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壓了很久的貨(另一篇更久的是釋字617號)。
先說說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蘇花公路的替代道路該建,但不見得要是國道蘇花高等級。
當然很多理想環保派會認為本人是「利益派」的,不過這可是大大的錯誤。

上圖是我從網路上抓來的垃圾桶圖,這幾個垃圾桶(少了一個藍的)是環保署在1990年左右推行的垃圾分類政策之一,而在本人國小時就已經在「學習」環保的知識,什麼水體優氧化的,還參加了搶答比賽(可惜按鈴速度太慢輸掉了)。
但那次垃圾分類的推展並不太成功,我所住的鄉下地方並沒有這四個巨大垃圾桶的身影,而在之後十年來的成長歷程中,環保工作中的某個問題卻越來越清晰。
那就是:
對理想環保派的人士來說,沒有什麼比得過環境保護,我大學的教授也說「環保不應與利益掛勾」(其實這是另一層面的問題),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環保只是有錢有閒吃飽撐著的人對世界的贖罪。
如果今天快餓死了,而面前有隻看起來秀色可餐的保育類動物(EX:貓熊,雖然貓熊還是熊),會考量到環保而讓自己餓死的人,幾希矣。大部分的人還是先保住自己的小命比較重要,至於造成物種滅絕那是接下來的事情。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巴西、印尼等開發中國家,我們這些無關者為了怕地球環境被整倒,拼命要求這些國家不要破壞環境,但他們不破壞環境要怎麼活下去,這些自稱「先進國家」的國家很少在乎,反正如果砍了樹破壞雨林,罪責是開發中國家負擔。
但這最終就只是比誰比較擅於推罪名而已,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教授那句「環保不應與利益掛勾」的理由其實就是「凡以利合,必以利分」,為了利益保護環境,也可以為了利益毀滅環境,但我們其實可以這麼想,當保護環境有害自己利益的時候,沒什麼人、尤其是面臨經濟困難的人會想選擇環境。
蘇花高的問題就是如此,對花蓮人來說有條死不了人的安全道路是必須的,而這條道路最好能給予「後山」其他經濟效益,但開路卻不免破壞花東環境,因此環保人士卯起來反對。
但花蓮人就說啦:「你們這些吹冷氣開汽車、一年頂多來花東幾趟的外地人,又怎麼能了解花東交通的不便?」
設身處地,如果環保人士住在花東那種出入道路可能掉進海底、頭上有石頭會砸下來的地方,或許也會認為開條路讓我走得安全是理所當然的。
有些學者,例如珍古德(環保派的如果說不認識她的話,還真該打屁股)就發現人類終究只能在環保與利益之間取得折衷,而不可能無條件用自己的小命去填地球上自己挖出來的坑(如果這麼神聖,早就死一死以謝地球了)。要環保,必須從過去理想的「不要問環境為你做了些什麼,要問你為環境做了些什麼」變成「環境為什麼值得你為它做什麼」,也就是讓人知道保護這個環境所造成的不便或損失,是可以用從中得到的利益來補完的。
例如日本牡蠣養殖業的造林計劃,牡蠣養殖和造林完全不搭嘎,為什麼養殖業要千里迢迢花錢去山上種樹?答案是這個環保的行為可以造就更高級、肥美的牡蠣,賺更多的錢,因此即使要出錢出力,牡蠣養殖業者也願意這麼作。
蘇花高的問題也一樣,馬政府提出的「蘇花替」先不論可行性和後面有沒有陰謀,都給後山利益與環保兩派人馬一個折衷想法:「是否有其他方法在對環境破壞最小的情況下取得基本的交通便利」。
原則上,這是花東人的底限。
因此我認為至少要有「備胎等級」的替代道路,不是國道也沒關係,嚴格要求生態工法當然可以,但一條「安全的路」沒有辦法打折扣。
另一方面,環保派該對花東人做的遊說方式,絕對不是坐在豪宅裡面對著窮到底的花東人說「為了保護後山好山好水,你們就乖乖窮下去吧,別想什麼開發了」,甚至將破壞環境的罪責通通塞到拼命求生的他們頭上。(相當多人如此幹)
