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政府結構 Posted by mocear on 2008-07-21 Posted in: 政治、雜文、假分級. 10 comments 這是民主國家的政府結構。 因為要簡便,所以第三權「司法權」就沒有放進來了。 想想台灣是哪一種: Posts navigation ← 雙首長制的台灣總統定位 半總統制台法比一比 →
版主怎麼了嗎<br /> <br /> 最近一直在講這些<br /> <br /> 好像再教幼稚園喔<br /> <br /> 台灣跟法國還差在<br /> 台灣換軌常出軌<br /> <br /> 其實雙首長制 大概只有法國在用<br /> 不知台灣幹嘛學這 版主回覆:(07/21/2008 03:54:34 PM) 雙首長制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使用。 從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例如東歐)來看,雙首長制國家的民主制度比較能維持(也就是所謂的「民主鞏固」,台灣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已經鞏固了)。 而最危險的制度應該是總統制,除了老美以外,大部分總統制國家都走上專制獨裁的回頭路。 Reply
小弟的觀感剛好與樓上的網友相反。正因為大家對於「現代政治 ABC」都<br /> 不甚瞭解,於是每當老百姓談政制時用詞錯誤百出,尤有甚者,那群「所<br /> 謂的」專家名嘴則是拿著大家不清楚的術語唬弄。莫大以前主要在踹某些<br /> 宗教的鬼扯、踹偽科學、踹人民的法律概念不清;如果按目前國內在平面<br /> 或電子媒體上,討論政治制度的水準,多踹幾腳,或許也可以對大家的知<br /> 識有些幫助。<br /> <br /> 藉題發揮一下。小弟相信制度都有其歷史與文化根源。近代末期的英國可<br /> 以和平地(只不過讓克倫威爾砍了一個國王的頭罷了)成為內閤制,那是<br /> 因為他們的商人(紳士)階級太過強大,這群議員世家們有著穩定不走激<br /> 進的「搓圓仔」傳統(回想幾年前的政治口水有個「國會專制」的套語,<br /> 但不列顛的「日不落國」竟是由專制的國會所一手打造的……)。結果當這<br /> 套制度由「中華民國」繼承後,越淮為枳,搞得唐紹儀和袁世凱灰頭土臉<br /> ——他們的確是乖乖地照著內閤制在走的哩!後來袁大頭暗殺宋教仁、搞洪<br /> 憲帝制,放到那個時代竟也不能一味的罵他呀,因為內閤制走不下去了。<br /> 今天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說到頭來也是個二戰英雄不願意當個虛位<br /> 元首,但又不可能丟掉現代國家的標準——人民直選的國會——這股潮流才妥<br /> 協出來的產物。當年台灣的情況放到法國模式完全「套得上」︰一位聲望<br /> 超高的現任總統、一股國會完全直選的潮流,自然而然,不用人教,就走<br /> 出這個「雙首長制」了。<br /> <br /> 稍稍接續樓上網友的話頭。由於資訊傳遞過來比較少,但法國國內的政治<br /> 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平靜喲,為了「一點小事」都可以吵翻天,跟我們的<br /> 情況也差不了多少。有時候看國際新聞,會覺得外國月亮好像不會比圓哩! 版主回覆:(07/22/2008 04:02:58 AM) 「無恥無知所以無畏」這句話,對吱吱也是適用的。 Reply
