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花吐清香,雙人心頭齊震動,有話想要對你講,不知通抑不通。
叨一項!
敢也有別項?
目紋笑,目周降,
你我戀花朱朱紅。
上面這是啥東西?就是戒嚴時期的一首禁歌「四季紅」(後來改成四季謠),四季紅是對唱情歌,和戒嚴有啥關係?為啥要禁?
答案是四季「紅」,因為紅色是共產黨的代表色(紅色代表的是「解放」,不過共產黨根本就只是嘴炮解放而已,實際上是死命的專制才真),所以四季都在「紅」的歌當然不准唱。
很 可笑的理由,不過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在當年可是一點也不莫名其妙,這和大陸的所謂「和諧」一樣都是打著保衛國家的名義壓迫人民的手段。幸好台灣的這種花樣 在解嚴之後、也就是個人國小低年級之後就已經漸漸消失,沒有人再要求學生帶著任何文章主題(包括自家的茶壺在內)打回大陸去,也不需要在寫遊記的最後聯想 到大陸吃草根啃樹皮的同胞(啥時代啊~XD),講錯一個字就會有麻煩的日子似乎是消失了。
而在我高中大學的時候,教育部開始搞教改,強調多元價值,國立編譯館(戲稱國立殯儀館)的課本不再是唯一的教科書。
雖然後來一堆亂象,不過就「解放思想」這回事來說是正確的選擇,人民本來就沒有必要「只能」服膺某種意識型態。
問題是原先的意義在無限上綱「一綱」的爛政治手法(髒手入侵!)下化成只剩表面的灰燼,原先的一綱不應該包含政治意識型態,但是這個爛政府卻死命在一綱中塞他的「大台灣主義」(不是台獨主義,那堆政客沒膽搞那麼明)。
若 就解放思想的角度來看,這個一綱本來就不應該有既定的意識型態,對於二二八該用舊國民黨(解嚴前)的角度,或者民進黨的角度,或者新國民黨(解嚴後)的角 度,甚至是共產黨和日本的角度來敘述,都應該是出版社其「自由」的一部分(至於寫了有沒有人買又是另一回事,這是市場機制)。
但是我們「大無為」(大力嘴炮、無能兼沒有作為)的政府和教育部--或者說執政黨,不然對和政治意識型態無關的事務官來說實在有點冤枉--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喜歡去搞什麼去中國化(被批評的時候睜眼說瞎話,還押韻才厲害),然後死命用他們的髒手在課本裡面摸來摸去。
這種心態和戒嚴當時沒有任何差別,唯一不同的地方只在當時執政黨會把反對者打成匪諜之後幹掉,而現在的執政黨一樣把反對者打成匪諜,不過沒本事把「匪諜」幹掉。(唯一的進步?)
最近的新聞:
教部半年前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一項「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這項檢核計畫日前完成,教部隨即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
云云云云~
「參考」或許可以凹說沒有強制力,但手段骯髒就是骯髒,不因為出版社脖子比較硬,不怕審查被打回來就不骯髒。
其中一大重點在於這個「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這計畫的標準是:(黃色本人批注)
第一、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應改為「孫中山先生……」。
所以說「美國國父華盛頓」也該改?「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當然也不行??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明顯是國家認同的意識型態。(可笑的是現在「台灣省」這個東西還存在唷)
第三、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例如,應稱「中國」卻稱「我國」,如:「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這段課文中的「我國」應改成「中國」。
一樣是國家認同的意識型態,也就是把整個中國史和台灣完全割開。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還順便背刺余光中?這樣是不是要說,日「治」時代的台灣人也得「XXX,原籍日本台灣州OO縣」?
那麼清領時期的嘉義就是「原屬中國之諸羅山城」?
