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文字獄--五雷轟頂的古典文學作家
自孔子以來,儒家一直將文字視為「載道」的工具,即使中國人並不相信言靈(文字具有靈力),但淮南子.本經訓還是這麼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由此也可見文字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民間傳統上,有寫字的紙(字紙)不能隨便處理,得拿去文昌廟之類的地方恭恭敬敬地焚化,如果拿去擦屁股、烤肉,那可是會遭到五雷轟頂之類的報應。
不過這些「報應」並非佛家理論,身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對於中文並沒有特殊感情,創始者大概也不認為文字會有多大的力量,即使有,那也是「梵文」(對印度教徒而言每個梵文都有神力)而不是外道倉頡製造的「中文」。
但是佛教從婆羅門教引入的「因果報應」理論卻與儒家價值合流,於是產生了底下這種說法,而且還被現代人歸類為聲稱「淫書害人」的證據。
出處:咕狗大神
姑取三人來說明一下(黃色文字):
1.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在書中寫了許多助長邪淫、偷盜和殺生的情節,極盡的誨盜誨淫;結果施耐庵的兒子、孫子、曾孫,生下來全都是啞巴。
這種說辭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羅貫中編撰《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BY 魯迅)。
後來清朝的鐵珊寫《增訂太上感應圖說》(好道教的名字)說道:「施耐庵作《水滸傳》,子孫三代皆啞。」
當然這除了證明羅、施二人的歷史定位模糊以外沒什麼用處,不過《大豐縣誌》卻也寫道:
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疫,就地蒿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家道熾盛,始遷祖耐庵骨葬于白駒西落湖(今興化縣新垛鄉施家橋),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子孫在白駒場周圍繁衍甚多,今已24代。
如果雙方所記皆為實,那麼必然產生一個令人十分「振奮」的情況:
施耐庵的兒孫是非常懂得奮發向上的言語障礙人士。
子孫三代皆啞換來家道熾盛,不知道划不划算。
其實,只要看過水滸傳,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姦夫淫婦」幾乎沒一個有好下場,西門慶和潘金蓮被武松殺掉,宋江的妾(還不是妻…= =)閻婆惜也被宋江給宰了,潘巧雲等人也不見得好過多少,如果說「死得很難看」會挑起他人婚外情的慾望,那我們只能說他老兄還真是曠古奇葩。
而且這些女人會出牆或多或少都有她們的原因,當男人大喊「良禽擇木而棲」的時候,女人卻還得守著無能丈夫(武大體格差、宋江不親閻婆惜…),某程度上也展現出水滸的強烈大男人主義。
水滸會挑動古代衛道份子的敏感神經,其實不在於其中的「出牆」紀錄,而是因為他採用了「盜乃有道」的觀點,施耐庵(或羅貫中?)將整個水滸傳的「正道勢力」幾乎通通集中在梁山泊這個賊坑裡面,而大宋朝廷卻淨是貪官污吏,對這些儒生而言,施耐庵可說是大逆不道。
因此,清朝道光年間才會有個俞萬春寫了本「反水滸」的《蕩寇志》,把水滸的善惡立場又反過來一次。
所以,水滸傳作者會被咒子孫聾啞,與其說是「淫邪」,還不如說它違反了那堆衛道分子的政治立場。
2.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善於描寫男女偷情私會的情形,導致許多人看了西廂記,就起了邪思淫念;結果書還沒有寫完成,王實甫自己就已經無法克制,嚼舌而死了。
西廂記的原始型態其實就是底下元縝的《會真記》。
這種說辭一樣出自《增訂太上感應圖說》(接續前段):
袁於令(按:明末清初小說、戲曲家)撰《西樓記》,患舌癢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盡而死。高蘭墅(按:即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的高顎)撰《紅樓》,終生困厄。王實甫作《西廂》,至“北雁南飛”句,忽仆地,嚼舌而死;金聖歎評而刻之,身陷大辟(按:指其因“哭廟案”而被殺事),且絕嗣。
但是史實的王實甫卻是:
王實甫,名德信,元易州定興人。約生於1255一1260年,曾作過某地縣官,聲譽很好。後來升任陝西行台監察禦史,由於「和台臣易不和」,四十多歲就棄宮不做了。他在棄官後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劇作《西廂記》。在六十歲時,他用散曲套數描寫他退隱後的生活。生活頗為優裕,詩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靜淡泊的情懷深處,蘊藏著久難平復的政治創傷。卒年約在1336一1337年間。
以1260~1336為其生卒年計算,老王的年紀也高達七十六歲,既然「棄官後不久」就完成西廂記,這個「不久」再怎麼說也不可能長達三十幾年,可見老王寫完西廂記之後還活了很長的時間,因此《增訂太上感應圖說》所謂在寫的時候就掛掉的老王自然是吹噓的。
同時,金聖嘆雖然是不得好死,不過其原因卻是「哭廟案」。他老兄因為反對清朝的文字獄,帶著一堆人去孔廟哭「孔夫子死了」,才被清政府給抓起來宰掉。
像這種不畏強權,為了保衛文人著作自由的人(他老兄評書也常常拐彎子罵執政者)也被這群傢伙抹黑,只能說蒼天無眼了吧。
袁於令,他老兄的藝術價值是在貪污案辭官之後才出現的(果然是禮失求諸野…),總而言之,他老兄的逸事之一就是聽到兩個轎夫談論到出自他西樓記的崑曲作品,高興得摔出轎子(大概想出來一起討論?),至於他怎麼死的,歷史似乎不太在意,只知道一件事情:他對崑曲的貢獻極高。
而拿高顎窮困這件事情來吹牛,也是很奇怪的事情。人有遇不遇之別,顏回窮到「一簞食、一瓢飲」,難不成他的道德價值就比寇準低?
拿高顎或者曹雪芹的窮困來當作「報應」,某程度上也是看準中國人死要錢的求利心態,要恐嚇一個想發財的窮人,沒有什麼比「你一輩子只能窮到底」更有效的了。
3.唐朝的詩人元稹,見到表妹崔鶯鶯長的美若天仙,就想娶她為妻,卻遭到拒絕,元稹竟然因而憤怒而寫了「會真記」這本書,虛構她表妹和人偷情,毀謗崔鶯鶯的名節,致使崔鶯鶯蒙垢千秋,而且又導致後世的讀者學習偷情私會,結果元稹死的時候痛苦萬分;而且死了之後,他的屍體還慘遭雷電焚燒的報應。
元縝的會真記(鶯鶯傳)是西廂記的原始型態,不過鶯鶯傳中的張生被認為是元縝自己,而他老兄在書內的表現只想讓人砍上幾刀(始亂終棄還有臉聲稱「女人是禍水」,標準封建大「沙豬」主義)。
直到董解元、甚至王實甫,才將這垃圾男人張生改變成一個為情不顧一切的義士,也讓整個西廂記從始亂終棄的悲劇變成有情人皆成眷屬的喜劇。
不過元縝混蛋歸混蛋,他老兄卻也沒被雷劈到,近似的傳說只有一個,出自《酉陽雜俎》或《劇談錄》:
唐元稹鎮江夏。襄州賈墅有別業。構堂,架梁才畢,疾風甚雨。時戶各輸油六七甕,忽震一聲,甕悉列于梁上,都無滴汙於外。是年稹卒。
依舊沒有絕對的「天打雷劈」關係。
既然文字有如此神聖的性質,拿文字來唬爛不知道會不會遭天打雷劈…= =6
閣下文章,見解精闢,每次前來,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br />
(其實也是最近才發現這裡的)
其實坊間有假勸世之由,實書巫山之景,如玉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