率未必相同,而躍變論者則不認為變化非得是漸漸改變的過程,可以緩變也可以大幅跳躍。
而唯一要求不變的主要是古代的「物理律」得和現代相同。
若物理律不同,則所有科學包括邏輯在內都會崩潰。
爬蟲在地上爬,飛鳥在空中飛翔,飛行是一門相當複雜的科學。科學家數千年求從飛鳥學習飛行的功課,到如今仍比不上飛鳥飛行的實用和經濟。
爬蟲是冷血動物,飛鳥是熱血動物,而且可能是動物中體溫最高的。飛鳥飛翔時體溫可以超過華氏110度(攝氏43度)。體溫的控制是個極複雜的過程,牽涉全身的內外分泌,新陳代謝和肌肉與內臟等等。
爬蟲的表面或是沉重的鱗甲,或是堅韌的皮;飛鳥的表面卻是空心的羽毛。
爬蟲的骨頭沉重而結實,飛鳥的骨頭卻是空心的。
我們姑且提供這四大分別吧。按進化論,爬蟲進化到飛鳥既是要經過無數的小變化(鱗甲忽然間變成羽毛是神蹟,不是進化),數學上的要求自然是要發現有無數的變化中之生物了。我們若是假設這四大分別可拆開成為一百個小分別(事實上從生物學上的觀點是算不盡的),則預測會有變了一點、二點、三點……..等等的生物。並且,譬如在變了十點的生物也可以有不同的組合,不一定是一到十的,可以:1,3,11,25,34,56,69,73,82,97,等等。數學告訴我們這樣爬蟲和鳥之間的「過渡生物」可以有「100!」類(意即00(99(98(97(……..(1類),而且各類的數目應當相當平均。
當然這是隨便算的。
鳥類的演化一向是個問題,主要是這群傢伙大多能飛,與一般生物在地上爬不同。
鳥類的遠祖一般認為是槽齒目的某種爬蟲類(哺乳類的遠祖則是獸弓目的爬蟲),兩種爬蟲類的骨骼特性就不太相似了。
當然,據之前所言,生物的演化不是純然的數學,它有一套名為天擇的選擇系統來強迫挑選某幾種變異,而這些變異有很多是不至於成為一個新種或者新亞種的;比如說,一條狗,讓牠少幾顆牙齒,還是狗。但是這幾顆牙齒就已經包含了不少化為新種的「小分別」(借用上面的說法),因為生物一次突變未必只有一個地方,可能兩個三個上百個上千個,而合上千個變異可能依然還不能變成新種,所以上面這種算法根本就是錯的。
而且縱使這些過度物都出現了,也不見得各種數量都相同(或相近),因為天擇之下,會讓某些生物適應而某些不適應,從而造成物種數量的差別。
「聖經的理論」卻是截然不同,創世記第一章強調了「各從其類」十次。各類的生物是為它的環境而被造的,所以造物主賦予其特別的本能在它的環境中生存,這些本能早已設計在這生物的遺傳基因裡,以應付它環境中一切特別的情形。在不同的需要下,那些本能便發揮出來了,所以類與類之間有不能跨越的鴻溝。預測的結果是:
沒有「過渡生物」,更不必說無數了!
其實有,而且不少。
最常見的就是始祖鳥和馬。
另一方面,「人」是現在找到最多過渡型態的生物。
創造論者常常發表什麼沒有過渡物種,而且嚴到差個十幾二十萬年沒化石發現就說什麼這叫做沒有過渡物種之類的鬼話。
看來那些傢伙要證明自己是人的方法可能需要把歷代祖先的骨頭都擺出來瞧瞧,少一個就不是人~︰P
過渡物種的解釋,可參考古爾德的「達爾文大震撼」或者以關鍵字「平衡中斷假說」(間斷平衡假說」搜尋。
生物界應當是井井有條的,各從其類。
不同類的生物不能配合產生後代。
馬驢、騾、虎獅…以及具有三十八種交配型的微生物~~O_O
男性和女性是為彼此而造的,所以雖然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分別,基因上卻是互相配合的。
證據是?
在同一類的生物之間,雖然可以有不同表面上的分別,但是卻可以交配生產後代。
在不同類的生物裡,可以有類似的器官有著類同的功能,這表明都是來自同一位設計者。例如不同的房屋可以用同一樣的門。
怎不說是同樣的起源?一定要硬ㄠ成有個設計者??
