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enchin
由於大洪水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淹遍地球的水要從哪來,所以神創偽科學家們有的說「水氣層」有的說「超大冰慧星」云云。這邊有一位紅螞蟻先生決定挑戰「冰殼說」,亦即大洪水所須要的水來自包圍地球的一個超大冰殼。
合理度夠嗎?請看文章:(討論串進行中...只是因為太 kuso 了所以...)
解挪亞大洪水的水來源與去處
O、前言
簡單的說,挪亞大洪水的水來源就是創世第一天就形成的高空冰殼層所含的水,當神說要有光時,就在冰殼層上形成兩個對稱的洞孔,大洪水後冰殼層就化為水淹滿全世界,而水要往哪邊退呢?其實是地殼浮上來而已,所以水就退了。底下先證明冰殼層的能存在與運作,再說明形成的原因。
一、求能淹沒5000公尺高山的冰殼層厚度與水量: (Yenchin 插花:5000 公尺是因為之前紅螞蟻宣稱一切造山運動可以在大洪水後進行,小弟反駁說西藏高原遠在大洪水的年代之前就已經五千多公尺了,所以這傢伙就自動把這當做一個「下限值」只不過小弟習慣先順著唬爛者的規則走,所以也懶得吵到底大洪水要淹多高的問題)
大氣層總質量 = 0.0000051×10^24kg=5.1*10^15公噸
其中水氣的變化最大,在 0~4%間變化。=1*10^14公噸
地球表面和地球球心之間的的距離是r=6.378*10(exp)6m=6.378×10^3公里
大洪水地表浮起5000公尺==>r=6.373*10^3公里
5000公尺高山淹沒所需水量=4/3*3.14159*((r+5)^3-r^3)*10^12kg
=4.189*(3*5*r^2+3*25*r+125)*10^9公噸
=4.189*(6.092*10^8+4.78*10^5+125)*10^9=2.554*10^18公噸
==>水氣倍數=2.554*10^18/10^14=2.554*10^4 約2.5萬倍
若以冰層均勻厚度存在大氣電離層頂部r=6.773*10^3公里
所以(4/3)*3.14159*(r^3-(r-t)^3)*10^9=2.554*10^18
==>4.189*(3tr^2-3rt^2+t^3)=2.554*10^9
==>1.37*10^8t-2.032*10^3*t^2+t^3-6.097*10^8=0
==>t^3-2/10^5*t^2+1.37t-6=0==>t=1.5676公里 約1500公尺
二、地球總水量夠不夠:
地球表面和地球球心之間的的距離是
Lr=6.378*10(exp)6m=6.378×10^3公里
目前海洋佔地表71%,平均深度 3.8公里,
總水量約為 0.71*(4/3)*3.141596*(Lr^3-(Lr- 3.8)^3)*10^9公噸=1.38*10^19公噸,
能淹五千公尺水量Wq=2.554*10^18公噸,所以按比例要淹過八千公尺高山也不成問題。
各位看到有沒有嚇到?計算這麼多,應該很細密吧!
再複雜的科學計算,都是要以科學的各種「理論」、「定律」、以及「常識」做為下手的基礎,一但算出來,結果正確與否,也是要由基礎下手,這樣可以省去驗算檢查的時間 (有時甚至一開始就省去計算的時間)
以上面已知數據為例,
地球的海洋表面佔地球的 71% ,平均深度 3.8 公里
大洪水淹地球表面 100%,淹沒 5 公里
現有的水量夠嗎?
