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典
The Canon of the Bible (1999)
聖經的正典
駁者:Larry A. Taylor
說到古書中的「正典」,這個一直以來被傲慢地向我們灌輸的「準則」,還是會有人不同意的。作者們有自由說他們喜歡說的,只要讀者們也有隨自己的意志,自由反駁或不同意一些他們認為不實的內容。
-約翰˙喀爾文-(注一)
從辭典和研究者的定義,「正典」這個字指的是被某宗教體權威性地認可的書。對基督教來說,有六十六部被公認的正典。其中從猶太教傳承下來的三十九部被稱為「舊約聖經」;而之後以希臘文寫出來的二十七部,被稱為「新約聖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承認這六十六部的正典地位,因此現在基督教中的正典有六十六部。
羅馬天主教還包括其他五部以上的經典,而且也被他們列為正典;希臘東正教也沿用他們的大部分教典,而且承認這是他們的正典。當然,新教徒的三十九部舊約聖經與猶太教是一樣的。敘利亞基督教的新約聖經比起其他基督教系少了幾部,衣索比亞的教會也採用了相當多的新舊約聖經。
第三任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將新約剪剪貼貼,捨棄了神跡,只留下道德的觀點,編輯出一薄冊的「傑佛遜聖經」(Jefferson Bible)。(注二)
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什麼是「神的正典」?
在鐵証待判中,護教者Josh McDowell引用說「正典」的語源是「蘆葦」,代表某種「標準」的意義。因此認為聖經的「正典」是官方認同的書卷目錄。
這種對聖經的態度對基要主義者是很重要的。如果上帝的話是正確無誤、或者接近無誤,就代表「聖經正典」都是正確的。這個真理的信徒相信正典不是人類所創造的,而是上帝的氣息,是絕不可能有錯的。現在它有了不可思議的力量。它被那些信耶穌不比信聖經更多的基要主義者奉行著,這些人就是聖經崇拜者。
我們如何去發現世界上成千上萬本宗典籍有沒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鐵証待判這本書的作者Josh McDowell大多質疑這些宗教的教義,然後自我滿足的說這些宗教典籍都沒有這種力量。然而,一個想要擁有成熟信念知識的基督徒,一樣必須問與懷疑論者相同的問題。
假如上帝想傳遞什麼訊息給我們,就應該會直接對各時代的每個人傳達。但是,猶太人、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說上帝將訊息傳達給某些特定的先知,然後寫成書保存下來。
但是,實際上有哪些人真的被「揀選」?一些保守的基督徒(要我說就是頑固的基督徒)如此回答,新教的聖經是神寫的,而其他宗教典籍-如可蘭經,就是惡魔的產物。(注三)
我們想從上帝那邊直接知道什麼書才是他傳達的訊息。正如保羅寫道:「神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羅馬書3:4)但是上帝從來沒直接講過話。取而代之的是由耶穌或最初的使徒認可的特定書目。「神說這(些)是聖經。」我們期待聽到這樣的話。沒有這樣的書目。(注四)誰決定聖經中該有什麼書?
回到第四世紀,一些主教作了個表決。正確的說,幾個教會的大公會議表決出矛盾的書目,解決了長久的矛盾。之後一大段時間,這樣的表決是由大型教派分類與選擇的,因此這樣的選擇並非無計畫的;在許多方面它是獨斷的。因為它們不同於被舊約聖經否定的外典,所以保留了下來。
基督教徒可能會回答說教會選擇了明顯具有更高的品質與啟示的書,而且這個會議認可這些書乃是因為他們自己具有權威性。在這個觀點中,聖經的書是沒有權威性的,因為這只是一些主教表決的結果,而不是它們明顯具有什麼優良本質。許多學者同意,這是一種粗略的切割,正典的組成經過這樣處理之後比沒做的更好。然而,很少有學者同意這兩邊的差別會如同律師行話中的「明顯界線」(bright line)那樣大。
然而,什麼特質能讓我們相信這些沒有比較好的書,實際上卻是絕對正確的?