印象中法國總理是由國會多數黨黨魁出任,<br /> 跟台灣(或是上圖)不太合(還是說,避重就輕?)… 版主回覆:(07/22/2008 04:18:28 AM) 是「習慣上」放手讓國會多數黨組閣,法國的總統可以自由任命總理(和台灣一樣),但在總統與國會不同黨的時候,法國總統會照這個習慣讓國會最大黨或聯盟組閣,形成「左右共治」。 不過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國會改選之後,也就是新民意轉向支持另一個黨時,以台灣來說就是從「2001年年底第五屆立委選舉~2004年3月總統選舉」、以及「2004年年底第六屆立委開始到2008年年初第七屆立委選舉」這段時間,根據法國憲政習慣,總統應將組閣權交給國會最大的泛藍。 這當然是為了避免行政立法產生對立,不過偉大的前總統沒有作,而吱吱就只會拼命鬼叫國會杯葛。 當憲政體制中存在一個方法可以避免行政立法對立的時候,你總統不做,那顯然就是只要權力不要人民。 Reply
話說美國的民主制度似乎是有著深後的基礎的,也許美國人得感謝喬治‧華盛頓等人為他們開啟了一個好的先例,以<br /> 致美國的民主能維持至少兩百多年至今(哥德爾曾經說過,他發現美國憲法有個漏洞,可以讓美國變成獨裁國家)。<br /> <br /> 又看樣子Mocear兄最近在講這些,大概是要釐清臺灣的政治運作機制等的,以便未來踢爆某些政治人物的不良行為<br /> 時,能讓大家更為清楚明白這些政治人物錯在哪裡。 版主回覆:(07/22/2008 10:32:43 AM) 美國某方面也該感謝他們有本事任由政府無能… 而且美國的政黨其實對政客沒什麼控制力,真正影響政客的反而是利益團體和商人(例如反墮胎團體和煙草商) 其實這只是在突顯吱吱對政治學的無知罷了。 Reply
to:blc <br /> <br /> 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通常是執政黨人士,不一定是黨魁。<br /> <br /> to:鄭直仁<br /> <br /> 英國的改革並不和平,國王和議會的鬥爭史中經歷過許多內戰。不過最終<br /> 戰[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卻是在國王烙跑下兵不血刃完成,<br /> 故稱[光榮]。英國人在不斷的戰爭和嘗試中,逐步簽署各項法令才完成內<br /> 閣制,所以沒有成文憲法,各規定散佈在議會和國王簽訂的法令和條約中。<br /> <br /> 我國原始設計為總統制,原本是推舉由孫中山擔任大總統;但是因為當初<br /> 革命軍勢力弱小,為了拉攏掌握軍權的袁世凱,故孫中山騙袁世楷當大總<br /> 統,但是耍賤把總統架空,改為內閣制。不過在強人政治下,從袁世凱到<br /> 諸任北洋政府領袖,再到兩蔣政權和民選總統,通通權力很大。另外由於<br /> 修憲的關係,總統不必負責,所以出現超級總統,狂換行政院長;直到馬<br /> 英九位了創造政治正常,改放手讓行政院長做的新慣例為止,都給人有總<br /> 統制的錯覺。<br /> <br /> 關於美國政治制度:<br /> 美國人確實需要很感謝華盛頓。美國可不是獨立戰爭完就組成聯邦政府<br /> 的;事實上給國經歷了三年左右的混亂期,各州各自為政,偏向邦聯體<br /> 制;唯一擁有足夠人望壓至各州氣燄的華盛頓一開始是退休跑回家當農場<br /> 主,後來召集各洲代表,在華盛頓壓陣下花了數個月的時間才逐漸完成連<br /> 邦憲法的;之後又陸陸續續經歷過許多事件,才逐漸讓中央政府的權力擴<br /> 大,成為現今的美國。從戰爭結束到聯邦制正式確立,經過了六年<br /> (1783~1789)。<br /> <br /> 當年要不是華盛頓謙讓不願意在戰爭後擔任政府領導者,美國很可能走向<br /> 獨裁;又因為華盛頓的堅持,才能讓各州代表忍耐討論了數個月。<br /> <br /> 各國的各種政治體制,都有其發展的歷史和淵源;老牌民主國家通常都是<br /> 經歷各種動盪之後,逐步逐步完成的;新興民主國家則是在革命或獨立後<br /> 依據自身狀況,參考國外體制建立,再不斷因為各種情勢而修改的。雖然<br /> 可以大致上劃分出幾種基礎架構,但事實上各國都會有些差異,因為各國<br /> 有各國的政治發展史;所以不要小看政治學,那是很複雜的一門人文學科。 版主回覆:(07/22/2008 10:35:08 AM) 釋字419號裡面,大法官也認為修憲前的中華民國是內閣制。 其實很有趣,一個總統最大的威權政體,總統居然是虛位的~XD Reply