第五、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如應把日治時代的民國廿三年,改為西元一九三五年。
日治時期不能用清紀和民紀,卻可以用「西」元?如果前二者是因為與該地本有紀年無關的話,那日「治」最該用的應該是日本紀年吧(昭和OO年)?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中國特有的文物台灣沒有嗎?這個理由同二、三。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理由同二、三、六。
偷吃已經夠亂來了,吃相還這麼難看…= =
不當用詞是什麼?用在課本裡面不恰當的語句。
如果這些語句是「他X的」、「日本鬼子」之類的,那麼顯然不恰當,沒有問題,但這次的「計畫」搞出來的結果卻是把「國父」改成「孫中山」(即褫奪老孫國父的地位)、台灣地區改成台灣,國劇改成京劇…
也 就是說,這個「計畫」並不是針對編輯者加入的歧視性或情緒性文句,而是針對長久以來所使用的「名詞」做文章,名詞本身沒有任何不恰當性可言,因為它是人類 對某種事物的指稱,太陽不會比Sun更不恰當或恰當,唯一的例外是這個名詞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例如在歷史課本中出現「台灣豬」,但那些名詞顯然沒有這 種情況。
平劇叫做京劇不會比國劇更精確或不精確,叫國父也不會比叫孫中山、孫文、中山樵、孫大砲更不精確,中國古人顯然也是古人(還是中國古人是可以加入SOS團的未來人?),台灣地區莫非不在台灣?(那在哪?火星上嗎?)
從這些詞的「建議變更」來看,其實這個計畫搞的不是國教司長漂白的所謂「為避免名詞混淆故統一之」(前面那個計畫有哪個是名詞混淆出來的?),而是將這些名詞的「國家認同」改變,從自認為是中國史正統朝代之一的「中華民國」(阿共那邊有寫中華民國史唷)變成和中國完全無關的外國「台灣國」,於是中國的古人自然不是台灣的古人(不過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清領時期的台灣古人就是了~這時候教育部該慶幸清領時期的古人出名的不多?),中華民國的國父自然不是台灣國的國父,中日打的甲午戰爭自然得加一個中國,中華民國的「國曆」不是台灣國的國曆,故不能叫做國曆(乾脆叫做儒略曆算了)。
最扯的是成語「聞名中外」裡面的「中」字指的是「本國」而不是「中國」,這是國中程度的詞語解釋,結果這樣也能搞到「聞名中外」不能用,和一開始提到的因為四季「紅」所以不能唱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蠢」吧)?
那中肯要不要改成台肯?陳O中要不要改成陳O台?中視要不要改成台視?民進黨中央黨部要不要改成民進黨台央黨部?中秋節要不要改成台秋節?
莫名其妙到極點…= =
即使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名詞的改變都和「國家認定」的意識型態有關係,但那堆莫名其妙的政客還是繼續睜眼說瞎話「無關意識形態」,如果真的無關,一個事物有好幾個名稱的東西可不只這些,何曾見到教育部出來「統一」一下?
中正紀念堂被稱為中正廟,又多了一個台灣民「煮」紀念館的名稱,三個名詞總要統一一下吧?
總統府原稱台灣總督府,又名介壽館,三個名詞總要統一一下吧?
陳水扁又稱阿扁,也有人叫他砲帝,三個名詞總要統一一下吧?
….
你杜正勝的綽號更多,統一一下吧。
在統一別人之前,先統一自己吧…= =
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吹多元價值多元觀點?人家用的名詞都要管算哪國的多元?
還是執政黨的多元是只要把台灣地圖翻過來轉過去就算多元??
更 有趣的一點,某些綠吱吱支持者在國民黨搞「反制「去中國化」 泛藍18縣市 要自編教科書」的時候開始叫「這是一國兩制」等等,完全沒想到這也是(執政黨版)多元的一種,雖然一樣是政治力的髒手在課本裡面亂摸,不過若用和教育部一 樣的吱吱標準,這樣做是完全符合教育部「理想」的。既然綠吱吱會叫後者,前者怎麼不叫幾聲來聽聽?
喔,有叫,只是叫的內容是「此乃令人鼓掌讚賞的歷史鉅作」。(需不需要學某功來個百萬光年長時間鼓掌?)
雙重標準得令人訝異啊…(腦袋正常的人:哪需要訝異?又不是第一次了。)
那堆人還想擴大「檢核」,顯然那堆人唬的什麼和解共生只是嘴砲,中國人通通滾進台灣海峽才是真的心聲。(中國人的標準?當然是「不是我綠吱吱的就是中國人」!)