而且這邊有一點很明顯「偷吃步」:洪水之前難道沒有海洋?如果大洪水時代的海洋跟現在一模一樣的話,所有淹 5 公里深的水通通都不能由現有的海水量提供。
三、冰殼層受陽光照射能否維持熱平衡
設: b=冰的比熱=0.48cal/克.度 ,δ=老冰的反射率=0.5
β=冰的吸收率=1-δ=0.5, Es=太陽每秒對地球平均輻射能量流=2/60卡/cm^2
r=冰殼層外徑= 6.773*10^3公里,能淹五千公尺水量Wq=2.554*10^18公噸
==>受陽面投影面積A=3.141596*r^2=1.4422*10^8*10^8cm^2
==>冰殼層每秒吸收熱量E=Es*A*β=2.41*10^14卡
==>冰殼層每秒上升溫度=E/(b*Wq)=1.97/10^4度
冰殼層發射功率Wb=σ*T^4=(5.67/10^8)[焦耳.cm-^2.deg-^4.秒-^1]*T^4
=1.35/10^8[卡.cm-^2.deg-^4.秒-^1]*T^4
冰殼層表面積Aq=4*3.141596*r^2=5.76*10^14[cm^2]
==>冰殼層每秒總發射率Wt=Wb*Aq=7.78*10^6[卡.deg-^4]*T^4
==>冰殼層平衡溫度Tb=四次根號(E/Wt)=0.746*10^2=75絕對溫度=零下198度
就算地球本身發出的熱輻射算上,以兩倍E算,Tb=88.7絕對溫度=零下184度,
若非黑體發射功率以*1/2計,Tb=105.5絕對溫度=零下167度。所以只要不透電
磁波厚度的冰殼層可在零下恆溫平衡運作。
一樣,不要看到一堆數學就傻眼了。
紅螞蟻為了解決冰殼融化的問題,引用了「黑體」的觀念。何謂黑體?就是一個能夠完全吸收電磁放射線的物體。在科學實驗中,科學家為了模擬這樣一個物體,會用一個盒子,在一面上打一個小洞把放射線打進去,名之曰「空腔黑體」,紅螞蟻便是依據「冰殼上有洞」而判定說這個冰殼除了吸收陽光,還會放射能量,所以才會有「發射」的情況發生。
問題來了,黑體在放射的過程中,會隨溫度而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可見光 (科學家便是用這原理估計太陽、星星的溫度),那麼零下 167 度會看到什麼顏色的光呢?
答案是什麼光都看不到。因為要黑體放出能量最低的可見光,也要絕對溫度 700 度,也就是攝氏 427 度。所以不管算得正確與否,我們得到了一片黑色的天空。
進一步說,地球不是只有接受陽光而已,還有太陽風、宇宙線...等等,這些都會帶來能量。(當然其實光是昇華作用或流星就可以令這冰殼唬爛慘兮兮,不過既然要照紅螞蟻的規則,就一個個來。)
其實,太陽每秒鐘輻射出來的全部能量為,
Et=3.8×10^25爾格=3.8*10^22焦耳=9.05*10^21卡,
地球的軌道半徑Re=1.476×10^8公里
r=冰殼層外徑= 6.773*10^3公里
==>太陽輻射對地投影面積Ae=3.141596*(Re+r)^2=6.845*10^16*10^8cm^2
冰殼層受陽面投影面積A=3.141596*r^2=1.4422*10^8*10^8cm^2
==>冰殼層每秒受到太陽能量Es=(1/2)Et*A/Ae=1.0*10^13卡
δc=冰的反射正上方輻射率=0.5~0.9 取0.5 計算出來平衡溫度只有上面的
45.2%。
四、冰殼層上挖洞地球上能不能有陽光
兩個字:不能,從整個「黑體」假設出發的話,大概會得到史上最大針孔照相機 (不是偷拍的那種...是小學自然課用的那種)。
設:Rs=太陽平均半徑= 6.96×10^8m
Re=地球的軌道半徑=1.476×10^8公里
r=冰殼層外徑= 6.773*10^3公里
θ =太陽光對冰殼層投影面中心之最大入射角 ==>tanθ=Rs/(Re-r)-=0.0047156
==>θ =0.424度
R=平面一次反射可照亮地表範圍半徑=冰殼層高400公里* tanθ=1.886公里,若
孔洞半徑 1公里,最多照亮半徑約 3公里。所以光靠洞孔內部反射並不夠,需
