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Lost)之書:非基督教所引用的舊約部分書卷。(注三十二)
我們注意到,書卷的使用不一定和正典程度成正比。然而,引用風格卻是是否接受其為權威著作最主要的線索,尤其是後來的猶太拉比(rabbis)和基督教作者。當然,在列王記與歷代志的描中,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正典、記錄任何可能的律法。然而,當它被某些人選擇為有保存價值的書卷之後,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書。稍後,我們將處理舊約外典和其他沒有被新約作者提到的書卷。
收集與驗證希伯來聖經「正典」的過程是隱密的。在律法成形之後的某個時後,猶太人收集被認為是先知所寫的著作。唯一的一本摩西律法,演變成現在的摩西五書。摩西五書之後加入的第二組書卷,統稱為「先知書」。跡象顯示出有過一段將律法與先知書共列希伯來「正典」的時期。(注三十三)一般認為真正的先知在馬加比時期變得罕見甚至完全絕跡。(注三十四)
稍後的猶太傳統,以斯拉時代認為天啟已然終結,或許因此影響了希伯來聖經正典也跟著結束。一些基督徒和猶太人相信從先知到施洗約翰之間有持續不斷的啟示。(注三十五)這樣對他們來說,正典就不會被侷限在先前的年代。
在七十士譯本翻譯的期間,已經完成了律法書,並且限制了先知書的目錄。然而,第三個部分「著作」或者「聖卷」(Kethubhim)仍然是未定的。由於這一原因,七十士譯本是可變的集合,通常含有所有或者大部分我們認為是舊約偽經的書卷-就如我們能在希伯來聖經中找到的。對於亞歷山大港的猶太人,似乎沒有「亞歷山大正典」這種官方的正典規定。七十士譯本那超越律法與先知書的收集原則,在那名為「著作」的曖昧集合中並不存在。(注三十六)
最早包含律法、先知、著作三部分的希伯來聖經,是在Ben Sirach(西拉赫)的書或者外典的序中。希臘文的序言,是由翻譯者在西元前130年加上的。作者談到希伯來人排列舊約的起始過程:「律法、先知書,和跟隨這兩者的其他部分。」這表示他所使用的和我們所知的書卷大約是相同的。特別的是,沒有書目。在書的內容中,Sirach提到許多舊約內容。然而,他未曾引用但以理書、以斯帖書,或者提到兩書的主要特徵。這跡象是因為這兩部書當時成書不久(注三十七),而且未經公認。這(和其他)表示出,什麼書該包含在「著作」之中是十分曖昧不明與缺乏定義的。
猶太歷史學者Flavius Josephus(猶太古史、猶太戰爭作者約瑟芬)是一世紀猶太人使用什麼書卷的見證人。Josephus說,猶太人確實有二十二部神聖書卷。我們用的舊約聖經則有三十九部。很可能某些書被歸類於同一個卷軸中(如十二先知書),但是西元二世紀之後的猶太傳承一致以二十四本書卷構成,而不是二十二本。(注三十八)遺失的書卷何在?他們確實遺失了嗎?
