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乎其神,統計無限(1)
之所以(1),是因為不知道日後會不會有其他的統計笑話。
這個或許可以說是新聞的處理上有瑕疵~當然也或許是某些人刻意。
網路,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什麼怪獸,也因為對這未知事物的恐懼,於是他們將某些統計數據「嚴重化」,而造就這份笑話等級的「統計數字」。
時間:2005.04.20
新聞:
[東森]調查:逾8成小孩有網路交友經驗 5成曾與網友見過面(4/20),網址
[星報]青少年網路交友 42%不愉快(4/21),網址
[東森]調查:4成4孩子有網路戀愛經驗3成曾被要求發生一夜情(4/20),網址
調查來源:
兒盟與「優仕網」合作進行「網路交友狀況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3月10日至3月24日
對象:優仕網用戶
總共完成2710份問卷,由18歲以下孩子填答的「有效問卷」為1331份。
兒福聯盟報告(PDF格式)
首先,以這個調查方式說來,其實有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同質性」,優仕網是個入口網站,雖然這種網站的使用人口比較雜,但畢竟是「一個網站」,或多或少都有同質性。而且「會回應」的又具有某程度的同質性,問卷調查就是具有這樣的誤差,但似乎完全沒提到。
而且如此調查出來的應該是「優仕網未成年使用者網路交友情況」,也就是侷限於「優仕網」以及已經「使用網路」的小孩身上,但這幾篇新聞,包括蕃薯藤在內的行文上都將之視為「兒童」(全體),這一個差距就令「兒童性侵害」的嚴重程度差了很多。
若是「全體兒童」,那麼依照經建會人口金字塔,92年0~14歲占有全台20%人口,15~29歲佔有24%,我們若粗估一下,用較好計算的人口將它視為500萬人(25%不到),那麼,所謂「八成五」的人口可是高達425萬人,全台灣的網路用戶搞不好還沒這麼多。
然後這425萬人中又有42%不愉快,總數是178.5萬人,其中10%曾被性侵害,也就是說在這短短的幾年之中(絕大多數未成年可以使用網路的年代絕不會早於2000年),台灣有178500個未成年被性侵??!!
台灣一年的性犯罪也才不到三千啊,還得留給「已成年」用,這十幾萬的「黑案」是哪生出來的??
回到調查的「件數」,總有效問卷其實只有1331份,這些「已經上網的小孩」中,約有1132人曾經網路交友(形式呢?MSN?YAHOO即時通?聊天室?甚至BBS?CGI、PHP論壇??這些各有差異的形式都構成「交友」的條件,但這些的「傷害力」都一樣嗎?調查依舊完全沒提到…),這類的含混調查幾乎在所有的項目中都有。
接著,被要求發生一夜情的有357人,而真正發生一夜情、還包括販毒援交在內也才17人,也就是說真正「出問題」的只有少少的4.76%而已。若以「被網友要求見面」(見面後要求一夜情)作基數,則這個數字就降到3.11%。
看來我們國家未成年的「把持能力」也是不賴的。搞不好比成人更君子~XD
(這個情況其實報告裡面有提出,但是新聞完全不報。)
而所謂的「性侵犯」,在報告的文件中寫的是「性騷擾」,但圖表卻是「性侵犯」,更令人摸不清頭腦,因為兩者之間的嚴重程度在人們的意識中是大有差異的。畢竟性騷擾不須見面,但想要「侵犯」卻一定得見面不可。
而這個數字是54人,佔總調查人數的4%。
由此看來,兒童在網路上的安全程度並不會比現實世界低多少,或許還因為他們窩在網咖或家裡而逃過不少劫難,畢竟在家不會因為看了老爸一眼而被他拿西瓜刀追殺,網路上的不歡而散也不會演變成拿槍互開(誰知道你在哪?)。
真正令人擔憂的不是這些什麼一夜情援交,因為那畢竟都是少數,真正的問題在於「家庭的效用」正在消失,小孩寧願追求那「虛幻的外人」而不是近在眼前的家人。
這絕不只是小孩的問題,也不會只是因為螢幕對面的傢伙比較擅長騙小孩,家長本身對小孩的關心何在?如果他們只顧著屠宰他們認為的「不良事物」,那麼小孩依舊會因為其他事物而離開你。
所有家長,請問,你的小孩現在在作什麼?你的小孩恐懼的、喜好的事物又是什麼?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他有幾多朋友?他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接受你賦予他的壓力?
如果這些你都不清楚,那麼…縱使網路消失在這世界上,你的孩子依舊不是你所能了解的。
>>那麼,所謂「八成五」的人口可是高達425萬人,全台灣的網路用戶搞<br />
不好還沒這麼多。<br />
<br />
網路用戶和人口是不同的單位, 一個網路用戶, 很可能代表著五六個上網<br />
的人口。<br />
<br />
八成五這個數字, 充其量只是在前面少了「有上網經驗」而已, 與你把單<br />
位都扯錯了, 犯的錯誤不相上下吧。
嘿嘿嘿~很可惜。<br />
那是拿來「比喻」,而不是「網路用戶」就是「上網人口」。<br />
這種東西連俗語都有:「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br />
作文也有:「天上繁星多如恆河之沙。」<br />
歷史也寫:「二次大戰死的人比台灣總人口還多。」<br />
依照你的要求,飯=鹽?星星=沙??二次大戰早已讓台灣滅亡???<br />
<br />
同時,請問這句的有無對論述本體有什麼增添或減少?<br />
<br />
而這個你所謂「充其量只是」的在前面少了「有上網經驗」的一段話,卻能夠<br />
搞出「統計無限」來,讓全台灣有425萬兒童上網--再次根據經建會的人口<br />
統計(雖然是92年的資料),他們必須讓台灣「四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通通<br />
」上網才夠湊這425萬人。<br />
<br />
而且「有上網經驗」和「有上優仕網」之間又差多少?
<br />
單位不同,然後呢?<br />
<br />
一個網路用戶可能有一大堆帳號,然後呢?<br />
<br />
兒盟委託優仕網作調查時,考慮過這些問題了嗎?避免這些誤差了嗎?<br />
<br />
通通都沒有。<br />
<br />
那麼,得出一個讓人稍微換算一下就荒謬無比的結論,是誰的問題?<br />
<br />
<br />
然後就是你根本沒有見過真正的統計報告, 僅僅依據公布的「通俗」語法<br />
就在入人於「無限」, 更糟糕的是使用的單位還明顯錯誤, 這是一篇沒有<br />
價值的文章, 跟你們一直在批的法輪功也差不了多少。<br />
<br />
<br />
然後呢?<br />
<br />
兒福聯盟用「通俗語法」讓大眾得到錯誤的認知,讓別人得以輕易地推出一個發生<br />
機率極不可能的數據,這筆帳該算在誰頭上?<br />
<br />
或者,誰要替這筆爛賬負責?<br />
<br />
最後,煩請自己再去看清楚一點,兒福的統計單位是什麼。<br />
<br />
沒見過真正的統計報告?我想兒福聯盟的確沒看過。<br />
<br />
文章裡面就有兒福公佈的「統計報告」,你老兄或許沒在看?<br />
我可是抓下來一個一個表格慢慢看的咧~XD<br />
(不然你以為我是怎麼找到那些報紙完全沒寫到的人數的?)<br />
<br />
使用單位?<br />
抱歉,我真正用的單位是行政院經建會的「人口結構金字塔」,單位是「萬人」。<br />
最好經建會的「人」能有七八個使用者啦~那你老兄的駁文就成立了。
世界上有三種謊言 .. "謊言" .. "該死的謊言" 還有 .. "統計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