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的進化序列
其實~文昌魚(脊索動物門頭索動物亞門文昌魚綱)就是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間的中間物種。(白氏文昌魚是活化石唷~可以吃的活化石~XD)
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兩棲類和現代魚類源出於一種上古的魚;爬蟲出自兩棲動物的祖先;飛鳥和哺乳動物分別從爬蟲祖先進化而來。最後,他們指出,人與猩 猩都是源出於一個相同的猿類祖宗,而且這些猿人的過渡化石已被發掘出來。根據古爾德所言,從爬蟲到哺乳動物,和從猿至人之間的過渡化石,已確實證明了進化 的事實。
一種….信心真堅定,九成比演化論者強~
兩棲類的「祖先」和「魚類」的祖先是「一個」…= =666
在未分析這些證據之前,我需要加上一些條件,這些條件一定使達爾文主義者很不好受,就是這些證據不能根據“假定學說真實”的大前提來衡量,應從一個獨立的立場來考究。
這裡的企圖是把「化石發現」全都踢出演化論的「預言」區域。
第四章中,我們已指出古生物學奉達爾文主義為金科玉律,不再懷疑它的真實性,只求在這理論的“骨骼”上加上“肌肉”而已。古生物學家的成就,乃是在 於進化祖先的鑒定,因此他們已經建立鑒定進化祖先的標準。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加勒特‧納爾遜,直截了當地形容他們的治學態度:
這次改抹黑古生物學~~
至於為什麼古生物學會將演化論視為「金科玉律」呢?
詹腓力大概會回答因為古生物學者都「信仰」它??
我們必定有一些祖先,我們要找出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早晚一定會找出來的。這就是古生物學的作風,我並非誇大其詞。
「有祖先」這是廢話。
任何生物活著都代表有祖先(不管這個祖先叫做亞當還是伏羲,是烏龜還是魚),如果古生物學者沒這種「信念」,化石就不會這麼多~
而這些化石除了達爾文之前的可以讓他「歸納」以外,之後的化石沒有一個不符合演化論「預測」的,也因此「證明」了演化論。
當然,這些“祖先”不能用來證實這套理論,因為學者乃是根據“一定有祖先”的理論,來鑒定祖先。
讓我們來看看脊椎動物的進化次序。
首先釐清一個觀念,這些什麼綱變成什麼綱的,實際上是A綱中的某「種」變成另外一「種」,而這「種」是另一「綱」的原始種。
當然這些「種」未必每種都留得下來,所以有些古生物的演化途徑敘述會有「XX種的近似種」。
這個網頁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詹大律師沒提到的許多種類的過渡化石。
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faq-transitional.html
魚綱至兩棲類
已知過渡物種:總鰭魚(「總鰭亞綱」或者「總鰭總目」…分類太亂了)、魚石螈(Ichthyostega)、棘石螈(Acanthostega)….
我們要考證的理論,就是魚綱進化到一個地步,使它爬出水面,登上陸地,而且同時發展兩棲綱的生殖功能和其他特徵,達爾文主義者並沒有指出一種特別的 魚綱為兩棲綱的祖先,但是他們都以一類絕種的扇鰭目(rhipidistians)為祖先類屬,這些化石有與早期兩棲動物相似的骨骼,如一些可能進化為腿 的小骨,但是,據《脊椎動物歷史》(Vertebrate History)的作者巴爾巴拉‧施塔爾說:「在已知的一切魚綱中,我們找不到最早的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因為這些魚綱都是在最早的兩棲綱出現之後才生存 的,在這些魚綱之先的化石都沒有發展早期四足動物特有的強壯四肢和肋骨的證據。」
Barbra J. Stahl 的Vertebrate History是這麼說的:(黃色部分是詹腓力引的部分)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hipidistians to the amphibians will be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 in the next chapter, it should be said here that none of the known fishes is thought to be directly ancestral to the earliest land vertebrates. Most of them lived after the first amphibians appeared, and those that came before showed no evidence of developing the stout limbs and ribs that characterize the primitive tetrapods. While paleontologists hope to find remains of the rhipidistian line in which these structures evolved, they have no intention of negle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group.
(Stahl, B., Vertebrate History: Problems in Evolution,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Y, 1985, p. 148)
很清楚的說到「下一章」會講,下一章怎麼說呢?
p.194:
Despite the importance that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were to have, however, their initial evolution was not in any way unusual or spectacular. The amphibians were not the last survivors of a lesser class but one of a number of new forms produced as the early bony fishes diversified rapidly in the Devonian period. At their first appearance, they gave the impression less of a revolutionary new group than of fishes peculiarly adapted for special habits of life. Outwardly, except for their legs, they resembled the rhipidistian fishes from which they sprang. Very likely, they continued to swim in the shallows, as their sharp-toothed forebears had, preying on the abundant placoderms and early paleoniscooids to be found there. Paleontologists are quite certai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ipidistians and the amphibians even though they have not discovered the animal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finned and limbed forms. The remains of the oldest tetrapods in their collections leave no doubt about the derivation of the axial skeleton from fishes of the rhipidistian group.
