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真理報』的網站上發表了一篇由蘇緋雲撰寫的宣教文,標題叫做『化石也是各從其類』。
(原文於http://www.vccstm.ca/Page/TM/TopMsgFossilCategory.htm,照慣例不提供直接連結,強烈不建議對演化毫無概念的讀者點閱!)
且不談這種鬼扯光在本站便給被踢爆過幾次(光是談論到中間物種的文,本站已經寫過下列數篇,有興趣者請自行點閱)
2006.09.12 萬唬神創(十六)--萬世不竭的中間物種 | mocear |
2005.02.20 8.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 mocear |
2005.02.20 7.脊椎動物的進化序列 | mocear |
2005.02.20 5-1.化石的難題(上) | mocear |
2005.02.20 六、變化萬千 | mocear |
本篇之所以會引起作者本人的興趣,在於文章中間把幾年前逝世的古生物學家古爾德搬出來『證明化石也是各從其類』!
為了讓智障設計論者沒法子以斷章取義的藉口攻擊本文,這邊特別把該段連同上下段落一併引用:
是的,達爾文沒有找到任何「過渡」化石,因此沒有任何事實支持他的進化論。你可能會說:「既然你找不到支持你理論的證據,那為什麼你沒有放棄進化的理念 呢?」達爾文說:「你們繼續去找,一百年之後必會找到無數過渡化石!」他的意思是:我找不到過渡時期的化石,是因為我不夠時間找,你們繼續找,只要有足夠 的時間,必定能夠找到的。
但是,找了好久了,已經不止一百年了,還是找不到,讓我們看看著名的進化論學者顧特(作者補述:就是古爾德)博士怎麼說:「The absence of fossil evidence for intermediary stages between major transitions in organic design,indeed our inability,even in our imagination to construct functional intermediates in many cases,has been a persistent and nagging problem for graduatistic accounts of evolution」(註二)-化石沒有任何過渡階段轉變的證據,事實上,我們連幻想也想不出這些過渡時期又有功效的設計應是怎樣的,這一直是繼續存在又叫漸漸進化的解釋很煩惱的問題。
顧特(Stephen Jay Gould)博士是哈佛大學的地質學及古生物學教授,不久之前才去世(2005年)。他說什麼呢?他說:「我們不但沒有找到過渡時期的化石,我們連幻想也想不出這些化石 應是怎麼樣子的。」比如,明顯的類別,單細胞到多細胞,沒有找到漸漸從單到雙,又到更多一直到現在所知的多細胞生物。我們只有單細胞和多細胞,沒有中間的 化石。從無脊椎到有脊椎,也沒有任何中間類形的化石;從魚到兩棲生物,也沒有任何中間過渡形的化石;從兩棲生物到爬虫,還是沒有找到任何過渡時期化石。同 樣的,從爬虫到飛鳥或哺乳類,還是找不到「過渡時期」化石。
文中那短短的幾句話,雖然並沒有宣稱化石是各從其類,但確實是出自Paleobiology, vol 6(1), January 1980, p. 127的其中一段,讀者看了可能會有個疑問,基於智障設計論者慣來斷章取義的惡習,究竟古爾德這段話,原本是想要表達什麼?
幸好儘管該篇論文並不容易查詢,但是著名的演化論論壇:TO(talkorigins),早就對這部份做出了澄清,底下便引用其中一段:
(原文見 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quotes/mine/part1-3.htmlQuote #50)
2. The saltational initiation of major transitions: The absence of fossil evidence for intermediary states between major transitions in organic design, indeed our inability, even in our imagination, to construct functional intermediates in many cases, has been a persistent and nagging problem for gradualistic accounts of evolution. St. George Mivart (1871), Darwin’s most cogent critic, referred to it as the dilemma of “the incipient stages of useful structures” — of what possible benefit to a reptile is two percent of a wing? The dilemma has two potential solutions. The first, preferred by Darwinians because it preserves both gradualism and adaptation, is the principle of preadaptation: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functioned in another way but were, by good fortune in retrospect, pre-adapted to a new role they could play only after greater elaboration. Thus, if feathers first functioned “for” insulation and later “for” the trapping of insect prey (Ostrom 1979) a proto-wing might be built without any reference to flight.