乾脆四季紅也拿去禁一禁吧,依循戒嚴的腳步。
大力推啊!!<br />
看到這則新聞時心中只冒出一個字「E04(請大家自己用輸入法查一下)」<br />
<br />
最令人不滿的是更改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稱號,<br />
連阿共都不敢這樣做了,<br />
那些綠的亂七八糟的傢伙玩的還真兇啊!
現在的教育部對於大學氾濫 學力降低的問題遲遲未解決<br />
<br />
但是對於簡單卻又能確實擾民的行為卻一直為之<br />
<br />
難道不做這些事情 台灣明天就變更加中國化了嗎<br />
<br />
要文化上去中國化 <br />
<br />
請學以前的殖民主義 如何抹殺原來的文化<br />
<br />
廢棄中文 不許說國語 <br />
<br />
當然所謂的閩南話和客家話都因為是中國來的一率嚴禁<br />
<br />
然後自創一個全新的文字和語言<br />
<br />
不學的不用的 <br />
<br />
就說你匪諜脫去槍斃
<br />
看來某黨選情已經到了極為艱困的程度了。<br />
<br />
連這等手段都使了出來….<br />
<br />
小豬部長明年應該就可以等著回家吃自己了。
還真的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br />
<br />
看到這個我就想起不久前我在對岸的某論壇上突然和一些人爭<br />
<br />
執起來的景象,會爭執的原因是他們很喜歡在得知某些人是台<br />
<br />
灣人之後就在文末或簽名檔打上"回歸祖國"或"必須盡速統一"<br />
<br />
等字樣,足見大部分大陸的年輕一輩對於台灣的看法還是存在<br />
<br />
於"國土不容切割,台灣必須統一"這樣的觀念上,問他究竟對<br />
<br />
台灣獨立本身對大陸的影響是什麼?在政治上,軍事上到底有<br />
<br />
什麼"巨大"的損失還是怎麼的?值得一群人這麼片面的干涉台<br />
<br />
灣獨立與否?<br />
<br />
答案還真是意外的簡單,除了小部份人一直警告我最好不要討<br />
<br />
論政治之外,大部分忿忿不平的人都告訴我同一句話:"這是<br />
<br />
13萬萬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一字不差…我當下也很佩服老<br />
<br />
共能對這麼幅員廣大的土地還有生養眾多的子民做這麼成功的<br />
<br />
思想制..。炎黃子孫…我多久沒聽到這名詞了說….<br />
<br />
我續問台灣獨立與否在客觀上當然存在許多政治、外交和軍事<br />
<br />
的因素,但就主觀上應該取決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不是<br />
<br />
嗎?回答和剛剛的一模一樣,一部份人繼續告訴我不要公開討<br />
<br />
論政治外,剛剛那些人還是各訴我,13萬萬人的共同願望怎容<br />
<br />
2千萬人推翻?炎黃子孫有共同的鮮血不可分割。我接著提出了<br />
<br />
文化上的同源不一定要在制度上或是政治上隸屬於同一個國家,<br />
<br />
並舉英美為例,那些人氣瘋了,要我去大陸各省問問炎黃子孫 <br />
<br />
容的了容不了有人想分家….<br />
<br />
不過接著就沒有繼續辯論下去了,因為網管已經插手強制刪除<br />
<br />
所有討論了…..,有趣的討論就此結束。<br />
<br />
標準的自我念力凌駕任何現實的集體催眠啊…,兩岸政府都做<br />
<br />
一模一樣的事,實為可笑也…..
<br />
眾人皆醉吾獨醒,該說是癡愚眾人實為可悲,還是獨醒之人孤獨可悲~唉….<br />
<br />
有時太清醒,還真是一種痛苦=.=;
最讓我不爽的是教育搞這個完全是黑箱作業<br />
全國的教師會,家長會,校長等等基層人員都不知道<br />
就突然丟出這堆東西<br />
讓我覺得太不合理了!<br />
根本是那些人說了算,真正的專制!