又是斷章取義~~= =
至於魚–兩棲類演化,這裡有英文版~
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faq-transitional/part1a.html#amph1
總鰭魚類所擁有的「鰭–>足」演化,最先用途是在海底爬,而不是在陸地上跑(Edwards, 1989),至於「肺」不是問題~古魚就有。(下面唬爛的腔棘魚就有,不過在魚身上叫做「鰾」)
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faq-transitional/part1a.html#amph2
1938 年,印度的漁夫捕獲一種腔棘魚(colelacanth),鑒定為 7000 萬年前絕種的樣本。很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這種魚與上述的扇鰭目有密切關係,因此這活生生的樣本應在研究早期兩棲動物的進化上占重要的地位。但是根據腔棘魚 的解剖研究,它的內臟並無任何適應陸地生活的徵狀,在魚至兩棲動物的進化中並無貢獻,這發現使人懷疑此前的扇鰭目也是同樣缺乏說服力。
很明顯的耍寶…
演化成陸生脊椎動物的叫做「總鰭魚」(化石是「骨鱗魚」,Osteolepis macrolepidotus),這裡發現的是總鰭魚類的其中一種「現生種」,演化成兩棲類的是總鰭亞目中生活在淺水的魚種(扇鰭目,rhipidistians),腔棘魚(Latimeria chaulumnae)卻是生活在200公尺深海中的魚種,居然能把他們兩個混在一起…
天兵律師~~= =
兩棲類的始祖說法也有兩種,一種就是上述的「總鰭魚綱」,另一種則是「肺魚」。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2/08/16/4558.htm(簡體)
兩棲綱至爬蟲綱
已知過渡物種:蜥螈(Seymouria)、林蜥(Hylonomus)、西洛仙蜥(Westlothiana)
在這轉變時期中並無化石的證據。塞莫利亞(Seymouria)乃是早期的兩棲動物化石,具有多少類似爬蟲的特徵,但是它們在化石歷史中出現太晚, 最近的證據鑒定它們為道地的兩棲動物。而爬蟲與兩棲動物的骨骼相似,最重要的分別就在於不能變為化石的生殖系統,兩棲動物在水中產卵,卵子經過複雜的孵化 才變為成長的動物,但爬蟲的卵子卻有很厚的硬殼,內有羊膜保護胚胎,因此胚胎與成長的動物相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不能解釋兩棲動物如何進化出爬蟲的一套 生殖系統。
林蜥是現在所知最早的「爬蟲類」。
http://museum.pku.edu.cn/exp/paleo/jzh/pxgdzlsh.asp
Seymouria的頭骨及牙齒保持了兩棲類的特點,而頭後的骨骼則具有爬行類的特點。我們仍然將它歸於兩棲類與Anthracosaurus相近的類型中,而聯繫其爬行類演化的問題駕討論。當然,由於Seymouria的出現時間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的祖先了。
從最早的含有爬行類化石的地層-上石炭統中所見到的四類爬行動物:大鼻龍類、闊齒龍類、盤龍類和中龍類來看,爬行類的起源應是多源的,而且早已輻射演化了。
而這裡另一個唬爛是…有關兩類生殖的敘述講得亂七八糟。
「爬蟲的卵子」有「很厚的硬殼」?這種「卵子」到底要怎麼受精就是個大問題~「蛋」的構成中,蛋白與蛋殼都是母體之後才「包上去」的,卵子就是卵子~~兩種卵的差異只在那個「殼」。
兩棲類與爬蟲類的孵化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兩棲類多了一個幼態(蝌蚪),而爬蟲類沒有。
有學者甚至認為兩棲類這個幼態就是「魚類」祖先留下來的尾巴~
這種只能在水中生存的幼體(與無殼蛋)若繼續存在,爬蟲類就不能成為真正的「陸生生物」。
爬蟲綱至哺乳綱
已知過渡物種:摩根錐齒獸(Morganucodon)、獸弓目(Therapsida)爬蟲類
最後我們談談達爾文主義者最引以為榮的化石證據,即古爾德和其他一些人作為結論性證據引用的具有哺乳動物特徵的獸孔目爬蟲 (Therapsida),這一目(Order)的動物具有很多化石擁有爬蟲與哺乳動物的構造,好像是這兩綱之間的中間動物。其實在這兩綱動物之間的分界 線是很難劃分的。普遍通用的標準乃是爬蟲的顎骨內幾個小骨,其中一塊與頭顱骨連接。
就是三小聽骨(槌骨、砧骨、磴骨),爬蟲類只有磴骨,槌骨、砧骨在爬蟲類是下顎骨。
在這個重要的標準中,不同的獸孔目爬蟲與哺乳動物酷似,它們實在可被鑒定為爬蟲或哺乳綱,古爾德對這重要的構造形容得很清楚:
爬蟲的下顎有幾塊骨,但哺乳動物則只有一塊,這些不屬於哺乳動物的顎骨變得越來越小,在這哺乳動物耳中的“錘骨”與“砧骨”乃是這小塊的進化產物。 創造論者會問,究竟這種中間構造怎樣進化而來,一塊骨只能單單在耳中,或是單單在顎骨中。但是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在這些被認為是像哺乳動物的爬蟲中有兩種 進化的跡象,因為它們有兩個顎骨的構造,一個具有方形的關節骨,將要變成耳中的錘骨和砧骨,另一個卻是與頭骨連接的鱗狀齒,像今天的哺乳動物一樣。
我們姑且接受古爾德的小結論,但是他所主張的哺乳動物與爬蟲的過渡證據卻不可同日而語。不少有哺乳動物與爬蟲特徵的頭顱骨,可能代表爬蟲與哺乳動物 的中間化石,但是哺乳動物與爬蟲的分別不僅是在於顎骨與耳骨,更重要的是生殖系統。在其他例子中,我們已看到骨骼的相似不是代表進化過程的連接。
事實上~哺乳綱單孔目的鴨嘴獸就生「蛋」,難道鴨嘴獸是爬蟲綱?