其實台灣人只認識美國,結果大家都以為總統制是好東西。<br /> <br /> 要知道全世界19X個國家,只有5X個採用總統制,而且除了美國以外大都<br /> 運作的不好;因為總統本身權力很大,只要心術不正用手法掌握國會,就<br /> 可以獨裁,所以大多數獨裁國是總統制;另外,歐洲沒有總統制國家。<br /> <br /> 反過來看,剩下的13X國中,最多的內閣制(大概10X~11X國),再來才是雙<br /> 首長制(約5~1X)和其他獨裁式政權(君主專制國、軍政府國、共產國等)。<br /> 各種制度下都有可能因為本身發展歷史產生獨裁,比方說表面上走內閣制<br /> 的新加坡就是獨裁國家。<br /> <br /> 另外一個會讓臺灣人誤認大家都是總統制的點,是因為中活民國的邦交國<br /> 多是總統制,常會聽到總統出訪參加某某總統就職典禮或者會見某國總<br /> 統;因為這些總統制國家幾乎都偏向專制體制,只有這類強人政權才會玩<br /> 兩面手法在阿共和台灣之間周旋,拿好處。 Reply
TO Elverdis:<br /> <br /> 制度雖然早就完成 不過最早期美國只有13洲<br /> 有沒有興趣談談 後來把這套制度推廣到全美的歷程<br /> <br /> <br /> TO 版主:<br /> <br /> 大法官講的應該是對的 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完成已經是<br /> 35時了 後然就被凍結 使用動員戡亂臨時條款 解凍後<br /> 李登輝到六次修憲前如何左右 有沒興趣談談 Reply
感謝格主和Elverdis,看來我得修正一下我的常識。<br /> <br /> 不過私心認為政治習慣也算是制度裡的一部份(因為違反它會很麻煩,就<br /> 不會去動它),所以在法國的雙首長制上,總理的權力能和總統抗衡。而<br /> 中華民國憲法有個"郝柏村條款",規定行政院長由總統"任免",還不用立<br /> 法院同意,形同類似總統秘書的職位;這樣的制度是雙首長皮,總統骨,<br /> 還讓總統不用對立法院負責(有事行政院長擔),產生了"免洗行政院長"的<br /> 奇妙現象…<br /> <br /> 個人認為,沒有建立政治習慣就是民進黨最大的錯誤,不管是對該黨或是<br /> 國家都是大傷。 版主回覆:(07/22/2008 01:21:47 PM) 法國總理也是這樣啊…(法國也號稱「超級總統制」哪!) 只是人家法國有良好政治習慣 要是法國總統那種權力給阿扁用,只怕照三餐解散國會了 Reply
所謂政治習慣就是[憲政慣例],確實是政治體制的一部分;這邊我講的政<br /> 治制度這個字眼有包含這類非成文慣例。所以這不算是私心啦XD<br /> <br /> 其實這就是新興民主國家的問題。因為沒有長遠發展下來的憲政歷史,所<br /> 以政客們只會玩弄法條,不像老牌民主國家在經歷各種衝突、審判和妥<br /> 協,創造了諸多憲政慣例,擁有比較圓滑的政治運作體系。<br /> <br /> 講起來阿扁有嚐試弄個新憲政慣例,叫做[國會改選內閣不用總辭]。國會<br /> 改選後內閣總辭,這種制度比較像是內閣制;而不總辭則較像是總統制。<br /> 至於雙首長制比較麻煩,有些國家採內閣推選,有些採總統任命,比較難<br /> 分。這個事件是因為國會大選後緊接著就是總統大選,假如總辭後新內閣<br /> 任其不過幾個月而已,是否有必要總辭?<br /> <br /> 不過原有憲政慣例是:先總辭,總統再重新任命原閣揆<br /> 阿扁想搞成總統制,所以想改掉。<br /> <br /> 其實綠軍有建立政治習慣的………………………………但是!<br /> <br /> 就是政黨惡鬥+訴諸民族主義,這比不建立還糟糕….Orz<br /> <br /> 反正民進黨就是玩打死不認錯這招。當初2004立委選舉後擺明民意不那麼<br /> 挺他,照樣玩自己的;不去建立良好憲政慣例,專搞些雜七雜八,敗壞台<br /> 灣政體的玩意兒。不過這也是台灣本身狀況的問題…因為照理說當時第<br /> 一大黨民進黨在225席中僅有89席,通常這時會找第三大黨結盟;問題是<br /> 第三大黨,佔34席的是親民黨…..於是民進黨拉只有12席的臺聯,玩藍<br /> 綠對立。政治立場差異太大了,也實在很難玩轉。 版主回覆:(07/24/2008 03:14:18 AM) 比較合理的做法是錯開總統和立委的選舉時間… Reply