藉助空氣分子的散射作用,當然這樣天空不會很亮,只是像陰天的光度。
mocear 計算:
「假設」這個孔的照度必須照亮半個地球,一個孔的大小根據紅螞蟻樂園版
只有半徑一公里,面積:
A=πr^2
孔面積=1*1*3.14=3.14平方公里
半顆地球面積=5.1億平方公里
地球面積相當孔的162420382倍
因為照度和面積有關,假設半個地球平均「每平方公尺一燭光」(1流明,
連看書都傷眼睛的亮度),則這個孔所需要放射進來的光就是「每平方公
尺162420382燭光」。
一億六千萬燭光…
一燭光=1/683瓦/sr,先不論sr(單位立體角),一億六千萬燭光等於237804瓦。
而這個空洞有3.14平方公里,合3.14*10^9平方公尺。
故整個空洞必須透過的光線功率是237804*3.14*10^9=7.74*10^14瓦
也就是7.74*10^11千瓦,共「七千七百四十億千瓦」。
核三廠的發電功率是95萬千瓦,故這個空洞的功率等於81.4萬間核三廠同時
全力運轉的能量。
以上還只是可見光的部分唷~XDXD
冰塊不融也得蒸發~XD
五、冰殼層上挖洞如何克服引力差異
球殼可以視作與地球自轉同步之人造衛星,無縫相接而成,因洞口而引起的微小引力差可用大氣浮力及球體內引力偏差自動修正機制克服。所以撞不到地球。雖然電離層空氣稀薄,但因洞可有兩個,只要位置對稱,引力波動不會太大。
第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是與地球自轉的同步衛星,那表示整個殼都在轉。殼在轉,便會和地球大氣相摩擦。這便是對冰殼的第一個損耗。而由於冰殼在轉,各方的摩擦程度必然不一,那麼便會造成損耗程度不一,冰殼的結構就會被破壞。在此情況下,只要有一點裂縫 (多半還是從洞口開始),冰殼就會像蛋殼一樣破成不均勻的碎片。
杞人憂天便不再是笑話,下面浮力計算再嚴密也沒有意義了。
(一) 電離層空氣浮力計算
設:Ro=冰殼層內徑=6.771*10^3公里
t=冰殼曾厚度=2公里
==>Mc=冰殼層總質量= 3.4*10^18公噸
==>Rc=冰殼層中間半徑=6.772*10^3公里
Ma==大氣層1%= 0.0000051×10^24/100kg=5.1*10^13公噸
r=冰殼層上孔洞半徑=1公里 ==>Ar=孔洞投影面積=3.141596*10^6[米^2]
V=孔洞體積=2公里*Ar=6.2832*10^9[米^3]
R=大洪水前地球表面和地球球心之間的的距離=6.3738*10^3-5公里=6.373×10^3
公里
==>Mr=孔洞原有冰質量=(3.141596*r^2*2)*10^9公噸=6.29*10^9公噸
Fr=孔洞引起引力差=GMeMr/Rc^2=9.81Mr*(R/Rc)^2=8.69[米.秒-
^2]Mr=5.465*10^10[米.秒-^2.公噸]
Ga=電離層大氣浮力=(GMeMa/Ro^2)/((4/3)*3.141596*(Ro^3-
(R+80)^3))=9.81Ma*(R/Ro)^2/(99.34*10^9)=9.3/(10^11*10^9)[米-^2.秒-
^2]Ma=4.74/10^2[cm-^2.秒-^2.公噸]
Fa=孔洞部位總浮力=Ga*V=2.978*10^3[米-^2.秒-^2.公噸]
(二)球殼內部引力自動修復偏差機制:
設:G=引力常數,Me=地球質量,Mo=冰殼層總質量,Vo=冰殼層總體積,
Ro=冰殼層半徑,r1=球殼對地球偏心位移量,
dmb=大邊圍繞中心線在中心線上距地球dr之環狀總質量=2*3.141596*(Ro^2-
dr^2)^0.5*dr*(Mo/Vo)
大邊之dmb在中心線上的分量為dmb*(dr+dr1)/(Ro^2+2drdr1+dr1^2)^0.5
當dr為零時之dmc=半冰殼層以下偏移dr1之環狀質量=2*3.141596*(Ro^2-
dr1^2)^0.5*dr1*Mo/Vo,其在中心線上分量為 dmc*(dr1)/(Ro^2+dr1^2)^0.5