單孔目是較原始的哺乳動物,接著是有袋目,有袋目的生殖系統還是不完全,生出來的胎兒並不「成熟」,這是否可以作為證據?
菲秋馬曾很確實地形容獸孔目的化石,卻實在表現出化石研究中的很多疑問:「從獸孔目的化石爬蟲到哺乳動物的進化有十多種化石上的證據,我們實在無法 知道哪一種化石是哺乳綱的祖先。」很多的化石證據唯一的用途,就是能將它們排列成按部就班的進化程序,在不同種類當中有相似的骨骼構造,只提醒我們它們的 相同點不一定代表進化的關係,哺乳動物大概是從很多不同的爬蟲進化而來的學說並不是達爾文主義,因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需要一條單系的進化程序。
無聊的單系進化~~= =
達爾文演化論到底哪裡有說各「綱」生物「必定」源自「單一祖先」?(大概只有神創論者自己的演化稻草人倉庫裡有寫吧~)
包括所有演化路徑,「關鍵物種」未必能留下化石,所以要找到真正的演化排列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若注意看古生物學者的排列方法,就會知道這種化石排列方法常常有「某類魚的某種」,除了化石分類不易以外,科學家也不敢隨便亂放「演化程序」。
也因此演化樹常常重畫(尤其是挖到某些關鍵化石的時候,比如說鳥綱演化樹)。
但是~對神創論者很不幸的是,就算沒有完整「按部就班的演化程序」,這些生物化石已經足以作為演化存在的化石證據了。
那麼在獸孔目的化石中有很多與哺乳動物相同的特徵,分佈在很多同目的動物身上,這些動物不可能同時都是哺乳綱的祖先。一條假想的進化程序的設立,只 能靠合併不同動物身上的特徵,以及弄亂它們在化石年代出現的次序。要是我們假想哺乳動物從爬蟲綱進化而來只有一次(這個假設下文再分析),那麼大部分有哺 乳動物特徵的獸孔目都不是爬蟲至哺乳動物的進化中間化石,如果大部分都不是,可能全部也不是。
「這些動物不可能同時都是哺乳綱的祖先」不知道是哪來的屁結論~= =
其他部分是抹黑~= =6
「獸弓目」化石具有與哺乳類相同或相似的特徵,代表「哺乳綱」最早的品種可能是獸弓目中的「某種」(因為獸弓目之間相似也是當然的),至於哪種~不知道。
結果這位大律師拿著已知的獸弓目化石胡說八道一通,卻不知道古生物學者講的是:
哺乳類由「獸弓目」演化而來。
(這是很保守的說法~古生物學者才不會厚臉皮的拿著現有化石亂湊勒~= =)
獸孔目的假設,若是關乎進化程序的起點和終點一些特殊目標,會有更大的說服力,但是在早期的哺乳動物中有很多重要的構造上的差別,使古生物學家很難 指出誰是爬蟲進化來的後裔,正如他們不能鑒定誰是它們的進化祖先一樣。這種情形使某些古生物學家摒棄傳統,不以哺乳動物為“單系進化”的單位(即只從一個 直系祖先而來),而主張是幾個不同的獸孔目同時進化而來的多元進化系統。
若要接受哺乳動物乃是多元進化而來的話,進化論學者需要摒棄達爾文主義的傳統信仰–哺乳動物中的同源構造的分別,乃是基於共同的祖先經自然選擇作 用而來。若根據化石的證據來分析,我們還不能決定究竟哺乳動物是否只從一個祖先進化而來,但享有盛名的古生物學家喬治‧辛普森,宣佈哺乳動物是單系進化而 來的,因為他將“單系進化”的定義,改為由一個低等的分類單位而來,既然獸孔目比哺乳綱低等,那麼哺乳動物就是單系進化而來。
由「不同的獸弓目」演化而來一樣具有「同源性」,尤其是獸弓目生物身上早就有而由哺乳類幾乎直接繼承的部分。
而這就沒有天擇作用嗎?別傻了~不管祖先是一個還是一萬個,一樣有天擇作用。
舉例說,獸弓目的前肢,當然沒差多少(不信請看靈長目,一樣是目),假設獸弓目A種變成嚙齒目,獸弓目B種變成靈長目,前肢像或不像?還是像。有沒有天擇,一樣有。
至於George Gaylord Simpson的宣佈,可視為古生物學對於化石難分類的一種「適應」。
若古生物學家不僅要鑒定爬蟲與哺乳動物的中間化石,還企圖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理論,解釋整綱哺乳動物的進化來源,他們顯然需要解釋比顎骨和耳骨更複雜 的構造。哺乳動物包括不同的種類,如鯨、海豚、北極熊、蝙蝠、家畜、猴子、貓、狗、豬、和負鼠等,若哺乳動物是單系進化而來的,上述的動物都要按照達爾文 的自然選擇,從不同的陸上動物祖先進化而來,那麼在這些進化過程中需要經過大量的轉變期動物的出現,但在化石中卻完全沒有這些跡象。
