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2日是中華民國第二次公投選舉的重大日子。公民投票是個重要的議題,因此一個要投票的公民應該仔細閱讀公投的題目,做出個人的判斷。各位可以在中選會的網頁上, 拜讀這次公投選舉的題目。不過在下看了之後真是驚為天人,忍不住想要分享一下。
以下為兩案之全文:
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5案「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台灣成為國際孤兒。為強烈表達台灣人民的意志,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及參與,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6案「您是否同意我國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組織,名稱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亦即贊成以中華民國名義、或以台灣名義、或以其他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
好了,讓我們把那些額外的廢話去掉,直接看一下問題的核心: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台灣成為國際孤兒。為強烈表達台灣人民的意志,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及參與,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您是否同意我國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組織,名稱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亦即贊成以中華民國名義、或以台灣名義、或以其他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
本站作者寫作文章,乃是一向基於邏輯,證據,以及理性的原則,並盡量將討論的風格引導往純討論,勿戰,科科的方向。因此再讓我們回顧一下,最令人蕩氣迴腸的,「邏輯謬誤」中的「複合問題(Complex Question)謬誤」。
- 錯謬:一條問題內包含兩個無關的重點。
- 例子:你還有沒有幹那非法勾當?(你有幹非法勾當嗎?是否還有繼續?)
- 解釋:簡單的一句提問,其實隱藏了兩個問題。你給予其中一條問題的答案,並不一定和另外一條的一樣。例如你有幹非法勾當,但未必等於你還有繼續。
第5案的核心「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很顯然符合複合問題謬誤。(你同意加入聯合國嗎?是否以台灣名義?)
第6案的核心「您是否同意我國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組織?」並無邏輯謬誤問題。
對於一個想要鼓譟議題的政客來說,如何巧妙的運用邏輯謬誤實在是一門必修的學問。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的議題,竟然是個邏輯謬誤問題。提案者的邏輯能力,以及提案者的目的,也就成為匪夷所思的萬古難解之謎了。
(謎之聲:跟政客認真就輸了吧…….)
問題其實是兩黨的題目「全文」都是個層層套到爆的複雜問題…
既然他們愛自喊自爽<br />
<br />
為什麼不自己組個[新聯合國?]
3/22應該算第三次吧<br />
2004/3/20的軍購公投應該算第一次<br />
2008/1/12的討黨產/反貪腐公投應該是第二次
在下一直非常欣賞貴格。<br />
不過,針對此議題,本人有以下意見:<br />
單純看「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一句,其實是沒問題的。再看第二次,感覺依舊是:加入<br />
聯合國根本是絕對要做的事了;但是現在我們要問的是:「是否同意是以『台灣』這名義?」<br />
所以,應該說,是「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一句搭配前面的敘述,其實並沒有您所說的<br />
「是否同意加入聯合國」這第二個問題。看第五案的文字,根本是只問名義而已。<br />
老實說,我國老早就已經送過好幾次入聯案,之前也沒作過公民投票問人民說要不要送。<br />
——————<br />
假設就用格主所舉的例子:「您還有沒有再偷竊鄰居家的錢財?」我已經直接先用「偷竊錢財」來取代「非法勾<br />
當」。<br />
這個問題的核心,「您還有沒有再偷竊鄰居家的錢財?」,單獨看這問題,應該可看到問題的焦點其實著重在「再偷<br />
竊」,所以回答此問題只應該會是「有」或「沒有」。如果問題的焦點是「錢財」,則必須要有前後文的關係,甚至<br />
問法也要改變一下,才可能會是,例如,已經偷竊鄰居家的內衣褲,但還有沒有再偷錢財。<br />
原本,本人以為格主要挑「政府」這兩個字的毛病。本人覺得,第六案的問題問得很清楚,而且,其實問題也不在格<br />
主畫出來的關鍵句,因為它的重點就是在後面說可容許我國彈性運用名稱。但看得出來第五案只針對聯合國,第六案<br />
還擴及其它組織。
應該說當公投結果為未過, 就成了不知道是<br />
1.不同意以台灣名義台灣加入<br />
還是<br />
2.不同意加入聯合國<br />
<br />
公投選項設計成這樣, 讓人沒有投反對的方法,<br />
要是還把門檻下修, 以後遇上這種爛題目還真不知該如何處理…
三次公投都亂來。<br />
<br />
第一次那個軍購投票也許比較正常,但政府照樣硬幹,公投結果一點用都<br />
沒有。<br />
<br />
第二次,第三次,你不如來投票「您是否同意1 + 1 = 2」好了,是我一<br />
定投否定,讓全世界看一下臺灣狗屁倒灶的情況有多嚴重。
給4F的<br />
—–<br />
題目的確是複合問題謬誤,<br />
不是你感覺沒有就沒有,<br />
<br />
相同的有<br />
你是否同意增加稅收改善本國的經濟?
…亦即贊成以中華民國名義、或以台灣名義、或以其他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br />
連名字都搞不清楚,還懂什麼尊嚴<br />
<br />
…您是否同意我國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組織…<br />
這放第一句是因為它正中民心,但是仔細看內容卻是亂七八糟,這一句是"糖果"…先給你吃糖,來,阿~<br />
<br />
…名稱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br />
這叫不擇手段,讓人沒得挑剔,好像無論如何絕對就是想辦法加入<br />
完全沒有堅持,才不相信他有什麼理念。"彈性"就是把"台灣"這兩個字彈掉啦
<br />
堅持,也得看是堅持什麼。<br />
<br />
一次綁架兩個議題的問題,在邏輯上本來就是有問題。<br />
<br />
堅持一個邏輯有問題的玩意,這很讓人好奇….這種人是不是根本沒邏輯<br />
(誤?)
「您是否同意增加稅收改善本國的經濟?」這一句,問得不好。<br />
實際上,應要是「您是否同意增加稅收用以改善本國的經濟?」<br />
在「用以」之後,不就是「增加稅收」的條件句嗎?<br />
怎麼可能會讓「您是否同意增加稅收用以改善本國的經濟?」變成是:<br />
「您是否同意增加稅收」以及「您是否同意改善本國的經濟?」這兩個問題呢?<br />
當然,如果您一直堅持是「您是否同意增加稅收改善本國的經濟?」這句子,<br />
少了「用以」這兩字,<br />
本人也不知該如何針對這語意不甚清楚的句子加以「同意」或「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