請板主參考祖國的 "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 以正視聽! 謝謝!<br />
<br />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AD%A3%E7%A1%AE%E4%BD%BF%E7%94%A8%E6%B6%89%E5%8F%B0%E5%AE%A3%E4%BC%A0%E7%94%A8%E8%AF%AD
抓個小錯誤…<br />
<br />
中肯的中是[擊中]或[命中]的意思<br />
<br />
肯是指骨肉相接的地方<br />
<br />
所以中肯本指切中骨肉相接之處,也就是命中要害之類的意<br />
思…
那當然是故意的。<br />
包括陳O台、中肯改成「台肯」都是PTT的創意,我只是拿過來用而已。<br />
夠台肯嗎~XD<br />
<br />
PS:阿共和阿扁的方向還真一致啊…
>QQ<br />
誰跟你祖國!<br />
不過上面的人的確是同一種思維模式阿~
外國人名/地名要統一翻譯這沒問題<br />
戈巴契夫/戈爾巴喬夫 沒聽過的還以為是不同人<br />
至於年代可用括號注記 也沒啥大問題<br />
其他東西要改就太誇張了
這個……我囧了。<br />
搞臺獨就搞臺獨嘛,有小就大聲講,拿什麼「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當幌子?
我唯一想到的好處是,<br />
全國各大學都改成臺灣大學就真的太歡樂啦!
「臺」原大學;「臺」央大學;「臺」華大學……不,這「華」字也是萬惡支那豬,該稱「臺灣」大學……嗯,還是「臺臺」大學?<br />
<br />
再者,既然「國字」乃萬惡支那豬的文字,我們勇敢的臺灣人是不可以用的。該當全面改為白話字、英文或日文!要不,乾脆火星文好了!臺<br />
灣國將成為是上帝一個以火星文為官方語文的國家,名垂青史!
好酷喔!
有沒有人發現教育部國語辭典偷偷改了「中國」和「中華民國」二條的內容?現在雖然死無對證,但我印象中原本「中國」的說明有「中<br />
華民國的簡稱」之類的文字,而「中華民國」原先是從建國、抗戰、內戰,到遷臺交代得清清楚楚,現在卻以「國名。位於亞洲東南部,東臨<br />
太平洋。幣制為新臺幣(NewTaiwan Dollar)」帶過。
2010年7月15日 蘋果日報 陳茂雄
多數獨派人士不只反共,還反中;他們反中華文化,尤其是語言。可是近日老台獨李瑞木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稱他為「老台獨」是因為在戒嚴時期就從事台獨運動,當時的台獨運動要面對被迫害的危機。解嚴後到民進黨執政這一段期間從事台獨運動者可稱為「新台獨」,雖然沒有被迫害的危險,但會斷絕了政治資源。民進黨執政之後才主張台獨者可稱為「台獨新貴」,不只不會被迫害,還有機會獲得好處。
李瑞木在網路上傳閱兩篇文章,一篇為「北京話與台灣的中間選民」,另一篇則為「論血統、漢人、華人及漢文化」。李瑞木說,台灣有88%以上的人不願與中國共產黨談統一,而民進黨是積極反共政黨卻只獲得35%至45%的台灣人支持,會有這種結果是因綠營有不少人過度排斥北京話及太講究血統。
綠營有不少人認為,多數台灣老住民(本省人)混有原住民血統,非漢人,所以不應該與中國統一。李瑞木認為,所謂中國人並非單純的一個民族,而是有很複雜的血統,台灣不必以血統的觀點來區隔中國。事實上一個民族可以形成好幾個國家,一個國家也可包含好幾個民族,國家與血統根本就是兩碼事。
李瑞木也表示,有些福佬人會敵視說北京話的人,有人更意圖切割中華文化,與一些中性選民格格不入;他認為若是真正切割中華文化、連文字都拋棄,若是用台灣羅馬字取代,立刻有99%的台灣人成為暫時性的文盲。事實上若是過度強調福佬文化,台灣內部就會出現嚴重的衝突。
數年前筆者應邀赴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演講,雙向溝通時是用福佬話。有位客家籍教授從頭到尾都用英語發言,拒講福佬話;事實上他的福佬話說得很好,他說明講英語的原因是抗議以福佬話為大會語言。筆者一位客家籍的高中同學(後來讀醫學院)加入建國黨,可是參加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後立刻退黨,因建國黨以福佬話為會議語言。
十年前筆者赴美國巡迴演講,有一位聽眾詢問:美國可以用英語為國家語言,台灣若是獨立建國,為何不能用北京話為國家語言?筆者回答:這個主意不錯,只是阻力太大。國民黨來台初期,過度打壓台灣本土文化,尤其是語言;引起部分深綠人士的反撲,所以會抨擊講北京話的台灣老住民。
李瑞木的說詞相當理性。台灣的福佬人獨崇福佬文化,會引起內部的衝突。多數台灣老住民是反共不反中。獨派人士過度抗拒中華文化,將會在朋友當中製造敵人;若是能包容其他文化,或許有機會化敵為友。日本也繼承了很多中華文化,他們並沒有失去自主性。
唐宋詩詞若以福佬話朗誦,更為貼切。所以有人認為福佬話保留最多中華古音。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其內容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若以北京話發音,韻味完全不對;只用福佬話發音,才會有美好的韻味。若真正要拋棄中華文化,那福佬話要不要拋棄?