巴基斯坦古鯨不就是過渡物種….= =
詹大律師似乎沒考慮到哺乳類大爆炸中那堆半豬半象、半河馬半牛的怪動物….= =6
完全沒有?繼續作夢吧你~~= =
爬蟲綱至鳥綱
已知「疑似」過渡物種:始祖鳥(Archaeopteryx)、原鳥(Protoavis)、遼寧鳥(Liaoningornis)、聖賢孔子鳥(Confuciusornis sanctus)
鳥綱演化一直是吵架的重頭戲(如果不是基督教神創論一直主打人科演化,鳥綱演化樹的吵架聲音在古生物學界大概是最大聲的)。
而且從上面的過渡種列表中可以發現,鳥類化石很多出現在中國大陸,也因此大陸有某些沒品古生物學者趕流行亂湊鳥類。如「中華龍鳥」(中華鳥龍,Sinosauropteryx),這是一種恐龍,不過是「有毛的」恐龍;羽尾鳥(Caudipteryx)也是「有毛便是鳥」的犧牲者,後來這爬蟲類更名為「羽尾龍」。
不過這也可以知道,有毛的爬蟲類似乎也不少~~呵呵。
始祖鳥(Archaeopteryx)這個在 1.45 億年前的石層中出現的鳥化石,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面世不久即被掘出,大大增加達爾文主義的說服力,使當時著名反對學者阿加西斯啞口無言。始祖鳥有 骨骼的特徵,與一種小型恐龍(Compsognathus)有密切的關係。始祖鳥大致上是鳥,有翅膀,羽毛,和鳥胸的叉骨,也有爪狀的四肢和嘴中的牙齒。 近代鳥的嘴中都沒有牙齒,但有些古代鳥是例外,一種近代鳥麝雉(Hoatzin)四肢都有爪子。
演化論的預言成真…
在信徒大小聲轟炸演化論的時候冒出來的演化論證據,莫非是耶和華對信徒開的大玩笑?
始祖鳥是一個很重要的鑲嵌化石,但是究竟它能否代表爬蟲與飛鳥的中間動物,抑或不過是一種古代的異態動物,如現代有鴨嘴的哺乳動物鴨嘴獸 (Platypus),具有另一綱動物的特徵,卻並非達爾文主義所言的中間動物。知道最近,始祖鳥在古生物學家眼中是進化行列的死胡同,而非現代鳥的祖 先,因為在始祖鳥稍遲一點的飛鳥化石,乃是一種如海鷗一樣的飛行潛水鳥,不大可能是始祖鳥的直接後裔。【注一:古生物學家查特基宣稱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找到 一種古鳥的化石,年齡約為 2.25 億年,被他稱之為原始鳥(Protoavis)。任何早於 1.45 億年的鳥化石都將推翻始祖鳥為現代鳥類的祖先。不過,查特基的報告仍有爭辯,未能定論。】
不管始祖鳥是不是鳥綱真正的祖先,都不會影響他作為「過渡物種化石」的地位。
(我還是蠻懷疑這個詹腓力到底懂不懂什麼是「過渡物種」…)
最近在西班牙和中國 1.25 至 1.35 億年前的石層中出土的鳥化石有一些爬蟲的特徵,可與始祖鳥扯上一點關係,但是這些化石都是殘缺的,不能容許確定的結論。彼得‧韋倫霍弗爾在 1990 年出版的一篇綜論中認為,我們不能確定究竟始祖鳥是否是現代鳥的祖先。具有飛鳥進化研究權威盛譽的韋倫霍弗爾作以下的結論:「始祖鳥與現代鳥有無關係並不重要」,因為始祖鳥「給我們有關飛鳥進化的證據」,而且「它們是進化論不可少的大力支持者」。
所以始祖鳥可能代表一個飛鳥的祖先,但我們卻沒有完全的確證,正如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的異態,我們需要解釋各種不同的鳥類如企鵝和鴕鳥等,如何從一個始祖鳥經過中間環節演變而來,這些化石的缺乏,科學家常用鳥類的生活方式不容許化石形成的理由來解釋。
請看現生鳥類的分類表~
不可否認的~鳥類的能力與生活方式令化石不容易存在(當然還是有化石~)。
始祖鳥是達爾文主義者的一個證據,但是這個證據究竟有什麼分量?一個達爾文主義的信徒會認為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是一個懷疑進化論的學者卻只能 看到大部分不符合進化論的化石中的一個例外而已。要是我們用化石證據來衡量進化論,而不是要在化石中尋找一兩個與進化論協調的樣本,那麼唯一的轉變期的化 石實在不能挽救一套提倡全球性的生物進化程序的理論。
