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enchin
白色原文,水藍Yenchin。
演化論困惑的發現
滑天下之大稽的文章
困惑的發現
上期我們曾以不同綱目之代表生物中,極普遍的「細胞色素C(Cytochrome-C)」作比較,看進化論者引相似的例子為進化的證據,發覺若以狗為本體,各生物的「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百分差(見表1),正如他們所稱,似乎愈低等的生物,與哺乳類動物間的分別愈大 。
注意,「愈低等的生物與哺乳類分別愈大」
但問題是:當我們反過來以紅螺細菌作主體時,這些數字應該近乎C行所示,因為這才顯出生物的漸進演化,可惜事實上的數字竟全部在64至69%之間(見表 2)!若以小麥為本體,則與其他生物氨基酸的百分差,全在39至46%之間(除了與紅螺細菌的差異是66%外)。這是一個使人困惑的發現,應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笑話百出, 當時分析的是 Cytochrome-C 的蛋白質, 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的變化速率比較固定, 因為蛋白質還要負起生物的功能,以 Cytochrome-C 的氧化呼吸作用來說,它是高度被保存的,所以這樣的一個蛋白質,其氨基酸序列差異反映的是 [演化的時間] 我們會大約得到這樣的圖:
由於共同祖先的生命型態和現今微生物類似,所以用現今微生物和其他種類的生物比較。得到的 Cytochrome C 差異會差不多,大家都差 64% 左右沒什麼好奇怪的。以一棵樹為例,最頂端的樹枝,不管從哪邊分出來的,和樹根的距離是差不多的。
但是如果用一些比較近代的多細胞生物反過來比較呢?因為這些生物分出去又分出去,愈是關係相近的物種,差異會越小。
例:
哺乳類和鳥類都是從爬蟲類分家的,所以牠們之間的差異會是最小,但因為爬蟲類又從兩棲類分出來,所以和兩棲類的差異,又比爬蟲類高。
mocear補充解釋:
因為Cytochrome C的變化與「時間」有關,故我們可以用比較雙方在圖表2上的「會合點」距離來預估兩者間Cytochrome C的差異性。
更白話點說,就是上圖會合點與兩比較物的「橫線」(時間)長度總和(垂直線段是為了畫圖時表示而將名稱「拖」到旁邊的產物,故不列入計算)
假設,最底之橫線被垂直線切成的七塊皆是「一單位」的時間差異(實際上的分離時間當然有差別),同時也是「一單位」的Cytochrome C序列差異。
如此可知:
現今哺乳類與現今鳥類因相遇之點在最右,故差異是1+1=2單位。
現今哺乳類與現今兩棲類的差異是3+3=6單位。
現今哺乳類與現今微生物的差異是7+7=14單位。
這符合「越晚分家差異越小」的情況,而令神創論者「認為困惑的」現今微生物情況是:
現今微生物與現今兩棲類的差異是7(微生物)+4(陸上動物共祖時段)+3(兩棲類時段)=14單位。
現今微生物與現今爬蟲類的差異是7+5+2=14單位
現今微生物與現今植物的差異是7+1+6=14單位
可見現生細菌與其餘現生生物差距都是差不多的,因為這些生物與細菌的會合之處都在同一點上。
由這裡也可推估出~
以植物為標準來比較軟體動物以降的生物,差距量應該也是相近的
以軟體動物為標準來比較兩棲類以降的生物,差距量應該也是相近的
以兩棲類為標準來比較爬蟲類以降的生物,差距量應該也是相近的
以爬蟲類為標準來比較鳥類以降的生物,差距量應該也是相近的
於是底下的圖表根本就是「理所當然」的。
矩陣表(部分資料)迪可夫醫生(Dr. Dayhoff)研究細胞色素C,把不同生物的氨基酸差異,作成矩陣圖表,以便於洞悉不同生物間的關係。
我也不客氣了,直接用人家頻寬。矩陣表如下:
生物間關係
1.
每個米色小框子,代表近綱目間生物,其氨基酸差別有限。例如,這幾種哺乳類動物,最大差別只是7%;鳥類只是4%;魚類只是7%。雖因篇幅關係,每類只列出兩、三種,但科學家發現,其他同類生物同樣只有少許差別。
不過,若分析更大的範圍,如有脊椎動物(雙線框),其氨基酸差異便較大,但仍不超過17%。若進入更大範圍,如加上昆蟲或植物類,其間的差別卻為 20%和40%;再到細菌類,便達60%以上了。
反映出我畫的第二張圖
2.
每種生物與其他生物有特定的距離。這是更加重要,也最不可思議的!除
只有你周道輝覺得不可思議吧
了前述的細菌類保持約65%及植物類保持40%的差異外,蠶蛾和其他生物保持約 26%的氨基酸差異。這種等距情形,表明生物類別是孤立的,與其他生物間有某種鴻溝。這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不同物種, 還希望蛋白質一樣? 何不談談越相近的物種蛋白質的差異越小的這個問題?鴻溝也有分長鴻短鴻?加法有分長加短加?更何況現在討論的是一個「被高度保存」的蛋白質。決定蛋白質功能的是結構,而造成結構差異的是序列,所以在功能固定的前提下,序列的變化是有限的,除非這生物的生化路徑有新的變化 (比方說,該生物演化成另一個物種)。
我們可以下圖,作進一步解釋(見圖1)。圖中靠左邊的圓圈代表蠶蛾,牠和其他生物間有等距差異;靠右最大的圓圈是植物(如小麥),和其他生物的差距較大,但都是等距;最小的圓圈代表松魚,與蠶蛾保持了蠶蛾自己特殊的距離(約 > 25%),又和小麥保持了小麥自己特殊的距離(約41%),同時和其他生物有自己特殊的定位(約17%)。這表示每種生物都是獨立的,有自己的空間,沒有任何跡像顯示有中間型生物,也沒有逐步演化的證據。是故,生物生化研究,不單沒有顯示生物進化,反證明生物是各從其類!
一個研究只找來幾樣生物, 從哪邊生出「有中間型生物」的結論來?
整個 cytochrome-C 支持的, 是「共同祖先」以及「生物近親」的存在
加個驚嘆號突顯出不過是 high 過頭,老實說這些謊話早在 ’90 年代就被踢爆了,又一篇老梗 = =|||
◎ 周道輝
這讓我想起有一位自稱是學科學的基督徒(據我所知,他好像說他是一個醫生之類的),他就<br />
舉過這樣的例子。後來「循線追查」覺得他好像是引用「審判達爾文」的內容,若不是這<br />
「聯合踹人天地」的資料,他似乎還不回相信那本書其實是斷章取義的爛書。
忘了說,其實這年頭學科學的還會否定生物演化是事實的人還蠻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