對異教徒來說,這樣的選擇是獨斷的,幾乎可說偶然的。如同我們即將看見的,經典的選擇不僅取決於書中是否涉及了上帝的事情,而且它必須正確描述上帝和耶穌。
新教徒常常比較教會傳統與教典的權威。但是因為「正典」是教會傳統,確實有某程度的權威。假設聖靈會在信徒心中和教堂中作工(注五),歷史上教會會議的舉動情理上似乎是可接受的。例如英國的教會,認為前四或六個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s)是具權威性的。(注六)照著這個邏輯,我們應該調查歷史上基督教大公會議宣佈什麼是聖經正典。
然而,如果我們調查教會史,我們很難看到有什麼聖靈作工。有神,然後有由一群普通、可能犯錯的人類組成的教會。
這位作者文法雖然比第一章簡單,不過有時會有這種語焉不詳的怪句。(當然也可能是我英文太爛看不懂)我猜或許是諷刺基督教「有神還亂搞」的黑暗時代歷史。
少數個別的基督徒可能不相信傳統教會與大公會議的選擇,他們自己選擇他們自己認為重要且真實無訛的經典。事實上,這種方法符合一些新教主流教派的做法。日內瓦的改革者-約翰˙喀爾文,就寫下了信徒內心的光芒可以認識到「神的話」。喀爾文派的Westminister信仰告白中就這麼說:「聖經的權威…不是依賴於任何人或教會的見證,乃是全靠聖經的作者上帝(祂是真理的本身);因為它是上帝的話。…令我們完全確信並確知聖經是真實無謬的真理且具有屬神的權威的,乃是聖靈內在的工作,藉著並同著上帝的話在我們心裡所作的見證…」(注七)
以上信仰告白文句「抄」自這裡。
當然,大多數新教教派對於本性之光的思想運用不像貴格會(Quakers)那樣極端,它認為這個東西比聖經經文更具權威。(注八)
Josh McDowell在鐵証待判中警告我們:「教會並沒有創造正典或經卷,再把他們收集在我們今日所謂的聖經裏面。事實上,教會只是把上帝默示後人寫成的書卷重新予以組織編纂而成。」(注九)這裡試圖從歷史或傳統上切離聖經,但McDowell還是為了聖經的歷史證據而辯論。
此外,以下的主張無法被證據支持:(1)教會並沒有創造正典或經卷;和(2)教會只是把上帝默示後人寫成的書卷重新予以組織編纂而成。反倒是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將舊約視為經典,耶穌與使徒的「又真又久的聲音」則令它更加完美;至於他們對自己寫成的書,卻不認為是神啟且固定的正典。
的確,看起來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辦法。Gamble的筆記中有以下的討論:「新約內容並非因為他們據信受到各別啟示;而是它們因為其他特別及實際原因被交付教會,因此被判斷為受到啟示。」(注十一)
紀元二世紀,我們熟知以新約為主的思想開始成型。許多現已不被視為聖經一部份的作品常於各個時間及各地被使用或加入現為權威性的作品。最後,第四世紀時,現在的新約二十七部同時出現。基督教徒還是沒有認可哪本書該屬於舊約, 而且沒有任何指望可以達成協議。
什麼書屬於聖經?
McDowell給了我們一個檢驗是否為正典的條件:
1.是否具有權威性?
2.是否具有預言性?
3.是否真實?
4.是否有活力?
5.是否被接受、蒙收納、被誦讀、被運用?
這些標準粗略的符合西方歷史上宗教的要求,尤其是基督教。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有問題。
前四個條件需要主觀的判斷。通常,被視為權威性、具有預言性質、真實與有活力的作品是那些包含教義以及一般人都認可的資料的書。
任何一個特定的作品被接收、收集、閱讀以及使用時,可達到它的歷史性。然而,要成為我們的信仰至少還有兩個問題。
如果你是看書研究宗教的形成,你學到的是人類所達到的結論。他們選擇的書反映出他們自己的思想。很自然地,他們選擇的是與特定社群的宗教經驗一致的書。人的動機和經驗是不可靠的;畢竟,「神是真實的,人是虛枉的」。你如何能透過研究罪人而知道無暇上帝的話語-即使他們是教會人士、主教、大公會議甚至教宗?