小邊之dms=2*3.141596*(Ro^2-(dr+dr1)^2)^0.5dr*Mo/Vo
小邊之dms在中心線上的分量為dms*(dr)/(Ro^2+2drdr1+dr1^2)^0.5
所以正向總引力大邊為 (2*3.141596*GMe*Mo/Vo){∫∫(Ro^2-
dr^2)^0.5*dr(dr+dr1)/(Ro^2+2drdr1+dr1^2)^(3/2)+∫∫(Ro^2-
dr1^2)^0.5dr1dr1/(Ro^2+dr1^2)^(3/2)},積分區間由左至右為 0~r1,0~Ro+r;0~
r1,0~r。
小邊正向總引力為(2*3.141596*GMe*Mo/Vo){∫∫(Ro^2-
(dr+dr1)^2)^0.5*drdr/(Ro^2+2drdr1+dr1^2)^(3/2)},積分區間左至右為 Ro-r1~0,
Ro-r~0。
所以從式子看出小邊積分之分母與大邊第一積分式相同,但分子較小,積分區間小邊一定在中心線方向上較短。所以大邊正向引力一定大過小邊正向引力,所以偏移時會復原。所以對稱的雙孔就可以保持引力平衡。
還是一句老話:不要被式子嚇到了。別忘了,當這樣一個殼被引力「校正復原」回原來位置時,它受到的力是平衡的沒錯,但因為沒有受到外力,所以「速度」不會發生變化。在這情況下,冰殼會順著速度的方向,繼續前進,一但前進,又會有受力上的差異。如果高中是唸理科,就知道這叫「簡諧運動」,如果沒唸過的話,就想像一個水平的彈簧,一端擺著一個重物,拉著重物後放手,就會是紅螞蟻冰殼的現象。
冰殼的簡諧運動,還會有一個附加的效果,便是空氣會受到擠壓,從孔洞中被壓出去。這會產生一種類似笛子的現象。這樣的「天音」大概會很驚人。
mocear:
如果擺動路徑上沒有那個坑,那麼被壓縮的空氣除了造成幾千公里風速的暴風以外(簡諧週期越短越快),壓縮中心附近的大氣壓還會爆增,每增加一大氣壓,每平方公分壓力就多一公斤,於是產生一堆來不及適
應氣壓就被壓成爛泥的生物,等到簡諧壓縮運動又移到另一邊,這邊的大氣壓又會降低到一以下,此時被壓縮的空氣會在短時間內膨脹,吸收大量的熱能,於是乎這個區域又化成寒冰地獄,氣溫直降百度,一切萬物盡皆冷凍。
地球上有海洋,海洋因為不是剛體,所以當發生漲潮時,會有能量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月球軌道每年會有大約 3 公分遠離地球的現象。這樣的損耗,現在基本上可以說由這個冰殼完全接受。
mocear 總結:
人造衛星會平衡,是因為運轉時的離心力抵銷了重力的向心力,而冰殼層一旦自己轉起來,除了摩擦大氣融化以外,那兩個坑也會無時無刻釋放魔音,而不轉動的話,冰殼本身就要承受自身質量產生的龐大重力,加上潮汐力一天到晚把冰殼搓圓搓扁,上面的裂縫自然成為結構的脆弱處,更可惜的是冰殼層不是絕對剛體,這邊所受的壓力無法即時拿對面來補,於是裂縫越來越大,一塊塊可能比台灣更大的冰塊從天而降,在短短的時間內(幾十秒~幾分鐘)壓縮大氣直達地面,不管是變成水還是依舊是冰,遭到這幾萬噸天災轟擊的地方是鐵定滅絕了。(相對速度超過300公里,水面視同剛體)
恭喜~死無葬身之地。
六、冰殼層會不會引起溫室效應,地表上會不會凍著?
冰殼層是不折不扣的空腔黑體,當達溫度平衡時,黑體的特性是吸收多少能量就放射多少熱輻射,而在冰殼層上有兩個對稱洞,所以進來的太陽能達平衡時,會從孔洞輻射出,當時地球本身也很高溫,所以地表附近很溫暖,多餘的熱輻射也可以由孔洞射出,所以無累積熱量可形成有害的溫室效應。但地表上也不會凍著。
由上可知,不是光靠黑體就可以沒事了。
因為黑體部份到這邊 (暫時?) 唬完了。如果各位此時覺得雙眼無神,腦袋快爆炸了的話請欣賞小弟繪製的「紅螞蟻樂園假想圖」。
七、冰殼層會不會增加大氣壓力?
大氣壓力是因氣體直接壓在地表上產生的,而冰殼層像人造衛星,又是球殼狀,完全靠地心引力上下左右拉住,並不壓在地表上,所以不會對地表產生任何壓力。
一樣,見上。唯一要補充的,是大氣壓力不是「氣體直接壓在地表上產生的」,而是空氣受到引力造成的。
八、冰殼層對高能輻射有無抵抗力?