這些「懷疑進化論的學者」大概還能看到不少自己樹的稻草人。
詹腓力前面努力批評始祖鳥的過渡物種地位,最後還不忘補一刀作為別人不認同時的「最終武器」。
既然前面不認同始祖鳥的證據地位,這裡再「始祖鳥是達爾文主義者的一個證據」根本就是自打嘴巴~~XD
要堅持也不堅持到底~~= =
演化論一直是敘述物種源起的理論,所有古生物學發現都是用來證實(證偽)這個理論的附加物,而現在古生物學發現的化石沒有哪個違反演化論的。
古生物學的工作是去「發掘」這些生物歷史並試圖解釋,但絕不是「自創」歷史。
無論我們對始祖鳥作出什麼結論,飛鳥的來源仍是一個謎:飛翔的本能,包括複雜的羽毛,和如飛鳥的肺臟一般特殊化的構造是怎樣進化而來的?就算爬蟲經過始祖鳥的階段而進化成為鳥,我們也不曉得它們如何從爬蟲的構造演變成為飛鳥的構造。
如果化石可以留肉的話大概會有解答….= =6
從猿猴至人
終於到了人科演化。
(神創論者與一般人對於非「現代智人」的靈長目生物通通當作「猴子」…)
說到這裡還是有網頁(TO很方便,可惜英文的):
Creationist Arguments: Australopithecines
上一章提到 1981 年一篇《進化乃事實或理論》的文章中,古爾德引用「在古代石層中發現六七塊人猿化石」,證明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當他在 1987 年改寫這篇文章時,他已將這些人猿的種類減至五種,其中包括了現代人,但是他的論據仍然一樣:
正確名字應該是:演化乃事實「和」理論。
是否神因為要試驗我們的信心,或是按照它高深莫測的旨意,創造了五種古代人類:南方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南方小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南方巧猿(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和現代人(Homo Sapiens),要倣傚進化的過程? 【註二:古爾德所指的四種人猿中,有兩種南方猿(Australopithecines)就是南方粗猿和南方小猿。它們屬猿類,不屬人類,因為腦較小似 猿,但據猜想可能直立行走。只有腦容量夠大的才能算為人類(Homo)。路易‧利基找到的南方巧猿卻屬於人與猿之間的邊界類。巧猿被認為有人類的地位,主 要是因為在這些化石的附近找到一些原始的工具,有人認為巧猿曾使用過這些工具。讀者以前在學校如果學過這個課題,可能感到詫異,原來尼安得塔人 (Neanderthal man)如今被認為是人類的一個亞種,而克羅馬農人(Cro-Magnon man)已被看作現代人了。還有很多常見的名稱如果不是從萬神廟中撤消了,就是被歸納合併入以上的四種之中了。類人類(Hominid)的化石是爭辯最激 烈的課題,以前非常混亂。後來經無所不在的恩斯特‧邁爾介入,訂下上述的新規條。】
很明顯的表現出科學的變動性。
科學沒有「聖經」,後人的發現常常海扁了之前還是「偉大科學家」提出的理論,這是科學的常態。
不過對於神創論者來說,這「常態」是他們用來攻擊科學稻草人的工具;就像對詹腓力來說,古爾德的理論不過是打演化論稻草人的大砲罷了。
他提出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人猿化石的證據很多,達爾文不能不提出他的進化論來解釋這些現象,事實上,達爾文主義者乃是以先入為主的立場,要在化石 中尋找進化論所需要的轉變期的化石(或遺失之環)。古爾德的問題,不應該是神要考驗我們是否相信《創世記》,而是進化論學者的大前提如何影響他們對有關進 化論的證據的衡量。
在達爾文當時,這些「人類」化石通通不存在。(預言成真PART.2)
至於「事實上,達爾文主義者乃是以先入為主的立場,要在化石中尋找進化論所需要的轉變期的化石(或遺失之環)」,當然又是詹大律師的抹黑~
別的不說,否證人科演化的化石若「達爾文主義者」挖出來不公佈,ICR、AiG不會跳出來罵才是有鬼。(其他學者聽到一樣會跳出來罵,揚名立萬的大好時機啊~)
