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恩(Thomas Kuhn)的東西(尤其是《科學革命的結構》)常常被拿來吹,但是包括生物學者麥爾(Ernst Walter Mayr)和物理學者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內都對他的東西作過「這不符合科學史」的評價。
簡單說,事實上,科學界有如孔恩所說的革命狀態,但卻有更多例子是在漫長的漸變中逐漸轉移派典,而且前一個派典還不因此失效。
溫伯格舉的例子是牛頓力學,即使相對論出現,牛頓力學一樣是物理學的入門學問,並未因為相對論這個新派典而使得前一個派典變成狗屁一個。
麥爾所舉的是演化論,雖然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原始「震撼」了科學界,但實際上生物會演化這個「事實」,在達爾文之前的一兩百年就已經出現了。
達爾文自己的爺爺(Erasmus Darwin)就是其中之一,當然老達並沒有像某金田一用他爺爺的名聲來替自己的理論背書~XD
連替生物分類,被某些信徒拿來「各從其類」的林奈,在1760年也來了一個「很難否定新的物種由交配而來」。
在這之後,誕生的演化理論,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用進廢退論,都是在解釋生物會演化這個「事實」,達爾文演化論只是數百年來眾多演化理論之一,他之所以會成為現代生物學的龍頭,其成就是逐漸的,由其他證據與理論加以證實堅穩,而不是突然冒出來,然後馬上武力破百、還可以開無雙消滅掉前幾個派典的革命大將。
科學的發展之中或許有革命,但這革命有更多情況是漸進而和平的轉移政權,其結果則往往是後者更能符合更廣範圍的事象,同時包含過去的理論。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在巨觀與緩速之下的特例就是牛頓力學,此一例也。
或許就歷史而言,「沒有什麼所謂的規律」才是解釋歷史的真實面貌。
莫大這篇文章闡明了科學與工程發展的一件貼合實情的現象︰所謂的「科<br />
學革命」在當時經歷者的觀點中,從來就不是一下子就「蹦出來」的;或<br />
者說,會出現有這種感覺,要不是被其它非科學界的人拿來宣傳,就是後<br />
世人們簡化之下的結果。<br />
<br />
就如莫大所言,只要閱讀任何一本介紹這方面發展的書籍,一定都會見到<br />
生物的「變化論」早已是搞生物者的「顯學」了,問題只在於如何建立起<br />
一套完整自洽的變化學說罷了。而達爾文的理論之所以會在一般人心中這<br />
麼有名,與其說是大家讀了他的書所引起的騷動,更貼切當代人所關心與<br />
注意的,反而是赫胥黎和宗教界的「大戰」(換句話說,大家跟本不在乎<br />
原作是怎麼寫的,只愛看媒體上所演出唇槍舌劍……)。<br />
<br />
另外,日心說對於當代的人都算不得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絕不像一堆兒<br />
童讀物寫成好像是哥白尼一個人突發起想搞出來的新發現,再加上哥白尼<br />
的計算與觀測的誤差也不小(至於布魯諾被燒死,與其說是宣揚科學理<br />
論,不如說天主教會原本就痛恨他不聽話、到處亂講話……)。相對論更是<br />
英國愛丁頓在做完那「不及格」的日蝕觀測,然後在媒體上大肆宣揚一<br />
番,才讓愛因斯坦暴得大名。至於今日所謂「Web 2.0」這東西,早在<br />
1999 年技術上已成熟(當時用 perl 為大宗)、上網者早都已在使用<br />
了,只不過是因為幾年前媒體人出一張嘴,「再次發明」,大家才以為那<br />
是新的「革命」。<br />
<br />
總而言之,科學史讀多了,有時還覺得與其搞科學與工程,倒不如去搞媒<br />
體或政治,成名較快。發現遺傳定律的孟德爾一生未享過恰如其功勞的名<br />
聲,幫愛因斯坦整理出長度收縮方程式的洛侖玆也沒幾個人知曉……
拉卡托斯(Lakatos)的科学进步纲领比Kuhn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