「老台獨」李瑞木主張不排除中華文化,反而一些「台獨新貴」堅持反中,這是耐人尋味的事。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四百年融合 四百年血脈
2013-05-28 中國時報 戚嘉林(作者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頃閱昨日貴報社論,言及「獨派人士多為漢人之後,其祖先能來台墾殖,實受惠於鄭氏和清朝,如今卻醜詆這些中國政權為外來者,於情於理皆站不住腳」,實至理良言。台灣漢原四百年融合、四百年血脈,怎可將漢人政權與荷蘭、西班牙和日本併列為「外來政權」?
台灣早在一五九○年代,海商林錦吾自福建往販澎湖,互市北港(指台灣全島),民人日往如鶩。一六六一年四月底,鄭成功大軍東征,動員約三百艘船,一次運載官兵兩萬五千人橫渡台灣海峽抵台,是時台灣已有漢人約二萬五千人(土著約七萬人)。
鄭成功東遷台灣,是內地第一次將政權入駐台灣,開啟台灣進入中國「國家治理」的新時代。在此之前,黃宗羲《賜姓始末》中雖記載崇禎年間(一六二○年代中葉),鄭芝龍「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台灣,令其苃舍開墾荒土為田。厥田惟上上,秋收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租鄭氏」,但未設官治理;至於荷蘭、西班牙的占領,後者僅占據十六年即遭荷蘭人驅離台灣。前者荷蘭人據台三十八年(一六二四─一六六二),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公司,為追求公司的商業利潤,計畫將台灣開發成殖民地的糧倉,故也鼓勵漢人移墾台灣,但公司在台灣主要是從事海商殖民橫徵暴歛的經濟壓榨。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台灣修入版圖,開啟漢族移民台灣的新時代,閩粵漢族移民蜂擁至台;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在台漢人達四十五萬人、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為六十六萬人、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為九十一萬之眾,每年平均以一萬人移民台灣的速度增加。
斯時,台灣南路流移日趨日眾、中路鹿場悉為良田、北路流民拓墾日多。整個十九世紀,移民渡台如水之趨下,群流奔注。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在台漢族居民高達一九四.五萬之眾,與原來在台的土著形成絕對多數,台灣社會基本上成為一個漢化的社會(今日原住民人口僅約占台灣總人口的一.七%)。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九十一萬外省人隨政府遷居台灣。影響所及,不僅外省本省大量通婚,更有大量外省老兵與台灣原住民通婚,體現大時代的漢原大融合。
兩岸開放後迄今,更有三十萬大陸配偶或娶或嫁而到台灣。今天,台灣歷經「四百年融合、四百年血脈」,已內化為血脈同源的中國人,是現狀也是現在進行式;民進黨的台獨論述,罔顧社會現實,最終只能自陷於「外來政權」的認同矛盾而無法自拔。
北京話與臺灣的中間選民
2010/6/20 李瑞木 (2011/5/30 第一次修訂)
臺灣有 88% 以上的人並不願與中國共產黨談統一。60-70%的人已自認是臺灣人,很多人也並不支持國民黨。可是為什麼民進黨的得票率只能在 35 – 45% 之間徘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不少台灣河洛人對外省人、中國人、中華(漢)文化、或臺灣國語(北京話)的敵視有關。本文先談敵視臺灣國語(與北京話已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的問題。