反演化論者(沒見過神創論有過自己的論調的,永遠都在反演化當支持神創,悲哀~= =)一直以為古生物學者挖到「不符演化論」的化石會昧著良心龜起來;如果現在是200年前大概會(當然對象是基督教,達爾文就是一個),問題是現在是21世紀,而且基督教還佔了地球1/3人口,提出者光靠基督教就可以躺著吃一輩子。
問題是~現在挖出來的偏偏「都」是演化論要的證據。(不爽的話去挖~不要搞皮爾當人的笑話就好,雖然神創論者似乎已經搞了不少了~呵呵)
人類學研究人類的起源,這門學問在一切有分量的科學中最容易受到學者個人主觀立場的影響。從達爾文時代開始,“人類的來源”已深印在現代人的思維 中,誰能找到證實人類來源的化石,就會帶來普世知名的聲譽,在這種沽名釣譽的壓力下產生了一個轟動世界的贗品––貝爾當人(Piltdown Man),由英國博物館熱切地保護了 40 年,不被外界學者批判,壟斷輿論。
皮爾當人並不是「沽名釣譽」出來的東西。
而是民族主義作祟,為了想在英國也有「人類始祖」而偽造的化石。
後來證偽皮爾當人的還是科學界(雖然確實是科學界的一大恥辱事),想「暗批」演化論順便「暗捧」神創論請拿些神創論露臉的事情來,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沒有神創論存在。
博物館根據少量化石證據來塑造的人類祖先,對輿論界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化石本身對人類學家也有同樣的效果。他們對人類化石的欣賞,就正如中古時代(或現代的民間信仰)對聖物的崇拜。在 1984 年的一個“始祖”展覽中,羅傑爾﹒盧因形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展列史無前例的一切人類祖先的化石真品,像朝聖一樣隆重。
那些“脆弱的無價之寶”被博物館主持人送上飛機的頭等艙,以“貴冑”式的列車和警隊護送到博物館,在館內這些化石陳列在槍彈不入的展覽櫃,先由少數 的知名人類學家預覽,他們以低沉的聲音交談,好像“在莊重的教堂中談論神學”一樣,一位社會學家以旁觀者的立場感歎地形容這些人類學者正在進行“祭祖”的 崇拜儀式。
詹腓力大概認為人科以外的化石都是隨便包包丟給DHL快遞送去的~~= =
不管是什麼化石,越稀有越無可取代的「真品」就越受重視,始祖鳥化石如果搬運起來一樣陣仗龐大。
這就像是要求羅浮宮對於「蒙納麗莎的微笑」與「普通美術品」要有相同「低」等級的防護措施一樣~~
而且最好還能大家摸來摸去,擺幾個黑輪攤、麵攤、飲料攤在旁邊,大家一邊聊天一邊觀看。
價值是人定義出來的東西,對於「貴重物品」賦予較嚴密的保護這也是人之常情。
盧因認為,人類學家觀賞始祖化石的莊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這些科學家與其他科學家研究科學時有一個重要的分別:在他們手中的是一個從他們祖先中找 出來的頭顱樣本。」盧因說的完全正確,我覺得沒有其他東西比這種感情因素更能影響學者的客觀立場。正如一個求職者的母親如何形容求職者的資格一樣,這些對 自己祖先嚮往的人類學者的意見也應受同樣的審慎衡量。盧因在其著作《人類的進化》中指出,在對人來源的研究中不少主觀的成分,他得到一個結論:人類對自己 的衡量,無形中固定地影響人類學的發展。換言之,我們在化石中發現我們心目中已肯定的證據,除非我們極端警惕,以防偏見。
又在「我覺得」~~= =
專業的鑽石商人當然知道鑽石很貴,是否就影響他鑑定鑽石的能力?
這裡再度出現領域混亂~
一個「社會學者」出書的書名是「人類的進化」,如果講的是文明演化也就算了,講到人科演化這個生物領域的事情….= =
人類學者當然也彼此批評,但他們兇猛的筆戰就是影響他們主觀性結論的一個因素。他們所爭論的是“誰的”化石發現最合乎人類進化的理論,而非“是否” 化石能證明猿與人之間的過渡進化。對這些投身於研究人類始祖行業的學者來說,凡懷疑人“是否”從猿猴進化而來的人都是創造論者,因此他們不應受學術界尊 重。這些人類學家根本不能接納“沒有可靠的猿人過渡化石”這個可能性。
繼續抹黑…= =
科學家的爭論被詹大律師「貶低」成「主觀意氣之爭」……= =
哪個科學領域是不吵架的?