表面上看來「簡單的生物」可能有些器官,比較所謂「高等的生物」的還複雜。
生物沒有所謂的高低等~
烏賊的眼睛構造非常的好,比人類的還好,但是放在烏賊身上根本沒有用~
如果有個設計者,這個設計者大概是隨便設計的吧~= =
「科學証據」給我們看見的是:
生物明顯是各從其類,並沒有甚麼變化中的「過渡生物」。正因如此,生物學的分類學(Taxonomy)才有可能。分類學的鼻祖,法國科學家蘭納(CaroliusLinneaus)是位基督徒。他就是讀到創世記中「各從其類」的原則,才悟出分類學的觀念。
化石的記錄裡沒有「過渡生物」,只有「各從其類」,類與類之間有鴻溝的分別。達爾文起初提倡進化論時也承認化石是最反對他的理論的,因為沒有「過渡生物」,只是他認為當時所發現的化石不多,以後當發現有更多化石時,就會找到無數的「過渡生物」。然而,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化石已是多得博物館無從收存,卡市(Calgary)附近的化石河谷(RedDeerRiverValley),科學家估計有數百萬隻死恐龍的屍骨埋在那裡。美國拿洲(Nebraskka)的化石魚以億計算。但是到如今,化石裡仍見不到有「過渡生物」,遑論無數!
剛去查了些舊文,其實方舟子對這偽科學文章已經給了答案︰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volution/shenchuanglun1.txt
四、無視事實。
神創論者經常列舉的一條反進化論的證據,就是不存在「過渡型」,或者說有所謂「缺環」。當然,想把所有的「過渡型」化石都找出來,是不可能的(簡單的說,任何人有辦法挖出自己十代父系直系祖先的所有屍骨嗎?如果答案是很難,你要怎麼要求挖出相隔可能只有幾萬年而又長達數百萬年的「中間祖先」?),因為化石的生成是極其罕見的,而過渡型物種要碰巧生成化石,就更為罕見。但是,只要能找到過渡型化石,就是對進化論的重大支持。與神創論者一再宣傳的相反,我們不是連一種過渡型化石也找不到,而是至少找到了幾千種,上面提到的猿人化石,就是猿到人的過渡型。下面要提到的飽受神創論者攻擊的始祖鳥, 就是從爬行類到鳥類的過渡型。著名的過渡型化石還有魚類到兩棲類的過渡型(總鰭魚,魚石螈,棘石螈)、兩棲類到爬行類的過渡型(蜥螈)、十幾種從爬行類到 哺乳類的過渡型(似哺乳動物爬行類)、陸地哺乳類到原始鯨類的過渡型(巴基斯坦古鯨)和從始祖馬到現代馬的一系列非常完美的過渡型….
嗯…搞不好我可以從頭抄方文抄到尾…比較省事。
類與類之間不能配合生產。基因、結構、體溫等之各種的因素都叫之不能。人和豬生出豬八怪只在神話裡才有。
相反的,同類的生物,外形可能很不同,但卻能配合生產。例如狗的品種可以有很大的差別,但卻可以交配生子。馬和驢可以生出騾子,雖然騾子本身卻不能生育。
這就是觀察到的現象加上狗咬尾巴了。
不同型態的狗之所以還是同種,就是因為交配後的下一代有生殖能力,不然早被分類為不同種的生物了。
這裡的謬誤就是以「物種間不能交配生出有繁殖力的後代」的「分類規則」來說「物種間不能交配生出有繁殖力的後代」是「各從其類」的證據。
卻不知道若狗間不能繁殖,這兩種狗就會被分作不同「種」了。
所謂「低等生物」有些器官確實比所謂「高等生物」複雜。例如蒼蠅的眼睛比人的較複雜。事實上,地裡掘出來的古代生物不少根本與現代的生物相同。例如:科學家發現古代的蟑螂(按進化論是「三億五千萬年」老)和現在的蟑螂結構一樣,基因也一樣。三億五千萬年沒有變過,是否蟑螂已進化臻於至善?!還是根本蟑螂受造就是如此,實在沒有變過?
沒有低等生物,活化石是外型類似古代化石生物,至於基因有沒有相同就無從考證了。
若蟑螂都能適應這歷年來所有的環境,則「適者生存」,當然不需要任何的演化,縱使有演化也未必就會比較好~
(其實蟑螂有不少種…)
下回我們繼續觀察生物界一些有趣的事實。
下面是~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