約瑟芬提到的聖經三部份,和已知的希伯來正典類似,但是他只算到二十二本。除了摩西五書以外,他寫下十三本先知書和四部對神的雅歌與生活的訓示。(注三十九)
他的二十二本書也許與後者猶太拉比的二十四本是完全相同的書,雖然他沒有留給我們這些細節。為了得到與希伯來正典相同的書卷,一些學者猜測路得構組了士師記的一部分,而耶利米哀歌算在耶利米身上。這兩個假設的結合貫串了現在希伯來正典的三部份,比起將所有其他著作-如詩篇、箴言、雅歌、傳道書-都塞進先知書中來得好。(注四十)
將路得記加入士師記是源自於基督教,就像優西比烏紀錄中的Origen。(注四十一)Origen闡明,有二十二部書在正典中。Jerome也是如此,但他還是依據倍化某些書卷的方式而在不同的段落中產生24至27的數字。(注四十二)。Jerome具體的提及移動路得記和耶利米哀歌到著作部分中。但是,比Josephus晚三百年的Jerome時代,「22」這個數目字似乎不必然是正確的計算數目,它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週期數字;這是所有希伯來字母的數目。
一些學者根據這個曲折的論據,認為約瑟芬所確定的正典與我們今天知道的一樣。這樣的確認是不正確的。我們不知道他使用什麼書。根據著名正典學者James A. Sanders說:「另一方面,在一世紀末約瑟芬當時的情況下,他也許只是單純以二十二本書當作正典的數目…很明顯的,關於約瑟芬的正典有大部分是來自於AgAp[1.37-43](段落待考)(注四十三)。
成書差不多和約瑟芬同時的非正典「以斯拉二書」(尼希米書?)對經卷數量的記載是24本。此外,有種猜測說,有七十卷只給被選上的領導者持有的神秘經卷被加入了。因此,對以斯拉二書的作者來說,有許多重要的宗教書卷,但卻不是正典。巴比倫他勒目(塔木德經,Babylonian Talmud)是唯一提到24本經卷的書籍。(注四十四)如果約瑟芬的22部經卷與之後的正典24部相同,那代表他使用的計數方式不同於他之前的所有猶太見證者。
甚至在正典之中,當權者與完全在野的人寫下的口述聖經也有不同。據James Barr說:「根據猶太律法,真正的正典是摩西五書,而在它旁邊的聖經正典是相當次要的;但順著摩西五書的時代,對早期口述律法的認識並且對此加以闡述的文章,最後被收集在密西拿經(Mishnah)和他勒目中;雖然沒有被命名為正典或聖經,但在基督教神學中,它卻和摩西五書一起構成了完整的猶太律法。」(注四十五)
在耶穌當時,顯然不僅只有傳承口述律法的法力賽人,也有像撒督該人(Sadducees)和愛色尼派(Essenes)這些不同派系的人(注四十六)。史學家約瑟芬將這歸因於摩西沒有在聖經中提到的事情(注四十七);斐洛(Philo)的解釋也有同樣的來源。這些是由賢哲所做的書面律法的解釋;但是其他人認為這是摩西傳下來的規矩,哪怕沒有證據。
總之,在耶穌當時,聖經在巴勒斯坦包括了摩西五經和先知書。有時第三個類別「著作」被列入這兩部份中,內容卻不一定,但至少包含了大部分最後被列為希伯來聖經的經卷。在亞歷山大,「著作」是相當廣義的,沒有標準的正典;因此當聖經在希臘被付印之時,它書卷的數目是有彈性的,通常也包括不少現在被列為次經的書卷。所增加的口述律法,有些被認為是摩西所做。新約作者相當自由的引述各種與我們現傳聖經不同的口述律法,並以天啟之書的觀點對待之。(注四十八)
希伯來聖經的第三個部分「著作」,大概在西元一世紀末被集結。但許多學者卻質疑,那個由猶太學者所舉辦、制定了舊約正典的「猶太人大會」(Council of Jamnia,又稱「吉尼亞會議」)是否真正發生過。
但所謂的猶太人大會決定舊約的證據是很模糊的。從底下我們討論的片段,我們可以看見關於以西結書、箴言、以斯帖記、傳道書和雅歌的疑問。以西結書被質疑的原因是它所描述的禮節章程和摩西五書不同。傳道書的問題在於它自相矛盾(例如4:2,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9:4,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和被認為包含異端的言論(如1:3,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注四十九)