另一方面,詹腓力一樣在搞「暗指」:認為科學家只想把挖到的化石「塞」進演化框子裡面,而不管那到底是不是過渡化石。(如果不是ICR早就開扁啦~還等到你詹大律師)
所以說詹腓力來台灣選總統或許能當選,十分符合政「客」(政治蟑螂~~= =)的條件。
一位有名望的旁觀者卻敢於提出一種破天荒的可能性。索利‧朱克曼是英國知名的猿猴學專家,是一位接受人從猿猴進化而來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這些化石 證據不堪一擊,他以長期的生物統計學的方法來衡量南方古猿的化石,作出如下結論:「主張南方古猿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從骨骼上提供的證據是何等的薄弱,它只 是指出這個化石生前的步伐是人屬之下靈長類猿猴的一種異態而已,不足以證明是猿與人之間的過渡進化。」
Solly Zuckerman在1950年左右就被駁斥。
1950….= =666
Solly Zuckerman認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是矮黑猩猩,結果在1950年就被駁斥,科學界早就不使用這個理論了,詹大律師在40年後的1991還繼續玩這個不嫌太老了?(不過~就算是2003年的今天,一樣有神創論者這樣搞~)
朱克曼對人類學的批判也不遺餘力,他以為這門學問接近研究靈界現象的心理學,加上對人類來源放肆的假想,使人驚訝到一個程度不得不問:「人類學是否 乃是一套以實事求證為本的客觀科學?」威弗雷‧勒格羅‧克拉克對這證據加以分析,所得的結論較受人類學者歡迎,所以在這些要維護他們專業聲譽的學者中的輿 論,都認為朱克曼是一個不懂人類學的孤陋寡聞者。當然生物統計學上的證據是十分專門化的,但是優先次序實在是學者心目中的爭論焦點。在方法的層次上,朱克 曼主張人類起源的探求者,不應以尋找自以為有說服力的祖先化石為要務,而是應當避免再出現貝爾當人及尼布拉斯加人的笑話。在事實的層次上,他主張猿的化石 中,彼此有很大的差異。熱衷尋索祖先化石的科學家易於只憑想像而認定某些特徵是“先人類”(per human)的特徵,採用這兩個前提,一切有可能被視為祖先的化石,都該接受嚴格的客觀分析,若有不確實或不適合者便該拋棄。
有關「西方古猿」(就是Nebraska Man,內布拉斯加人)可見此網站。
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homs/a_nebraska.html
皮爾當人看這個:
http://www.sinica.edu.tw/misc/speech/8.html
而且兩個都是「科學」證偽的。
朱克曼知道,如果按照他的標準,所有上古的猿人化石除了尼安得塔人之外,可能都不屬於人科。對他來說,人從猿猴進化而來的邏輯上的必要條件,不依靠 絕無僅有的猿人化石,而且大部分的中間化石都不存在。要是這樣,在猿人進化的研究中,若有大量的中間化石,應該是值得懷疑而不是值得慶賀的,以為在這些化 石的研究上,最容易受到學者主觀立場的渲染。
朱克曼的立場在那些毫無私見的旁觀者看來是合理的,但是文化和經濟方面的社會因素會影響這種研究。人從猿猴進化而來不僅是一套科學假設,也是一套與 神造人的神學思想抗衡的世俗理論,對人類文化影響深遠。傳揚這套理論不單需要博物館展覽、圖片說明,和電視上重演歷史的節目,還需要一群“祭司階級”的研 究員、教師和藝術家,將這理論以多媒介的方式傳授給大眾。既然民眾和這些專業人士都期望找到支持他們的理論的證據,這些“證據”就一定出現。但是只有從一 個不先入為主立場來衡量這些證據的人,才可以公正地批判這些證據是否有效。
「文化和經濟方面的社會因素」干演化論屁事…….= =
「從一個不先入為主立場來衡量這些證據的人」?很明顯的不會是詹大律師,除非一個「從一個不先入為主立場來衡量這些證據的人」會抹黑別人~~= =
基於上述的理論,我不接受所謂“猿人”的化石是達爾文進化論客觀的證據,但是我對這些化石的疑問,不是對古爾德的見解最大的挑戰,不少有名望的專家 也在懷疑南方粗猿與南方小猿實在是同種的異態,還有人否定南方巧猿為一種不同的猿人化石。當今最熱門的理論是按照在第七章所討論的“蛋白質進化時鐘”的立 場,根據母系線粒體的遺傳(mitochondrial Eve),推論現代人是20萬年前發源於非洲的一位“夏娃”。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麼在非洲以外的直立人化石,都要被排拒在人類淵源之外,因為它們都有早 於 20 萬年的歷史。
你不接受是你家的事,你想拿著41年前就掛掉的理論來「不相信」還是你家的事。
人類學者(包括Zuckerman)都是為了追求化石分類的真實而辯論,上面「不少有名望的專家也在懷疑南方粗猿與南方小猿實在是同種的異態,還有人否定南方巧猿為一種不同的猿人化石」都是如此。(因為不管啥分類法都不違演化論~頂多是祖先的名字數量多或少幾個)
詹腓力大概還妄想這樣能「幹掉」演化論吧~~呵呵
就算我們接受南方古猿曾在地上存活,能比現代猿猴更能直立行走,也接受像直立人一樣能直立行走,但腦容量比現代人稍小的過渡猿人,那麼人與猿之間有 可能存在中間化石,但卻不像多布贊斯基或其他新達爾文主義者所說的漸進演變。我們需要如斯蒂芬‧斯坦利一樣構想“快速的分化”,企圖解釋人與猿猴之間神奇 的進化,使動物的身體迅速地配上思想和靈性。在沒有證實這種變化的確據以前,我們有理由否定這些所謂猿人化石(就算人類學家的發現是可靠的),而考慮人類 來源有其他可能性。
「沒有證實這種變化的確據」?詹大律師還是在作夢嘛~~(繼續把古爾德他們踢出演化學界,什麼叫做不誠實?這就是~= =)
還有~人類演化的長度夠長了(300~400萬年),至於思想與靈性…
第一、有腦的生物都有思想,沒腦的不知道~其他生物的思考方式只是比較「簡單」,不是「沒有」。
第二、「靈性」?科學研究這個嗎?