I do not doubt the supreme importance of preadaptation, but the other alternative, treated with caution, reluctance, disdain or even fear by the modern synthesis, now deserves a rehearing in the light of renewed interest in development: perhaps, in many cases, the intermediates never existed. I do not refer to the saltational origin of entire new designs, complete in all their complex and integrated features — a fantasy that would be truly anti-Darwinian in denying any creativity to selection and relegating it to the role of eliminating new models. Instead, I envisage a potential saltational origin for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key adaptations. Why may we not imagine that gill arch bones of an ancestral agnathan moved forward in one step to surround the mouth and form proto-jaws? Such a change would scarcely establish the Bauplan of the gnathostomes. So much more must be alter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gnathan design — the building of a true shoulder girdle with bony, paired appendages, to say the least. But the discontinuous origin of a proto-jaw might set up new regimes of development and selection that would quickly lead to other, coordinated modifications.” (Gould, Stephen J., ‘Is a new and general theory of evolution emerging?’ Paleobiology, vol 6(1), January 1980, pp. 126-127)
仔細一看,原來除了神創論者短短引用的紫色部分之外,古爾德下面還有兩大段在解釋他為什麼要這麼說,以及應該要思考在中間化石缺少的情況下,其他有可能的演化方式!
(其實比較知名的中間化石:巴基斯坦古鯨,也才於1978年剛被發現,這個時候的古生物學界的確算是處於『中間化石缺少』的情勢之下)
如果智障設計論者依然堅持『古爾德對達爾文演化論漸進演變的質疑』必然等於『進化論是錯的』,那麼後面還有更有趣的事情。
國內的科學月刊在1991年四月的256期內,有一位名為吳文桂的作者,曾經對當時演化理論的變革做了一點介紹,他在其中提到:
大約二十年前,美國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J.Gould) 及艾德瑞奇(N. Eldredge),秉承了邱維爾(Cuvier)之「災難說」(catastrophism),提出一個闡述演化過程的新觀點,認為達爾文的「天擇」 (natural selection)機制,無法解釋他們所瞭解的古生物化石紀錄(1)。本來類似的觀點與爭議早在1940年代,已經有人提出(2),而在有新證據或新看 法時,再拿出來討論,是科學界的一個相當健康的現象。可是,這件事在報章雜誌及電視新聞的炒作下,使得一些宗教性的創造論者,藉機攻擊生物演化論,並且告 上法庭要求將演化的觀點自生物教科書中剔除或與創造論並存(3)。
在法院的判決及科學界的討論後,這個有關演化理論變革的小插曲,雖不算完全塵埃落定,但是大致而言,達爾文的看法仍被認同,這可由1990年《科學美國人》一篇評介以古爾德為主的〈平衡中斷說〉(Punctuated equilibrium)的結論中看出(4)〔該篇文章《科學月刊》二十二卷三期有譯介(5)〕。事實上,古爾德本人在其著作中,不斷降低語氣,由原來聲稱以天擇機製為主的「演化綜合理論(synthetic theory)已經死亡」(6),到改口成「天擇仍是個必要的機制(7)」,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
1.Eldredge N. & Gould S. J., 1972, “Punctuated equilibria: an alternative to phyletic gradualism”, In Models in Paleobiology, ed. T. J. M. Schopf, pp.82~115, Freeman, Cooper Co.
2.Goldschmidt R. B., 1940, The Material Basis of Evolut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吳惠國譯 〈進化論與創造論打官司〉 《科學月刊》 十三卷第三期
4.”Puntuated Equilibrium–Darwin survive as the debate evolve”, Scientific American, Mar.1990, pp.16~17.
5.〈平衡中斷說──達爾文的自然選汰說依然屹立不朽?〉 《科學月刊》 二十二卷三期
6.Gould S. J., 1980, “Is a new general theory of evolution emerging?” Paleobiology, 6:119~130.
7.Gould S.J, 1982, Darwinism and the expansion of evolutionary theory, Science, 216:380~387.
所以事情很明顯的,一切其實都只是科學界的常態:理論必將隨著證據的發現而修正。但是智障設計論者顯然對此有著極為強烈的選擇性忽視。
至於蘇緋雲在文章後面開始一貫的嚷嚷『沒有中間化石』,甚至把演化論者『反對顯而易見的創造證據』的原因歸咎於『他不接受上帝』….
這種近乎於陳腐八股的傳教廢話,我想有理智的讀者應該也沒興趣看下去了。
而那些還在堅持化石各從其類的傢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本事反駁底下任何一點?
第一:生物會改變,而且這些改變能夠遺傳給後代。
第二:生物所產生的後代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後代都有生存的機會。
第三:一般來說,在眾多發生各種變異的後代中,最能適合環境條件的個體,獲得生存繁衍的機會就更大;所以這些利於個體的變異,便能夠經由天擇而在族群當中累積。
第四:長時間天擇下累積的變異,將會產生與最初的物種截然不同的後代,而這就是演化。
第五:物種既然確實會演化,那他們留下來的化石,就沒理由不會!
你們沒有人看到生物演化所以演化論不是真的XDDD
因為化石不是變形金剛,所以演化論不是真的
玩玩一樓網友的接龍︰<br />
<br />
你們沒有人親眼看到上帝造人,所以神創論(智慧設計論)不是真的!