甚至在假想的吉尼亞會議之後,被認定是舊約正典的書卷一樣有毛病。之後的第三或第四世紀,一些猶太拉比以最接近希伯來人的方式描述官方正典,而用「髒了手」否定掉以斯帖記。(注五十)
以西結書
箴言
傳道書
所羅門之歌(雅歌)
以斯帖記
一些猶太拉比在西元一世紀與之後的時間,為了舊約書卷而起爭執。(注五十一)
在任何情況下,24部正典數量被廣泛使用在之後的幾個世紀,直到馬所拉經卷(Massoretic text)誕生,但仍不普遍。
第四世紀的薩迪斯(Sardis)主教Melito,到巴勒斯坦去尋找哪本經卷屬於希伯來正典。McDowell 援引Melito和薩迪斯主教編輯的舊約清單。他做了個東羅馬帝國之旅,「…這地方所發生的事情都是真的,我得到了關於舊約書卷的精確資訊,而且寫出現在寄給你的清單…」(注五十二)
Melito的清單讓我們得以觀察二世紀晚前期的基督徒對於舊約的使用方式。基督徒一般使用舊約作為聖經,但Melito並沒有明確表示出什麼書應該被包括進去。如果他已經知道那是什麼,他不需要去旅行。在優西比烏(Eusebius)複述Melito的報告中,少了以斯帖記。(注五十三)
以斯帖記沒有被耶穌基督引用,也沒有被新約作者引用。在坤蘭教團的死海古卷抄本中也沒有以斯帖記。早期的基督教會沒有使用它,教父也沒有試圖闡述它。Origen也沒有把它包括在史書清單中。(注五十四)它也被亞他那修(Athanasius)主教在西元367年他那著名的復活節信件中忽略,此一清單明確包括現在通行的新約聖經(注五十五);而且Nanzianzus的Gregory也同樣省略了它。(注五十六)
因為早期的基督徒省略了以斯帖記,而又因為Melito如此的堅持,這大概不會僅僅只是一時失察。雖然耶利米哀歌和尼希米記也沒有被列出,但是它們卻很可能被列入耶利米書和以斯拉記中。
看起來,以斯帖記是一個令人困窘的錯誤,而且他勒目還包含了一些較晚期對以斯帖記的評論。由於後來的拉比們終於接受了以斯帖記,越來越多亞蘭文譯本和佈道書都基於它而寫,比起舊約其他部份還要多。然而,「近代的基督徒對晚期猶太人的這個判定無法茍同。這書在宗教上是如此明顯的欠缺,它不應該被包含於舊約聖經的正典中。但應該和「猶滴書」(Judith)、「托比特書」(Tobit)一起從偽作中排除。」學者Lewis B. Paton如是說。(注五十七)
新約中的舊約論述
學者同意,耶穌對於舊約書卷的使用一般說來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是相同的。耶穌提到律法和先知書,和一次「律法、先知書及詩篇」這個模糊的總稱。新約作家像愛色尼教派、Sirach與其他許多早期猶太拉比一樣省略了以斯帖記。耶穌引用句子時的話經常被寫為「就像…所寫的」。
尋找舊約正典的新約證據,Josh McDowell 援引了路加11:51 和馬太23:35.「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McDowell 斷言,耶穌認可了猶太人保存下來的舊約正典,從「創世紀」到歷代志下,是與猶太傳統相符合的。
提到馬太23:35, Josh McDowell 提到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在馬太 23:35,耶穌引述說:「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然而歷代志下的先知卻在聖殿裡扔石頭。歷代志24:20~21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據學者說,除了那是某種錯誤以外沒有更好的解釋--但是到底是哪一種?馬太的「撒迦利亞」被提議說應該是指巴祿(Baruch)的兒子,他在西元68年在聖殿被謀殺,但這卻是在耶穌說這句話的三十幾年以後(注五十八),但沒有超過福音書的成書時間。
新約甚至無法好好的引述舊約。