小弟大體上同意樓上 Elverdis 的意見,不過在此想做個小小修正。2004<br /> 立委選舉後,民進黨並不是沒有與親民黨「結盟」的可能,2005 年宋楚<br /> 瑜還公開受到總統獲頒「真誠」二字,赴大陸做「搭橋之旅」——只可惜民<br /> 進黨拆橋拆得太快了,才確立後來所謂藍綠兩派涇渭分明的界線。我是蠻<br /> 感謝民進黨的,因為他們畢竟快速地幫我們「快速溫習」了現代民主政治<br /> 可能會做的好事和不好的事。畢竟,我們的民主化過程還沒過幾年呀。 Reply
版主怎麼了嗎<br />
<br />
最近一直在講這些<br />
<br />
好像再教幼稚園喔<br />
<br />
台灣跟法國還差在<br />
台灣換軌常出軌<br />
<br />
其實雙首長制 大概只有法國在用<br />
不知台灣幹嘛學這
版主回覆:(07/21/2008 03:54:34 PM)
雙首長制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使用。
從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例如東歐)來看,雙首長制國家的民主制度比較能維持(也就是所謂的「民主鞏固」,台灣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已經鞏固了)。
而最危險的制度應該是總統制,除了老美以外,大部分總統制國家都走上專制獨裁的回頭路。
小弟的觀感剛好與樓上的網友相反。正因為大家對於「現代政治 ABC」都<br />
不甚瞭解,於是每當老百姓談政制時用詞錯誤百出,尤有甚者,那群「所<br />
謂的」專家名嘴則是拿著大家不清楚的術語唬弄。莫大以前主要在踹某些<br />
宗教的鬼扯、踹偽科學、踹人民的法律概念不清;如果按目前國內在平面<br />
或電子媒體上,討論政治制度的水準,多踹幾腳,或許也可以對大家的知<br />
識有些幫助。<br />
<br />
藉題發揮一下。小弟相信制度都有其歷史與文化根源。近代末期的英國可<br />
以和平地(只不過讓克倫威爾砍了一個國王的頭罷了)成為內閤制,那是<br />
因為他們的商人(紳士)階級太過強大,這群議員世家們有著穩定不走激<br />
進的「搓圓仔」傳統(回想幾年前的政治口水有個「國會專制」的套語,<br />
但不列顛的「日不落國」竟是由專制的國會所一手打造的……)。結果當這<br />
套制度由「中華民國」繼承後,越淮為枳,搞得唐紹儀和袁世凱灰頭土臉<br />
——他們的確是乖乖地照著內閤制在走的哩!後來袁大頭暗殺宋教仁、搞洪<br />
憲帝制,放到那個時代竟也不能一味的罵他呀,因為內閤制走不下去了。<br />
今天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說到頭來也是個二戰英雄不願意當個虛位<br />
元首,但又不可能丟掉現代國家的標準——人民直選的國會——這股潮流才妥<br />
協出來的產物。當年台灣的情況放到法國模式完全「套得上」︰一位聲望<br />
超高的現任總統、一股國會完全直選的潮流,自然而然,不用人教,就走<br />
出這個「雙首長制」了。<br />
<br />
稍稍接續樓上網友的話頭。由於資訊傳遞過來比較少,但法國國內的政治<br />
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平靜喲,為了「一點小事」都可以吵翻天,跟我們的<br />
情況也差不了多少。有時候看國際新聞,會覺得外國月亮好像不會比圓哩!