其次,它們沒有一組是所有基督教派都承認、收集、閱讀與使用的。如下所示,我們所知的正典在教會成立最初三百年並不存在。隨著時間地點,所列之書籍一直變換;至今許多全國教會使用受啟示的書單比美國新教徒的要長或短。
然而,目前正典的護教者可以因為各教會所尊崇的的工作主體具有相對穩定及傳統的長久歷史 而感到安心。然而,以下討論顯示出,聖經沒有一個耀眼的書目可供基督徒來對一個人或者大眾吹噓。
臭屁吧~XD
McDowell論辯「使徒性」(Apostolic authority)是判斷書卷是否包含於新約聖經的準則。
這意義為何?如果這表示有些書比其他書更具權威,那意味著你接受那些同意你早已接受的教條的書籍。
簡單說就是循環相信~^^6
你已經相信A書,然後在選B跟C時,B因為同意(符應)A所以你接受他的權威。
再一次的,這是循環論證。為什麼湯瑪斯福音(Gospel of Thomas)被排除在外?因為它是由一個教會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所寫下的教條式觀點。(注十二)然而,從歷史的觀點,沒有理由要認為湯瑪斯福音比一個目前承認的福音書更不可信。(注十三)如Charlesworth所言,在描寫早期猶太教或基督教時,使用「外典」、「正典」、「異端」、「正統」這些字眼可能會誤導人。(注十四)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敗者不高興的話還可以稱勝者為「匪」~XD
「使徒性」通常指的是這部書是由某使徒、或者是直接受使徒指導的人寫的。根據第二世紀的教會記載,馬可是彼得的夥伴,路加是保羅的朋友。
然而,新約的可信度在中古之前就被談論著。尤其是希伯來書、雅各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彼得後書、猶大書、啟示錄。這七本書的權威性確實被Origen大約在紀元200年左右質疑。(注十五)希伯來書是匿名書卷,而且不完全是使徒書信。
Origen提出一個理論說它是使徒保羅寫的,但是最後卻這麼寫道:「只有神知道」。(注十六)
真是個求知的好習慣~XD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凡人所不知,在上帝一切都知~XD
然而,其他書卷也出了問題。嚴格的說,四福音都是匿名的,後來教會才給它們加上馬太、馬可、路加、約翰這些名字。(注十七)即使承認約翰是啟示錄作者的古代教會領導者,對於這個約翰到底是Zebedee的兒子還是更年老的約翰,都沒有一致的看法。(注十八)
現在的研究證明新約裡面有一半以上都不是使徒寫的,也不同於傳統的命名。例如,C.F.D. Moule寫說約翰的著作是有爭議的,「還有馬太,以目前的型態很難是使徒寫出來的。」(注十九)
因此極可能~~新約有一半是蓋的--依照McDowell的邏輯~XD
福音書的成書日期應該在這些傑出人物的可能生存時段中,而且這些書應該從目擊者那裡取得某些材料;然而,我們已知的這些書卷格式看起來是多樣化的,而且經過許多矛盾傳統的二手加工編輯。根據另一個學者所言,馬太福音可能是由一個目擊耶穌釘十字架的人按照時間順序寫的:「但是對這福音書的來源調查可以顯示出並非這樣。」(注二十)
Harry Y. Gamble主張關於使徒性,雖然它被早期的教會用於判斷經典的標準,但它「被誤解為將使徒性的意義限制於文學確實性」。當其他暱名或具爭議性的書被記入正典時,一些被認為是使徒所寫的書給否認掉。「如同這個規範的廣泛與重要,它必須仍被說為沒有新約全書的文件保證了正典關於使徒性根據一說的立場。」(注二十一)Burton L. Mack寫道,君士坦丁帝國時代的早期基督教,也就是第四世紀「明顯的認同使徒性這個標準,但並沒有指定哪本書是使徒的。」(注二十二)
如果「使徒權威」意味著我們可以接受由這些初代使徒認可的書,對現在被認可的這些書卷,除了希伯來聖經和他們引證的其他著作以外,我們是無計可施的。很可能他們沒有寫出自己的名字--例如,保羅那無可爭辯、在天啟之下寫的的信。然而一世紀的基督教徒主要使用口頭傳誦「上帝的話」(words of the Lord)(注二十三);一些現下我們使用的書,是用來作為祈禱與傳道時次要和補充的輔助物而寫的。
那些書是否被閱讀、收集、並使用?人文學者假定這素質具共同性,認為它們被整個教會使用, 而理所當然被整個教會寫下。然而,保羅大部分的書信都是寫給特定地方的教會而不是給大範圍的教派,因此不是共通的-亦即,普遍的。
Gamble發現許多書符合廣泛使用的標準,例如說,牧人書(Shepherd)、克雷芒前書(1 Clement)、十二使徒遺訓(The Teachings of the Twelve Apostles,the Didache)並未成為正典,然而其他使用和流通歷史較短的書卻被包含在內。後者的範例有雅各書、彼得二書、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注二十四)
McDowell 不正確地陳述正統的標準。但是,人文學者Gamble強調正統並解釋它「當然代表教會信仰的傳統就其著作來說是外因的,在此一認知下,它可以說教會傳統先於著作並為著作權威性之標準」(注二十五)這些曾一度被選擇的文獻,也影響了教會接受的教義,所以兩者關係是環狀的。然而,這些正統的標準,並沒有被應用在保羅著作或者使徒的福音書上。(注二十六)沒人想過保羅著作會與視為當然的正信相反。然而神學與細節上的差異被文字所冰凍,而早期教會的多元性被正典封住。
舊約