少數台灣河洛人或民進黨的公職人員過去常常(現在已不常見)口不擇言、喜歡公開羞辱那些不會講或不願講台灣河洛話的人。有少數人甚至公然主張:要強制推行少數臺語專家在象牙塔裡創造出來的語音系統如羅馬拼音化的漢羅臺文(到目前仍沒有统一的版本) 。我曾多年擁有一本臺語白話文聖經,因為看不懂,很少去翻它;因為臺語白話文聖經當初是為不識漢字的臺灣人創造出來的語音系統,教育普及後已不切合實際及社會的須要。再怎麼樣愛臺,絕大數的長老教會的牧師和信徒仍然以查看漢字中文聖經為主,臺語白話文聖經只能當圖騰或供品擺設。臺灣如果真的全面推行這種 仍沒有统一版本的漢羅臺文,除了少數臺語專家外,全臺99.99%的人都將成為暫時的文盲,豈不造成社會大亂?新住民、客家人、原住民聽到這種臺獨的語言政策,心裡怎能不怕?再說新住民、客家人、原住民的語文習慣如不被河洛人尊重與接納,怎能期待他們支持民進黨或臺獨?少數民進黨或臺獨人士為什麽要搬石頭砸自已的脚?
我在《從閩南話(臺灣河洛話)、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的關係談臺灣的雙語政策》一文中談到:(1)雖然現代臺灣河洛白話有上百個外來語音,但仍保留了幾萬個漢字的古(至少是唐宋年代)漢語語音,去掉這上百個外來的口音或用辭,河洛話基本上仍可通行無礙;去掉幾百個常用的基本漢字漢音,就無法用河洛話自然交談了; 因此,不能因少數幾個外來語而認定河洛話屬海島語系。(2)表面上北京或普通話聽起來好像與臺灣河洛話大不相同;可是兩者都完全按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的反切法發音,語音變化的規律井然有序,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用兩個漢字的音來確定第三字的發音,同一個漢字配合同一組注音漢字,用古漢語來反切,讀出來的音就是古漢語、臺灣河洛話、或閩南話的發音;用北京話來反切,讀出來的音就是北京話或普通話的發音。証明這兩種語言體系有切不斷的母子或DNA關係。這個語音變化的規律,同樣適用於客家、廣東話…的發音。(3)臺灣河洛話(閩南話)與古漢語的同音字,在北京話、客家話、廣東話、四川話、甚至是韓國話 ……也屬同音字(見附件)。
可見,除原住民語言外,臺語中的臺灣河洛話、臺灣國語(北京話)、臺灣客家話等本來就同屬漢語文體系,六十多年來臺灣國語(北京話)也已成為臺語中最通行的語言之一。臺灣要獨立純屬政治訴求:只要強調民主、自由、人權、制度、及生活方弍(這些也都是廣義臺灣新文化的一部分)的不同即可!實在沒有必要在人種(血統)、狹義文化、或語言上,去敵視或羞辱外省人、中國人、中華(或漢)文化、及臺灣國語(北京話),更不須要強烈主張要廢棄本是臺灣河洛話或臺灣客家話基礎的漢字,或另創或強推一種99.99%的人都不習慣或不懂的新語文系統。當然臺灣人也應容忍並尊重他人有研究、發展、提倡任何新的語文系統的自由與權力。
1947年臺灣發生了二二八事變,原來只是單純要求改革與自治的事變,被國民黨政權定位為叛亂,加以血腥的屠殺與鎮壓,引發了半世紀以來的臺獨運動。後來蔣介石因國共內戰敗退臺灣,為了消滅臺灣意識,「胡裡胡塗」地誤將臺灣河洛話定位為地方性方言,並「胡作非為」地實行壓制或消滅臺灣河洛話的政策,限制甚至處罰臺灣人說臺灣河洛話。一方面,一個執意要保存並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及文字(正體字)的蔣介石政權,為了政治目的或根本就不知道臺灣河洛話就是古漢語,卻用北京語來壓制正統的古漢言;不但沒有消滅臺灣河洛話及臺灣意識,反而引發更高漲的臺灣母語及臺獨運動,最後並導致2000年的政黨輪替。另一方面,一部分臺灣人為了臺獨的政治目的或根本也不瞭解臺灣河洛話就是古漢語,和國民黨一樣「胡裡胡塗」地誤認為臺灣河洛話是有音無字的地方方言或南島語系的語言,而不知道臺灣河洛話的文字就是漢文的正體字,臺灣河洛語就是正統的古漢語;毛澤東動用全中共專制政權的力量都不能將漢字拉丁法,少數臺語專家不知量力,想將臺文羅馬拼音化,強制全民學習或使用尚無统一版本的漢羅新語文,肯定是一條死胡同。