版主回覆:(07/22/2008 04:02:58 AM)
「無恥無知所以無畏」這句話,對吱吱也是適用的。
印象中法國總理是由國會多數黨黨魁出任,<br />
跟台灣(或是上圖)不太合(還是說,避重就輕?)…
版主回覆:(07/22/2008 04:18:28 AM)
是「習慣上」放手讓國會多數黨組閣,法國的總統可以自由任命總理(和台灣一樣),但在總統與國會不同黨的時候,法國總統會照這個習慣讓國會最大黨或聯盟組閣,形成「左右共治」。
不過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國會改選之後,也就是新民意轉向支持另一個黨時,以台灣來說就是從「2001年年底第五屆立委選舉~2004年3月總統選舉」、以及「2004年年底第六屆立委開始到2008年年初第七屆立委選舉」這段時間,根據法國憲政習慣,總統應將組閣權交給國會最大的泛藍。
這當然是為了避免行政立法產生對立,不過偉大的前總統沒有作,而吱吱就只會拼命鬼叫國會杯葛。
當憲政體制中存在一個方法可以避免行政立法對立的時候,你總統不做,那顯然就是只要權力不要人民。
話說美國的民主制度似乎是有著深後的基礎的,也許美國人得感謝喬治‧華盛頓等人為他們開啟了一個好的先例,以<br />
致美國的民主能維持至少兩百多年至今(哥德爾曾經說過,他發現美國憲法有個漏洞,可以讓美國變成獨裁國家)。<br />
<br />
又看樣子Mocear兄最近在講這些,大概是要釐清臺灣的政治運作機制等的,以便未來踢爆某些政治人物的不良行為<br />
時,能讓大家更為清楚明白這些政治人物錯在哪裡。
版主回覆:(07/22/2008 10:32:43 AM)
美國某方面也該感謝他們有本事任由政府無能…
而且美國的政黨其實對政客沒什麼控制力,真正影響政客的反而是利益團體和商人(例如反墮胎團體和煙草商)
其實這只是在突顯吱吱對政治學的無知罷了。
to:blc <br />
<br />
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通常是執政黨人士,不一定是黨魁。<br />
<br />
to:鄭直仁<br />
<br />
英國的改革並不和平,國王和議會的鬥爭史中經歷過許多內戰。不過最終<br />
戰[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卻是在國王烙跑下兵不血刃完成,<br />
故稱[光榮]。英國人在不斷的戰爭和嘗試中,逐步簽署各項法令才完成內<br />
閣制,所以沒有成文憲法,各規定散佈在議會和國王簽訂的法令和條約中。<br />
<br />
我國原始設計為總統制,原本是推舉由孫中山擔任大總統;但是因為當初<br />
革命軍勢力弱小,為了拉攏掌握軍權的袁世凱,故孫中山騙袁世楷當大總<br />
統,但是耍賤把總統架空,改為內閣制。不過在強人政治下,從袁世凱到<br />
諸任北洋政府領袖,再到兩蔣政權和民選總統,通通權力很大。另外由於<br />
修憲的關係,總統不必負責,所以出現超級總統,狂換行政院長;直到馬<br />
英九位了創造政治正常,改放手讓行政院長做的新慣例為止,都給人有總<br />
統制的錯覺。<br />
<br />
關於美國政治制度:<br />
美國人確實需要很感謝華盛頓。美國可不是獨立戰爭完就組成聯邦政府<br />
的;事實上給國經歷了三年左右的混亂期,各州各自為政,偏向邦聯體<br />
制;唯一擁有足夠人望壓至各州氣燄的華盛頓一開始是退休跑回家當農場<br />
主,後來召集各洲代表,在華盛頓壓陣下花了數個月的時間才逐漸完成連<br />
邦憲法的;之後又陸陸續續經歷過許多事件,才逐漸讓中央政府的權力擴<br />
大,成為現今的美國。從戰爭結束到聯邦制正式確立,經過了六年<br />
(1783~1789)。<br />
<br />
當年要不是華盛頓謙讓不願意在戰爭後擔任政府領導者,美國很可能走向<br />
獨裁;又因為華盛頓的堅持,才能讓各州代表忍耐討論了數個月。<br />
<br />
各國的各種政治體制,都有其發展的歷史和淵源;老牌民主國家通常都是<br />
經歷各種動盪之後,逐步逐步完成的;新興民主國家則是在革命或獨立後<br />
依據自身狀況,參考國外體制建立,再不斷因為各種情勢而修改的。雖然<br />
可以大致上劃分出幾種基礎架構,但事實上各國都會有些差異,因為各國<br />
有各國的政治發展史;所以不要小看政治學,那是很複雜的一門人文學科。
版主回覆:(07/22/2008 10:35:08 AM)
釋字419號裡面,大法官也認為修憲前的中華民國是內閣制。
其實很有趣,一個總統最大的威權政體,總統居然是虛位的~XD
其實台灣人只認識美國,結果大家都以為總統制是好東西。<br />
<br />
要知道全世界19X個國家,只有5X個採用總統制,而且除了美國以外大都<br />