基督教聖經故事起源於希伯來經典。下表所列書籍包括希伯來人對於聖經著作的安排,被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大多數基督教的舊約有三十九部書卷,但是,希伯來人版本卻只有二十四本。這是因為幾本書卷被合成一本,其分配被記在一張唯一的捲軸上。這二十四部與基督教舊約內容相同而格式不同。多數現代版本的聖經使用、或者以希伯來方式為標準,尋求其他較早版本以改正錯誤。
律法,摩西五書:
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先知,先知書(八部):
前先知書(四部):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
後先知書(四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以賽亞書好像是上下兩部分)
十二先知書:
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著作(十一部):
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歷代志(上、下)。
希伯來聖經
希伯來經典產生的歷史過程以這三部份顯現出來:律法、先知、著作。
律法-或者摩西五書,被猜想是摩西所寫的五部書。傳統定年-例如我手上KJV聖經的小記,說摩西死在西元前1451年。唯一一本關於律法的書在 Josiah 的時代,大約西元前 641年於耶路撒冷的廟堂中被「發現」。這件事引起猶大王國的宗教重整。(注二十七)學者相信這是申命記的書卷,或者是它的一部分。它很可能比我們擁有的完全版短,因為一天之內可以將它閱讀過兩次。(注二十八)
摩西五書(或律法)變成正典的最關鍵處,被紀錄在以斯拉記中。西元前五世紀的一個元旦,大家公開閱讀「律法書」,並由祭司和文士教導之。我們不知道當時的律法是什麼。(注二十九)無論是從已存的材料蒐集或者是編輯之後,最後變成五本律法書。
在西元前四到二世紀期間,律法達到了最終型式與「正典」的等級。撒馬利亞的教會使用完整的摩西五書,但沒有希伯來聖經的其他部分。(注三十)儘管他們的信仰相似,這次卻猶太人排斥了撒馬利亞。
摩西五書的希臘文本-七十士譯本(通常以羅馬數字的七十「LXX」表示)很可能是在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產生的。(注三十一)我們閱讀了這個版本的產生故事,是因為希臘王想把「猶太律法」放進亞歷山大圖書館中,但是在當時並沒有先知書與其他著作。這與希伯來聖經這兩部分的書目尚未列入的假設是一致的。
七十士譯本和希伯來原文聖經是有差異的。其中許多部分,七十士譯本和撒馬利亞本較符合,而與希伯來本相違。學者試圖用這個線索決定原始本;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當時希伯來習俗的見證。
一些先知書被說或者寫在流亡之前,而且我們至今都一直相信其中一部分是聖經。然而,在以斯拉的時代,大量其他的著作也存在著,沒有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對摩西律法外天啟著作獨裁的收集,然而也從一般宗教著作中分離。
有許多著作由聖經證明了,但是它們自己沒有出現在正典中。其中一部分成了外典,一些由像昆蘭(Qumran)教團(死海古卷遺跡)這樣的猶太派系的殘卷中保留下來。以下是一些被使用過、卻沒有出現在現行正典中的聖經著作。(以下經卷名稱不翻~^^)
The Book of the Wars of Yahweh Numbers 21:14
The Book of the Just (Jashar) Joshua 10:13
The Annals of King David 1 Chronicles 27:24
More about David written by Nathan the prophet; a book by Samuel the Seer (not 1-2 Samuel), and a book by Gad the Seer. 1 Chron. 29:29
A biography of Solomon in the history of Nathan the prophet; Visions of Iddo the seer 2 Chronicles 9:29
The Annals of the Kings of Israel 1 Kings 14:19, 2 Chron. 33: 18; cf. 2 Chron. 20:34
The Annals of the Kings of Judah 1 Kings 14:29, 15:7
The Acts of Solomon 1 Kings 11:41
Histories written by Shemaiah the prophet, and by Iddo the seer 2 Chron. 12:15
Iddo’s History of Judah 2 Chron. 13:22
Annals of Jehu son of Hanani 2 Chron. 20:34
An unknown and untitled work of Isaiah 2 Chron. 26:22
An unknown lament for Josiah by Jeremiah 2 Chron. 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