很可能的解釋是馬太混淆了這二個人: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歷代志24:20~21)和耶戶的兒子撒迦利亞(歷代志1:1) ,但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猶太人會犯這個錯誤,這是不太有可能的。 歷代志的撒迦利亞記載是有一定數量的猶太拉比傳統題目,這讓它變成一個「不會不熟悉的經卷部分」。(注五十九)
當然,如果耶穌提到的是其他、未知的撒迦利亞,他就不能像McDowell所拼命想要證實的,去證明舊約正典了。
新教創建者馬丁路德知道,聖經包含了語詞錯誤和不一致。他知道馬太27:9錯誤地引用了耶利米對撒迦利亞的敘述。「但這點並不特別困擾我」,他寫道。(注六十)
我們回到正典的故事。除了McDowell所列,新約聖經引用的舊約以外,猶大書(14~16節)引用了非正典的句子(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這些人是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中說誇大的話,為得便宜諂媚人。 )(以諾一書1:9)。以諾書是聖經嗎?猶大書第九節還引用了未知的作品(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近來的評論者說這是引用自紀錄舊約時代摩西事蹟的「摩西升天記」(the Assumption of Moses)。比較希伯來書11:37與以賽亞的殉教。
其他新約引用未知來源經卷的地方:約翰福音7:38(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路加福音11:49(所以,神用智慧【用智慧:或作的智者】曾說:我要差遣先知和使徒到他們那裡去,有的他們要殺害,有的他們要逼迫,)和雅各書4:5(你們想經上所說是徒然的嗎?神所賜、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是戀愛至於嫉妒嗎?)(注六十一)
猶太書14~16節--以諾一書1:9
猶太書第九節--未知,可能是摩西升天記
希伯來書11:37--以賽亞殉教
約翰福音7:38--未知
路加福音11:49--未知
雅各書4:5--未知
提摩太後書3:8f--雅尼(Jannes)和佯庇(Jambres)
其他被新約作者引用,不屬於舊約與外典的作品:
提摩太後書3:8f提到埃及方士雅尼和佯庇(Jannes 和Jambres)。看起來作者援引的是現在找得到的Jannes和Jambres書。(注六十二) 這種說法起源於三世紀的基督徒作者Origen,以及四世紀的Abrosiaster。
當新約作者引述希伯來聖經(舊約),他們通常使用七十士譯本,這個希臘語本是由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學者寫成的。但不幸地,七十士譯本廣泛包含一些解經與馬所拉(Massoretic)文本,基督徒也以此舊約為基礎使用希伯來聖經,此外,七十士譯本經卷包含了為數可觀的外典,以及散置著許多不被基督徒認可的非正典書卷。在此特異點下,今天的基督教其實已經離開了早期的教會傳統。
離道甚遠的基督徒?~XD
舊約外典:
1 Esdras(以斯德拉記上)
2 Esdras(以斯德拉記下)
Tobit(托比特書)
Judith(猶滴書)
Additions to Esther(以斯帖記補述)
Wisdom of Solomon(智慧書)
Ecclesiasticus, or the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or Sira(聖經外傳、德訓篇)
Baruch(巴魯書)
The Letter of Jeremiah(耶利米書信)
The Prayer of Azariah and the Song of the Three Young Men (addition to Daniel)(亞微利亞禱詞與三童歌)
Susanna (Daniel)(蘇珊娜書)