我在《統獨基本教義派與老兵不死 》一文中提到:臺灣每年增加約一百萬的新選民,如果從2000年算起,已經有將近一千萬的新選民,沒有1980年以前的舊臺灣經驗。但臺獨老將都還在用1980年、1970年、1960年、甚至是1950年代以前的舊臺灣經驗打政治泥巴戰。
唐朝的程咬金只會三個斧頭大招式,初期征戰無往不利,常將對手打得落荒而逃;後來對手摸清他的三個招式後,只要能挺過他這三招,就能反敗為勝。臺獨老將過去也有三個很利害招式:臺獨、主權、與愛臺。初期這三個招式確曾建立汗馬功勞,把舊國民黨打得落花流水,並促成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可是時代在變、選民的結構在變,等新的國民黨摸清臺獨老將的三把斧頭大招式後,就再一次促成臺灣第二次政黨輪替。
Freddy有一次請一群臺獨老將設計一個全新的政治口號,但不准用臺獨、主權、愛臺……等老口號。結果這一群臺獨老將花了幾小時的腦力激盪,硬是想不出新花招,最後只好採用英文字的 Taiwan來交差。這種僵硬的腦筋,只能喊一些中間選民聽不懂的口號自爽;讓我相信:2000年以前幫忙民進黨吸取中間選票的最大功臣之一,是那一批統派基本教義派或反共老兵;而2005年後幫忙國民黨吸取中間選票的最大功臣之一,是那一些敵視中華(漢)文化和臺灣國語(北京話)的臺獨老將。
*************
由本附件所列,証明臺灣河洛話(閩南話)與古漢語同音而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不同音;臺灣河洛話(閩南話)與古漢語的同音字,在北京話、客家話、廣東話、四川話、甚至是韓國話…也屬同音字。
(取材自啟業書局印行的《新修康熙字典》,漢字繁多(49000多個字)不及備載,有興趣的讀者可康熙字典自行查考其他漢字的語音)
漢字 古漢語反切注音 同音漢字 古漢語與河洛語同音與北京話不同音,但語音變化的原則相同,
公 (唐韻) 古紅切 工 雞(公) 或 (工)人
古 (唐韻) 公戶切 鼓 (古)人 或 大(鼓)
紅 (廣韻) 戶公切 洪 (紅)色 或 (洪)秀全
侯 (廣韻) 胡古切 後平聲 諸(侯) 或 (後)來
後 (廣韻) 調古切 吼 (後)來 或 (吼)叫
五 (唐韻) 疑古切 午 (五)代 或 (午)後
疑 (唐韻) 語其切 宜 (疑)問 或 (宜)蘭
素 (集韻) 蘇故切 訴 (素)食 或 (訴)訟
姑 (廣韻) 古胡切 孤 (姑)嫂 或 (孤)獨
故 (廣韻) 古暮切 顧 (故)鄉 或 照(顧)
功 (唐韻) 古紅切 公 武(功) 或 雞(公)
暮 (廣韻) 莫故切 慕 (暮)色 或 敬(慕)
吾 (唐韻) 五乎切 梧 (吾)人 或 (梧)桐樹
蘇 (唐韻) 素姑切 酥 (蘇)州 或 (酥)餅
復 (唐韻) 房六切 伏 (復)興 或 降(伏)
思 (唐韻) 息玆切 司 (思)念 或 (司)令台
怨 (唐韻) 於願切 苑 (怨)恨 或 (宛)里
徨 (廣韻) 胡光切 皇 (徨)恐 或 (皇)帝
怪 (唐韻) 古壞切 乖去聲 (怪)人 或 (乖)巧
姦 (唐韻) 古顏切 奸 通(姦) 或 (奸)詐
劍 (唐韻) 居欠切 檢去聲 (劍)道 或 (檢)察官
劉 (唐韻) 力求切 留 (劉)邦 或 (留)名
性 (唐韻) 息正切 姓 男(性) 或 (姓)名
甘 (唐韻) 古三切 感平聲 (甘)苦 或 (感)覺
課綱微調成去台化 郭正亮批民黨太誇張
中國時報 徐子晴/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1日