要讓花東人接受保護花東環境,應該讓他們知道維持這片自然較為有利。事實上以花東的環境(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等)也確實不利於工業發展,在花東搞工業區終究比不上西部的成果,但環境還是破壞了。
花東比較適合發展無煙囪工業,也就是觀光產業,而為了這個產業,花東的自然就必須保存(當然上述的基本安全道路還是必須的),畢竟沒有人希望千里迢迢到花東看到的是和自家城市一模一樣的東西。
人觀光是要看該地特有的東西,而不是自家隔壁就有的東西。
一個古代的故事可以作為註解:
某老太婆養了隻很帥(?)的鵝,愛鵝的王羲之知道之後就跑去想看這鵝,結果老太婆一聽到王羲之要來,就把鵝宰了宴請王羲之。
結果當然是雙方都一肚子鳥氣了。
如果花東要以(甚至只能以)觀光為賣點,那麼破壞花東環境,就顯然像故事中宰了鵝的阿婆一樣不智了。
記得前陣子也有質疑蘇花高的經濟價值,甚至認為蘇花高流量會造成雪隧<br />
大塞車的說法。<br />
<br />
這方面的詳細評估似乎就較少拿出來討論了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大學某位教授的說法<br />
<br />
在30年前由於政府推動以及民間環保共識,所以台灣的林業就凍結了。<br />
相關政策以及教育的結果是,現在只要有任何政府機關膽敢動森林腦筋,<br />
就會被環保人士包圍。儘管台灣以前也有賣老木吃飯的日子,但是現在林<br />
木99%以上靠進口。<br />
<br />
但是其他國家的環保人士卻認為,日本和台灣應該要提高木材自給率,而<br />
非轉嫁給其他開發中國家。北歐和加拿大都有非常高的木材自給率,並且<br />
還附帶有觀光價值。<br />
<br />
畢竟高度開發國家才有多餘的力氣在開發林業的同時兼顧環保。<br />
中度開發國家的林場會將原始生態完全剷除,然後變成單一林相的林業<br />
(不過至少樹還很多)。<br />
低度開發國家的林業甚至不考慮種樹,先砍山林老木再說。<br />
<br />
只要木材需求量不減,就一定要砍樹。從生態衝擊程度和使用者負擔成本<br />
的角度來看,高度開發國家多利用自家的木材是合乎環保的。<br />
<br />
雖然說降低需求才是王道,但單方面考慮非本地人的立場似乎不合理
好令人懷念的垃圾桶,小時候其實覺得那個很嚇人……..
全國有問題的路段及橋樑,如果是該地唯一而且必要的聯外道路.<br />
<br />
就應該以類似高速公路的高規格來興建,<br />
<br />
省小錢修修補補只會造成更多的悲劇<br />
<br />
豐丘的土石掩沒埋台21線造成七人死亡的悲劇就是很好的教訓,<br />
<br />
公路局已經改線施作高架道路.只可惜還來不及完成(請點小房子)<br />
<br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4520755.shtml<br />
<br />
蘇花公路沿線上都是陡峭的山壁,連要把災害推給濫墾濫伐的機會都沒有<br />
<br />
除了挖隧道之外,找不到改線的空間<br />
<br />
我認為不蓋高速公路就以省道的限速70公里的水準即可
你這短短一篇的文章已經大大顛覆我這花蓮人對此議題長久以來的想法<br />
<br />
你厲害!!!
剛看到這篇:<br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519107.shtml<br />
<br />
突然覺得之前有人來這裡戰素食一直跳針的情形,<br />
終於有合理的解釋了~XD<br />
<br />
不過以我們唸過神經生理學的人來說,<br />
素食->沒B12->失智<br />
應該算常識了
這篇說得真好,俺雖傾向環保,但我更推崇理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