Bel and the Dragon (Daniel)(彼勒與大龍)
The Prayer of Manasseh(瑪拿西禱文)
1 Maccabees(馬加比一書)
2 Maccabees(馬加比二書)
包含於1957年修訂的RSV(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版聖經中的外典。
今日的英文聖經包含了十五部舊約外典。在較早的英文版中,耶利米書信包含於巴魯書,因此只有十四部。(注六十三)
七十士譯本的梵諦岡(Vaticanus)抄本,是早期新約內容的證據(四世紀):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列王記1~4(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書前後(以斯拉-尼西米)、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約伯記、智慧書、德訓篇、以斯帖記、猶滴書、托比特書、何西阿書、阿摩斯書、彌迦書、約耳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亞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巴魯書、耶利米哀歌、傑利米使徒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注六十四)
梵諦岡抄本被Josh McDowell在鐵証待判47頁引用來作為聖經完整性的證據。但它也包含了六部聖經外典。以斯帖記和猶滴書、托比特書一同列於先知書前。如果梵諦岡抄本是新約文本的鐵証,為什麼不將之拿來作為基督徒對舊約的證據?這目錄與西奈抄本是很相似的。
之後,在宗教改革期間,天主教聖經學者Erasmus給馬丁路德寫了一封終結關於人類自由意志的爭辯。為了支持他的觀點,Erasmus引用了德訓篇的段落,而它是外典。「我認為沒有人能從正典中刪除它,因為聖耶柔米(Jerome)說它不屬於希伯來正典,」Erasmus寫道:「所以基督徒將它納入正典,但我看不出希伯來人為什麼將它排除在正典外,卻將所羅門寓言(據推測應該是傳道書而不是箴言)與愛情頌歌(雅歌)包含在內。」Erasmus用意是試圖保衛德訓篇,而不是抵制傳道書與雅歌。(注六十五)
支持外典的說法:
基督徒一向很重視它。
新約作者從外典中取得思想與象徵。
包括七十士譯本,希臘文版的舊約常受新約作者偏愛。
被許多早期基督教徒引用為聖經。
新約的許多抄本也包含七十士譯本這包括各種外典的譯本組合。
作為拉丁文聖經的一部分,外典已經被基督徒接受了幾世紀。
它也被包含於馬丁路德版的新教版本聖經中(雖然以警告標註),也包含於KJV(詹姆士國王)版聖經中。直到1827年都還作為標準版本的英版聖經的一部分;仍印在德文版聖經中。
反對外典的說法:
晚期猶太拉比並沒有接受它,也沒將它保留進希伯來聖經。
這十五部書卷並沒有被新約聖經直接引用。然而,以諾一書有被直接引用。
在耶穌時代,它沒有被Philo這個住在亞歷山大港的猶太人引用為聖經。但是,Philo很少引述律法。
被一些早期的教父討論或認為是較沒有價值的,尤其是耶柔米。
宗教改革的領袖在其程度、真實性與宗教價值上有所爭論。
極差的歷史不精確性與其他缺點。
近代教會對舊約外典的四個主要立場:(注六十六)
(1)除了瑪拿西禱文與以斯德拉記上下以外,羅馬天主教教會接受所有外典,將之視為正典的一部分。這決定是由西元1546年的特利騰大公會議決定的。(注六十七)
(2)希臘東正教會有許多關於外典的爭議,但沒有決定性的結論。因此除了以斯德拉記下以外,東正教接受並使用所有書卷。
(3)英國國教派不接受它為完全標準的正典。但是,它們高度被推崇,而且「教會將之作為生活的範例與禮節的教導。」他們以固定的週期在公開場合的教會中閱讀舊約與新約。
(4)改革後的新教-和大多數非英國國教派新教教會-不認為它是正典、或準正典。例如Westminister聲明,它們在教會中是「沒有權柄」的。
為什麼舊約外典不被認為是正典?