冰殼層只要超過60公尺厚對所有電磁波都是不透明的,可以充分阻絕高能輻射,而冰殼層的孔洞是會讓所有電磁波通過,但因冰殼層是在大氣電離層(或稱增溫層),底下還有大氣的中氣層、平流層、對流層,其中中氣層有臭氧可以過濾有害高能輻射,所以地表很安全。
形同承認整個冰殼就算不是黑體,也一樣暗暝曚。
而且沒有紫外線的話問題很大了,臭氧要靠紫外線分解,不然遲早會累積到毒死一堆人。
九、冰殼層形成的原因
有人說:[讓我們檢視「創世紀 1 : 6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這句話的英文本原句: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solid arch stretching over the waters, parting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Bible in Basic English )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firmamen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divid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King James Version )
原文中solid arch stretching over the waters,或firmament (firma為希臘文薄金屬板的字根)這都是指用拱型的硬薄金屬板(可想 像如家中鍋蓋)舖隔開兩水,而不是指「空氣」,這天有鍋蓋本是古 猶太人「天」的舊觀念,以為天上有水,而這水是被天的蓋子隔著 (不然天上的雨水怎能不掉下來呢?)]
其實創世紀的作者並沒有描述錯誤,科學的解說是這樣:就是神使地球高空中形成一層冰殼層包著地球,(而這對於不知結冰原理的創世紀作者言,當然只能用firmament或solid arch stretching over the waters來形容了),這冰層的形成原理跟高空冰雹的形成是一樣的,就是高溫的飽和水蒸汽,被迫升到冰點以下的高空低溫層,因低溫的飽和蒸汽壓比較小,結果就形成過飽和水蒸汽而析出水來,於是就結冰了。與冰雹不同的是,不是因對流旺盛才迫使高溫水蒸汽進入低溫層,因創世之初,地球是會發高熱的,這一方面不斷把水蒸發,另方面也使水蒸汽能到達的高空不在冰點以下,所以本來都不結冰的,但後來因某種緣故,地球發出的高熱在高空驟降,可能地表冷卻或飽和水蒸汽層過厚重,在低空就把熱吸收掉,所以高空就掉到冰點以下,於是神使高空形成一層冰殼包住地球,而不是像冰雹掉下來。從水分子的化學式就知水分子是比空氣
輕,所以理論上是不會有低空的霧,但因水分子間有氫鍵效應,所以易形成團塊就是所謂雲、霧,越飽和濕氣越重就越比空氣重,因形成大分子結構之故,所以雲、霧可高可低。
一句話就可以搞定了:完全忽略所述「空氣」把水分為「上下」,亦即紅螞蟻所謂的「冰殼」把水分開了。
冰殼上面的水到哪去了?如果說冰殼就是「上面的水」也不通,因為這樣不叫「分開」。
這冰殼層原來密不通風,使內部淵面黑暗,且充滿蒸汽,所以太陽能都無法進入,內部完全靠地球本身的高熱維持溫度,當神說要有光時,冰殼層上就形成兩個對稱的洞口,讓太陽光可以局部透入,藉著大氣的散射使向陽面有些光亮,地球也逐漸從孔洞散熱,所以後來氣候四季如春,另方面也使天上不產生彩虹,當然這冰層後來被上帝用來形成挪亞大洪水,淹滿全世界,那這些水最後退到哪裡去了呢?其實水並沒有退,而是陸塊浮上來,形成今日的陸塊飄移理論。而且因冰殼破壞的瞬間,使南、北兩極溫度急降,產生急凍效應,
陸塊飄移不是陸塊被「水」浮起來飄的。(一樣用常識想:密度比水大的陸塊,怎麼可能在水上浮呢?難不成整個陸塊形成一艘船的外觀,增加浮力?)