我們沒看過扁媽生下阿扁,所以阿扁存在不是真的~~
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前陣子做串珠時不小心把一堆珠子混在一起,<br />
做了好幾個小時灰姑娘才把它們分完,<br />
這時就覺得,<br />
要是能喊一句「各從其類」,<br />
就能讓它們都各歸各位就好了:P
因為都是珠子所以都待在原位…
要是科學能完全找出"靈魂"不存在的證據,<br />
與"死"後什麼都沒有的證據的話~<br />
就可以推翻所有的"宗教"了~<br />
地球所有的"神"都可以被毀滅~
找想像蜘蛛人一樣~<br />
城市裡吊來吊去~<br />
向飛一樣~<br />
=口=
反了吧…?<br />
應該是宗教要找出靈魂「存在」的證據<br />
或是「神」的證據<br />
<br />
畢竟證明「無」遠比證明「有」難得多<br />
因為永遠可以阿Q~「那只是你還沒找到!」
主張積極事實者負舉證責任。<br />
也就是說宗教必須證明其主張的神、靈魂、天堂、地獄的存在,而不是將舉證責任推給懷疑論者。
最近幾次都有看到國家地理頻道在講聖經的事情<br />
<br />
昨天看到一集是聖經解碼。<br />
<br />
原來啟示錄是一個信徒寫的,而且是號稱得到神的天啟,並身心處在憤怒<br />
的情況下寫成的。<br />
<br />
有學者提出啟示錄的作者是否有精神上的問題,但這樣的長篇大作,又有<br />
另外的學者認為是不太可能。<br />
<br />
啟示錄是為了讓當時的信徒相信,神是會來消滅他們的敵人的(??羅馬人)<br />
<br />
<br />
近幾年,美國南部有個教會的牧師重新銓譯啟示錄的意義<br />
<br />
雖被其它不同教派視為異端,卻意外的被梵諦岡教廷所接受。<br />
<br />
<br />
看了節目後,覺得聖經都是人在解釋的人在寫的,感覺愈來愈不像神的話了。<br />
<br />
<br />
看了兩集覺得很客觀,還蠻好看的,不算在踢爆而是在探討。
給12樓的網友,<br />
<br />
據小弟所知,照歷史文獻的研究,曉得了在啟示錄的成書時代(1到2世<br />
紀)之前,羅馬境內早有許多哲學流派不斷地出現這種「末日天啟」的預<br />
言書了,因此早期基督教會並不是唯一一個提出這種學說的團體,而且讀<br />
到這種「聳人聽聞」的預言,當代人士是不太可能被嚇到的。就如同我們<br />
看慣了《Die Hard》之後,再多看幾集警匪槍戰片也不會讓我們晚上睡不著覺。<br />
<br />
還有另一件歷史發展的過程,就是基督教會在2世紀之前完全稱不上一個<br />
重要的宗教流派,官方之所以沒事就欺負他們,也是因為他們是少數、不<br />
重要的顧人怨團體。所以尼祿和奧理略拿他們開刀,就是在羅馬帝國「眾<br />
人皆曰可殺」的情況下幹的,對當代人的觀感,絕對「沒我們現代人想的<br />
那麼嚴重」。(小弟承認,只有4世紀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才真是有<br />
guts…)<br />
<br />
話題轉回。小弟想說的是,不管《啟示錄》是怎麼寫成的,那在當時不過是<br />
只有一小撮人的團體裡頭,再出現另一篇大家早已熟知故事架構的作品罷<br />
了,它在當代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只不過,經過時代的演變,當代人的親<br />
身所見所聞所想所做,後人再也不清楚。許多人在分析和歷史相關的主題<br />
都容易犯下一個不小的錯誤︰自行過濾掉許多真實的相關資料,僅篩出一<br />
小片斷來討論。於是我們一般人只能根據想像,認為有某個宗教團體一成<br />
立之後,「突然變得很重要」;而且有某本書一出現之後,「突然讓大家<br />
嚇一跳」。在盡可能地收集當代人的資訊之後,我們會發現這種「情節」<br />
大多不是事實。<br />
<br />
小弟沒看過這個節目,待將來有機會再親自看看。小弟個人倒是不在乎約<br />
翰是否受到天啟而寫下《啟示錄》,認為那是個開放性的問題——你又不是<br />
魚,你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但如果節目中的那堆學者不把「歷史背景」<br />
先給還原回來,那小弟就會認為本節目只有「歡樂」而不符我個人的胃口。
您真辛苦 打這麼多字 為的只是希望能打醒16世紀的陳腐思想 就是不能接受這淺顯的事實
如果是我大概會被"他們"的口水淹死吧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