以下是Josh McDowell給的原因清單。
1.它們含有歷史與地理上的錯誤及時代上的謬誤之處。(注六十八)
正典一樣包含這種謬誤與矛盾。以創世紀26章為例,基拉耳的亞比米勒被認為是非利士人,但這故事卻是在亞伯拉罕時代(注六十九)、非利士人出現前的幾百年。
在創世紀14:14,提到亞伯拉罕攻擊到北方城市「但」。這個城市直到亞伯拉罕的玄孫攻下之後才被以色列人改名為但。(士師記18:29)
被認為是摩西自己寫的申命記,居然包含他自己死後的敘述,而且「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暗示已經經過了許多世代。(注七十)根據傳說,摩西從未穿越約旦河,也只留在東方。但是申命記卻是某人在西方的巴勒斯坦寫成的,因為作者將東方寫成「約旦河的另一邊」。(注七十一)
歷代志,這名字通常是給四部作者佚名的舊約書卷的,描述大衛王收集一萬達利克(以色列單位)建立耶路撒冷聖殿。(歷代志上29:7)達利克這個單位的命名是波斯王大流士(Darius),而他比大衛至少晚了五百年。(注七十二)
以斯帖記,如我們所見,是非常後期才被接納為正典,它缺乏新約作者的認同,也不見於坤蘭教團的死海古卷,因此有許多歷史不確定性。如果末底改在西元前597年被迫離鄉背井(以斯帖記2:6),到薛西斯(Xerxes)時代時他已經超過110歲了。(注七十三)他的堂妹、這個被認為擁有驚人美貌的以斯帖會是幾歲?(千年九尾妖狐一頭~XD)根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說法,薛西斯王的王后叫做阿美斯提(Amestris)(注七十四),而不是以斯帖或者瓦實提(Vashti),也沒有其他任何波斯王以以斯帖之名出現。(注七十五)而且波斯創始的七個家族間有實踐嚴格的聯姻制度。(注七十六)阿美斯提是波斯將軍的女兒。整部書卷看起來唯一出現的歷史人物只有薛西斯。
猶太人當時的情況是散居民(以斯帖記3:8),而且猶太人與比波斯人更適應希臘文化的非猶太人之間存在著仇恨與緊張。
2.「其中傳授假的道理,包含與聖經相違的教訓與行為。」
你首先必須信仰本教教義並實踐接受之。這是一個循環論證:正典決定教義,教義支持正典。(注七十七)然而基督教從未有過統一的正典。
首先,我們是否應該先知道誰是真正的基督教,然後再詢問他們哪本書屬於聖經?但光憑行為,很難找到這麼多的「基督徒」。
McDowell假設自己是跟一些非基督徒的探索者爭論,要從歷史中證明耶穌。作為一個客觀的史學家,我們應該在爭論中保留這部分的正確性判斷;我認同使徒行傳中羅馬法官拒絕判斷宗教名目與言語的態度(使徒行傳18:15)。在外典的爭論中,護教者要求我們先相信他們能在確定哪本書是正典之前告訴我們什麼教條與習慣是假的。而且就這樣一圈又一圈的循環下去…
某標準->決定正典->正典決定標準->某標準….正宗循環論述~:P
3.「它們以文學為準,充滿人造的內容,與聖經形式迥異。」
正典的著作也同樣充滿文學類型與人造風格。那為什麼路得記、以斯帖記、傳道書就被尊為天啟?(注七十八)又,雅歌呢?至於就文學氣息與人造內容來說,以斯帖記的用詞還特別明顯。
即使Jerome還悲傷於比起希臘羅馬的優美著作而言,希伯來先知們的著作風格是較粗劣的。
另一方面,其他一些書、不管是正典或者非正典,都有著有趣的戲劇性風格。一種屬於短篇小說的文藝風格。在這一類中,正典有路得記、約拿書、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注七十九),創世紀中的約瑟故事,還有外典中的尤滴書、托比特書、以斯拉三書及亞希夸故事(the story of Ahikar)。這些被提到的書卷後五者都有此一共同元素:每個傳奇都發生在古老的年代,而且審判過程中都有一個強大且愛享樂的國王。但以理、末底改、亞希夸在故事中都有相似的地位。「在這些故事中的猶太人之敵都在他們預計勝利時失敗,而且如同他們消滅猶太人的計劃一般毀滅。」以斯帖記和之後才收集的熱門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更有許多平行相似之處。(注八十)
我們注意到一個有利於外典某些書卷的情形,尤滴書和末底改書啟發了歌劇。德訓篇被認為具有高文藝價值,甚至被一些新教教會閱讀與引述。(注八十一)
馬丁路德對偽經托比特書的敘述是:「一篇確實美好、健康且有益的小說,一個天才詩人的著作…閱讀此書對我們基督徒是有用且良好的。」(注八十二)
我們是認為一些舊約書卷應該捨棄,而某些外典該被包括進舊約嗎?基督徒大概應該考慮這個提議,但這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新教徒的舊約正典與猶太教舊約、甚至古老的近東文學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4.「它們缺乏聖經特有的神聖性,如預言的能力,詩意及宗教上的感受。」
另一個循環論證。你必須先確定什麼是正確的宗教感受。你的正典支持你的感受,或者是你的感受決定哪本書是你認定的正典?路得記與以斯帖記裡面又有什麼預言的力量?