運作的不好;因為總統本身權力很大,只要心術不正用手法掌握國會,就<br />
可以獨裁,所以大多數獨裁國是總統制;另外,歐洲沒有總統制國家。<br />
<br />
反過來看,剩下的13X國中,最多的內閣制(大概10X~11X國),再來才是雙<br />
首長制(約5~1X)和其他獨裁式政權(君主專制國、軍政府國、共產國等)。<br />
各種制度下都有可能因為本身發展歷史產生獨裁,比方說表面上走內閣制<br />
的新加坡就是獨裁國家。<br />
<br />
另外一個會讓臺灣人誤認大家都是總統制的點,是因為中活民國的邦交國<br />
多是總統制,常會聽到總統出訪參加某某總統就職典禮或者會見某國總<br />
統;因為這些總統制國家幾乎都偏向專制體制,只有這類強人政權才會玩<br />
兩面手法在阿共和台灣之間周旋,拿好處。
TO Elverdis:<br />
<br />
制度雖然早就完成 不過最早期美國只有13洲<br />
有沒有興趣談談 後來把這套制度推廣到全美的歷程<br />
<br />
<br />
TO 版主:<br />
<br />
大法官講的應該是對的 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完成已經是<br />
35時了 後然就被凍結 使用動員戡亂臨時條款 解凍後<br />
李登輝到六次修憲前如何左右 有沒興趣談談
感謝格主和Elverdis,看來我得修正一下我的常識。<br />
<br />
不過私心認為政治習慣也算是制度裡的一部份(因為違反它會很麻煩,就<br />
不會去動它),所以在法國的雙首長制上,總理的權力能和總統抗衡。而<br />
中華民國憲法有個"郝柏村條款",規定行政院長由總統"任免",還不用立<br />
法院同意,形同類似總統秘書的職位;這樣的制度是雙首長皮,總統骨,<br />
還讓總統不用對立法院負責(有事行政院長擔),產生了"免洗行政院長"的<br />
奇妙現象…<br />
<br />
個人認為,沒有建立政治習慣就是民進黨最大的錯誤,不管是對該黨或是<br />
國家都是大傷。
版主回覆:(07/22/2008 01:21:47 PM)
法國總理也是這樣啊…(法國也號稱「超級總統制」哪!)
只是人家法國有良好政治習慣
要是法國總統那種權力給阿扁用,只怕照三餐解散國會了
所謂政治習慣就是[憲政慣例],確實是政治體制的一部分;這邊我講的政<br />
治制度這個字眼有包含這類非成文慣例。所以這不算是私心啦XD<br />
<br />
其實這就是新興民主國家的問題。因為沒有長遠發展下來的憲政歷史,所<br />
以政客們只會玩弄法條,不像老牌民主國家在經歷各種衝突、審判和妥<br />
協,創造了諸多憲政慣例,擁有比較圓滑的政治運作體系。<br />
<br />
講起來阿扁有嚐試弄個新憲政慣例,叫做[國會改選內閣不用總辭]。國會<br />
改選後內閣總辭,這種制度比較像是內閣制;而不總辭則較像是總統制。<br />
至於雙首長制比較麻煩,有些國家採內閣推選,有些採總統任命,比較難<br />
分。這個事件是因為國會大選後緊接著就是總統大選,假如總辭後新內閣<br />
任其不過幾個月而已,是否有必要總辭?<br />
<br />
不過原有憲政慣例是:先總辭,總統再重新任命原閣揆<br />
阿扁想搞成總統制,所以想改掉。<br />
<br />
其實綠軍有建立政治習慣的………………………………但是!<br />
<br />
就是政黨惡鬥+訴諸民族主義,這比不建立還糟糕….Orz<br />
<br />
反正民進黨就是玩打死不認錯這招。當初2004立委選舉後擺明民意不那麼<br />
挺他,照樣玩自己的;不去建立良好憲政慣例,專搞些雜七雜八,敗壞台<br />
灣政體的玩意兒。不過這也是台灣本身狀況的問題…因為照理說當時第<br />
一大黨民進黨在225席中僅有89席,通常這時會找第三大黨結盟;問題是<br />
第三大黨,佔34席的是親民黨…..於是民進黨拉只有12席的臺聯,玩藍<br />
綠對立。政治立場差異太大了,也實在很難玩轉。
版主回覆:(07/24/2008 03:14:18 AM)
比較合理的做法是錯開總統和立委的選舉時間…
小弟大體上同意樓上 Elverdis 的意見,不過在此想做個小小修正。2004<br />
立委選舉後,民進黨並不是沒有與親民黨「結盟」的可能,2005 年宋楚<br />
瑜還公開受到總統獲頒「真誠」二字,赴大陸做「搭橋之旅」——只可惜民<br />
進黨拆橋拆得太快了,才確立後來所謂藍綠兩派涇渭分明的界線。我是蠻<br />
感謝民進黨的,因為他們畢竟快速地幫我們「快速溫習」了現代民主政治<br />
可能會做的好事和不好的事。畢竟,我們的民主化過程還沒過幾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