教育部將微調歷史課綱,引發「去台灣化」質疑,綠營質疑此舉「不符主流民意」。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昨天直指,民進黨兩岸政策正在轉型、搖擺不定,現對新版歷史課綱的嚴厲批判難有說服力,陷入矛盾,「民進黨若不認同中華民國憲法,那現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什麼?」
教育部微調歷史課綱,引發綠營執政6縣市激烈抗議,揚言將抵制;民進黨中央也批評,此舉是「去台灣化,重回大中國史觀」、「違反現實,不符合主流民意」。
不過,郭正亮日前在《美麗島電子報》發出諫言,直指2007年扁政府公開標舉「一邊一國」、民進黨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推動全面檢核中小學教科書「不當用詞」,「去中國化」的政治意圖遠比目前教育部的歷史課綱微調更加猛烈。郭正亮說,先前扁政府將歷史課本「去中國化」,如今教育部想要在符合憲法原則下進行微調,「民進黨說這是去台灣化,太誇張了!」
他質疑,若說課綱「去台灣化」,到底是指哪個部分?民進黨的質疑,就是將中華民國和其他外來政權等量齊觀;若中華民國跟台灣有特別關係,與荷西、日本政權有所不同,就牽涉到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
郭正亮指出,小英基金會赴北京進行經貿參訪時,也以「對岸」、「中國大陸」等詞彙取代「中國」;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台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等人和陸方交流時,也稱呼對方為「中國大陸」,而不是舊版歷史課綱所強調的「中國」。
郭正亮質疑,民進黨對中國政策正在轉型中,過程搖擺不定,現在又主張重返「反殖民史觀」,其中所隱含的「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激進反台獨立場,「彷彿忘了民進黨14年來的兩岸轉型作為,明顯自相矛盾!」
他說,若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的是外來政權,「這真的是民進黨的史觀嗎?」他進一步指出,民進黨目前最需要面對的迫切課題,就是提出更符合國際主流和兩岸現實的論述;若民進黨人士以為可以「內外有別」,對內標舉「反殖民、去中國化」、對外凸顯「與中國大陸務實往來」,恐怕太低估兩岸現實的反作用力了。
從馬媽媽之死談去中國化
2014/05/05 武之璋
馬英九母親去逝,馬家宣布不設治喪委員會、不設靈堂、不收奠儀、不公祭。
記得馬英九父親去逝,也是只有家祭,馬英九的姊姊用湖南話唸了一篇祭文,場面肅穆、哀戚,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遺體火化、放進骨灰罈,全部花費僅十餘萬元。
我對馬的施政是有意見的,但是馬家兩次處理喪事的低調、儉樸卻不能不令人佩服。馬家處理喪事的態度顯示了馬家的家風,也突顯了中國文化對喪禮儉約的傳統。反觀綠營的那些政治暴發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身邊佞臣、無賴前呼後擁,招搖過市,購買名車、豪宅毫不避嫌;遇到婚喪喜慶,除了競比豪奢,比人氣、比排場,更離譜的是公開收賄,誠恬不知恥之亟矣!
最怪的是:這些人卻整天高喊去中國化,其實這些人的表現是中國文化中最惡劣的部份。他們的行為不但證明他們是中國人,而且是十九世紀的中國人。他們根本不配做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他們要去中國化,看來只有自殺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