特別是,以斯帖記並沒有提及上帝,除了齋戒以外也不包含任何宗教行為。根據Paton的說法,書中沒有任何一個高雅的字眼。以斯帖並不是靠文筆或字眼獲得勝利,而是靠她的美貌;當她佔據上風之後,她無情地面對她的敵人,令己方的人獲得安全而將他們的敵人通通消滅與屠殺。「道德上,以斯帖記遠低於舊約的一般等級,甚至比外典更糟糕。」(注八十三)
我提名以斯帖記,作為聖經中最惡劣的書卷。
如果正典除了詩文以外對它們別無評論,為何不能承認尤滴書和托比特書?
耶柔米和舊約聖經形式根據耶柔米的紀錄,他已經決定到耶路撒冷去當耶穌的精兵。然而,耶柔米並沒有避免閱讀他所收集的異教著作。與祈禱同時,他也抽空閱讀著羅馬雄辯家或戲劇家西賽羅(Cicero)的著作。「在頻繁的徹夜祈禱之後,擺脫我心深處源自過去的原罪記憶折磨之後,我拿起了Plautus的書(羅馬劇作家)。當我再次拿起先知書,我對它粗野的形式感到反感…」
耶柔米繼續嚴責自己喜歡一個好的羅馬喜劇,然而對舊約的形式畏縮。他把聖經比作太陽的全部力量(注一六六)。耶柔米將他的軟弱歸咎於古蛇--撒旦。 耶柔米陷入深深的狂熱。他有個被西賽羅崇拜者-不是基督教-嚴格審判的夢。在夢中法官令他被拷打。耶柔米懇求法官對他寬赦,而且宣示放棄閱讀非基督教文學,甚至是世俗的文學。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決定。我不禁覺得現代化學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可憐的弟兄Hieronymous。 在他的事蹟中,耶柔米承認希臘和羅馬作家著作形式的長處。我傾向認為耶柔米將舊約聖經視為蔬菜--引不起食慾,但卻必須。 |
您好我是神學院的學生<br />
我對於您正典這篇文章很有興趣<br />
我是否可以跟您請教有關註腳的書目呢??<br />
如果願意<br />
請您提供給我
第三章原文在此~^^<br />
http://www.infidels.org/library/modern/larry_taylor/can<br />
on.html<br />
最後面就有註解的出處了。
重新閱讀該文章使我受益良多<br />
您覺得舊約中最後一位先知是哪位呢??<br />
是不是馬家比的時候就幾乎沒有先知了呢
之前到校園書房去,發現已經有新版的「鐵證待判」了~版主可以去參考看看~
怎麼到第三章就停了呢?<br />
版主加油啊~~~~<br />
堅持下去<br />
(還是後面的貼在別的地方?)
結論就是所謂正典和偽經都是人[而且是不合現代民主價值觀的<br />
人]判斷出來的,不是神或電腦<br />
<br />
所以基督教才亂七八糟<br />
<br />
耶穌明明是個爭取信仰自由的革命家,2千年後竟然有狗奴才說<br />
要開心作神的奴僕<br />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