所以有長毛象的急凍化石,其胃中還有剛進食的熱帶植物。所以該隻化石西伯利亞長毛象的遭急凍年代,根據此立論及聖經族譜的年數應距今約5444 年,即挪亞大洪水那年。所以挪亞大洪水後應有造山運動,而且跟著會有冰河時期。
熱帶個大頭鬼:
http://www.dinosaur.net.cn/_MAMMUTHUS/MM_a2.htm
http://www.taiwan.discovery.com/mammoth/mammothfacts.html
http://0rz.net/b818d
經查考古資料得知,最近的一次造山運動距今一百萬年前,隨後就有冰河期,而且人類的骸骨化石也是約一百萬年,所以也許是因大洪水沖刷堆積的緣故,使考古年代的計算偏移了一百萬年。所以地球在挪亞大洪水前不該有冰河期。
所以看來是年輕地球論者。
照紅螞蟻的說法,地球到古埃及時代之前 1000 年都還是 5000 公尺,但喜瑪拉雅山每年上昇高度 5 公釐,怎麼可能瞬間在一千年之中昇了三千多公尺呢?
紅螞蟻的說法是「造山運動猛烈」。
這下好了,要知造山運動不是山昇上去就算了,地殼的擠壓、陸塊的移動,這些都會造成地震。全世界都有超過五千公尺的山脈,全世界豈不都在發生地震了?還有時間蓋巴別塔,建立古文明?大天災啊。
另外恐龍的滅絕年代若不是挪亞大洪水那年,就必須是因傳染病毒引起的,而不能是大隕石撞擊地面引起的。
最後再來個毫無來由的說法。
<br />
「急凍」示意圖還真是讓人捧腹大笑~XD
怎麼感覺很像在看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br />
<br />
原來「明天過後」的導演是抄襲了耶和華的創意,小心被告~<br />
<br />
哈哈哈~~!
<br />
我大略看了一下文章但沒有細看(數學式太多了,昏^^|||)<br />
<br />
樓上律師提到明天過後,讓我連想到南亞大海嘯,<br />
<br />
跨越時空看聖經,真的會出現很多疑點…<br />
<br />
以人類的角度看海的侵襲,會看的出來是洪水或海嘯嗎??<br />
<br />
tsunami也是近幾年才出來的名詞不是嗎?而且它還是日文呢~<br />
<br />
tsunami在古代大概也會被叫洪水吧<br />
<br />
我對方舟的案子不熟悉,如果問的很笨請見諒<br />
<br />
是諾亞能看到全地球被淹?還是上帝告訴他全世界要被淹?<br />
<br />
諾亞的全世界定義是什麼??他真的有全世界的觀念嗎?<br />
<br />
<br />
再者,創世記裡的上帝是沒有跑到北極圈內的國家去的,<br />
<br />
因為地球的傾斜的關係,那裡是半年都是白天,半年都是晚上的<br />
<br />
這個看一個節目繞著地球跑都會知道這件事的<br />
<br />
所以,我自己推論那七天,可能只是"上帝"瞭解一點月亮週期罷了~<br />
<br />
水可以退的話,我嚴重懷疑也有可能只是海嘯,<br />
<br />
不過,淹沒全地球是有可能的,南北極的冰全融化就會淹沒地球<br />
<br />
但前提是,地球內的溫度要相當高!<br />
<br />
補:所以,這只是地區性神話,擴張到全世界實為不智之舉<br />
<br />
<br />
<br />
<br />
1. 聖經中的故事是上帝告訴諾亞要大洪水了,同時上帝也叫諾亞要造<br />
出方舟,包括材料、尺寸、要載什麼都是老耶說的 :P<br />
<br />
2. 諾亞當時對「全世界」的認定無疑地是很有限的,但信徒之中總有<br />
一些喜歡「字字無誤」,認為「全世界」真的是「全世界」(然後有時<br />
拿一些其他的字句問他們時又開始回答一些關鍵字有「當時」「認<br />
知」之類的答案)<br />
<br />
3. 目前學者發現黑海一帶可能在一萬多年前發生過地方性的大洪水,<br />
所以這樣一件事口耳相傳,也可能會成為那一帶洪水神話的依據。
唉~~~字字無誤?!<br />
The day after tomorrow也被譯成後天<br />
感覺上就差很多了!<br />
中文聖經記得應該是二手的翻譯吧?!<br />
翻譯的東西是不太可靠的<br />
<br />
也謝謝您解釋<br />
^^<br />
<br />
<br />
<br />
補充:上面的「一燭光」應該是「一流明」。<br />
還有陰天的亮度是一萬流明~五萬流明。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