以上這兩個就是很標準的「萬物之靈」自我膨脹。謙卑?管他去死~反正耶和華沒看到。
這些猿人化石,像上文提到的哺乳動物與爬蟲的過渡化石一樣,根據進化祖先的假設,充其量可以當作可能的”遺失之環”。但在達爾文主義面世之後的 130 年,這實在是一個重要的反面證據。而且大部分所謂支持進化論的證據,都是出自主觀立場極強的人類學,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因為「證據少」,所以是「反證」?
這位詹腓力確定是當律師的?邏輯這麼差怎麼能當律師??
「大部分所謂支持進化論的證據,都是出自主觀立場極強的人類學」更是笑話~
原來「始祖鳥」是人類學者發現的。
何況人類學者吵的是這些化石「該分類在哪」而不是「是不是演化證據」。(因為~就算用屁眼看都「是」)
再次證明詹腓力不是「從一個不先入為主立場來衡量這些證據的人」。
當我們客觀地衡量化石證據的時候,發現有使進化論學者失望的地方。但是達爾文主義者在古生物學上的研究,已不再是客觀的衡量;他們迫切地尋求支持進化論的證據,而忽視證據背後的難題。這種態度,可從最新發現的一種像鯨魚的化石百西路龍的經過可見一斑。
繼續抹黑~~= =
百西路龍(Basilosaurus)是一種在早期鯨魚時代生存的巨型海怪。它原來被鑒定為爬蟲(它的名字原意是巨型蜥蜴),但很快被重新認定為像 鯨魚一樣的哺乳動物,最近在埃及出土的百西路龍化石有像退化器官一樣的後肢。究竟這些後肢有何功用仍是一個謎,這種後肢很短小,實在不能助長游泳功能,也 不能支持這巨型動物在陸上行走,發現這化石的古生物學家猜想,這種後肢可能是用來幫助交配的。
科學報刊上的報告認定百西路龍證明鯨魚曾經用後肢行走,因此它們應從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但沒有任何特殊化的內臟,幫助它們在深水中潛游,在 水中彼此傳遞信息,和防止初生鯨魚吸吮母乳時吸進海水的器官。這些內臟的按部就班的進化,正如在第三章提及的翅膀和眼睛的進化一樣,成為進化論的挑戰。就 算上述所提及的退化後肢也是一個難題。究竟達爾文主義者如何解釋後肢從有用的地位退化而縮小到絕無僅有的大小?這變化究竟是在從嚙齒類進化成為海怪的過程 中哪一個階段發生的?鯨魚的前鰭是不是從該嚙齒類的前肢進化而來?這些不能解答的問題對達爾文主義者都是不重要的,因他們都略而不提。
鯨豚一開始就得「深水潛游」~~= =66
哪國的白痴理論…..(其實只要是純粹閉氣,人類潛水到幾十至一百公尺沒問題~)
水中傳訊更不需要一開始就有~(這位天兵律師要的大概是人魚變身法吧,不過這東西大概神話裡面比較有可能~)
後肢從有用的地位退化而縮小到絕無僅有的大小?
水中的「腳」比「鰭」更沒用。在陸上有用的東西在水中沒多少用處啊~= =
這變化究竟是在從嚙齒類進化成為海怪的過程中哪一個階段發生的?
是「食肉目」~~= =
在哪階段?巴基斯坦古鯨就有~(問這個問題還真是大外行…如果真的是漸變,活像是問「小孩什麼時候變大人」,當然在躍變情況下這問題也一樣可笑。)
鯨魚的前鰭是不是從該嚙齒類的前肢進化而來?
是「演化」~(食肉目)
看兩者前肢的X光照片就知道~~= =
達爾文自己也承認化石證據對他不利,這立場至今仍未改變。所以達爾文主義者很自然地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發現的分子生物證據,聲稱這才是達爾文主義的確證,讓我們在下一章中探討這個說法。
達爾文還「至今」?活了兩百歲?
除了一貫的聲明句結尾以外(這種文體只應該出現在文宣上面~= =),演化論者可不是為了「逃避化石證據」(「缺乏」的不利,不過詹大律師大概以為是「違反的不利」,又或者什麼都不知道,只負責說「不利」)才去使用分生證據。
這是「潮流」~包括最近炒得很熱的基因。科學是會進步的,科學方法當然也會隨時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