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等特考是一個被廢止了十幾年的國家考試,在李登輝時代的1993年由當時的考選部長王作榮廢止(有總統李登輝和立委盧修一的支持),事過境遷十幾年,突然之間甲特好像又出名了一點,原因無他,因為現任總統馬英九就是甲考出身。
在維基上面有提到這麼一段:
1981年,馬英九回到台灣,適逢錢復正在為蔣經國尋覓英文秘書,馬英九經人介紹與其他數人被列於候選名單之中,蔣經國因馬英九家世簡單清白,遂把他安排在身邊擔任英文秘書,從事翻譯工作。1982年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1984年,接下陳履安的工作,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負責政黨外交工作,致力於突破中共的外交封鎖。1986年通過甲等特考。
其中有人說老馬這個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是黑官,就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來看,這法在85年有修過一次,把37年版本的29條改成19條,然後在96年又修過第3條,馬英九當副局長的時候用的當然是37年版本的。
這是維基文庫裡面的37年版本,其中提到:
第一局置局長、副局長各一人,簡任(第十一條)
從這裡看來,副局長確實是「公務人員」,必須經過國家考試任用,說老馬這兩年當的是黑官或許是相當中肯的評價。
只可惜~~雖然黑官很好打,但是總會有群天兵打錯地方,那群人宣稱甲等特考是為了「某個族群」的人而出現的國家考試,本質就是在圖利這個族群云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群人選擇「打點」的要件並不是違不違法(黑機關和黑官一樣都是違法的),而是有沒有辦法「製造衝突」。
老馬一二十年前當黑官,只會讓人覺得「國民黨的黨國 不意外」,但是甲特的罪名卻是圖利特定族群,這罪狀和前者相比,有如殺人如麻比上初次竊盜,感覺大有差異。
但見獵心喜不代表獵物到手,甲等特考真的圖利某個族群(直接說外省權貴咩)嗎?
其實把外省人歸為一類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夠莫名其妙了,湖北人和吉林人之間的隔閡絕不會比和台灣人的低,把這兩群硬擺在一起說他們哥倆好,如同指著日本人說他們和剛果人是同一掛的一樣莫名其妙。
甲等特考是舊特考下等級最高的考試,一經考上就是以簡任十職等任用,可說是相當的高:
考試名稱 | 職等 | |
甲等特考 | 簡任十職等 | |
高考三級 | 三等特考 | 薦任六職等 |
普通考試 | 四等特考 | 委任三職等 |
初等考試 | 五等特考 | 委任一職等 |
簡單解說一下,1~5職等是委任,6~9職等是薦任,10~14職等是簡任。
事實上,甲等特考廢止之後,台灣仍然有高考三級(或三等特考、舊乙等特考)以上的考試,也就是「高考二級」和「高考一級」,以報考學歷資格來說,高考二級需要碩士學歷,高考一級需要博士學歷,兩個考試通過後原本分別是薦任八職等(高二)和薦任九職等(高一),但今年(2009)三月考試院通過將高考一級改成簡任十職等任用。
如果只是考上之後官職比較高,那還不太能構成衝突,畢竟人家有本事考上,因此要把甲等特考吹成外省特權,就必須宣稱甲等只有外省人能考(或考上),但這也是靠不住的,甲等特考確實有限制博士學歷才能報考,但早期(國民教育推行之前)本省與外省之間的學歷差距並不是國民黨刻意製造出來的(單純只是正在跑路的國民黨順便把大陸精英帶過來而已),而在後期國民黨也還是提供不少台籍學生(例如李登輝)公費留學的管道,而且學歷限制現在的考試還是有,只要不是「除外省人外不得考博士」,有學歷限制並不算什麼特殊待遇。
而又有人宣稱甲考通過都是外省人,因為甲考和高考一級一樣有很重的口試分數,因此某些公職人員或有力人士的子女或許會比較有利,就像幾年前那個「校長的兒子比較好考老師」一樣,大官的兒女多少都會有裙帶分數--當然如果遇到有仇的就…
但實際上,甲考通過的不乏台籍人士,國民黨搞黨國是鐵的事實,官僚氣也非常重,但這個黨並不會大搞省籍,因此要說甲等特考通過的人當中沒有台籍人士,頗虎爛。
例如1986年馬英九甲等特考及格,同一年度,前銓敘部長朱武獻(苗栗後龍)、台北市副市長吳清基(台南佳里)、台藝大校長黃光男(高雄鳥松)、考選部常次黃雅榜(新竹香山)也是台籍考取甲等特考者,甚至連由謝長廷提拔、捲入弊案的侯和雄也是甲等特考及格者。
這些人的權貴又何在?
甲等特考是否有裙帶分數,這是可以研究的(我想大部分人都認為有吧),不過說什麼「為某族群量身打造」,這就顯然只是吹出來的了。
先任用後考試,
考試的公平性在哪?
以前的考試,假如沒記錯,有用口試、著作審查的,那考個什麼東西。
什麼單純只是大陸精英帶過來而已??除了幸運的平頭百姓,萬年國代,萬年立法委員,二二八,蔣中正…算哪門的外省精英?
如果真的的是外省精英,就不會有孫立人案,外省人搞外省人。外省精英,只是一群逃難的罷了!
後期國民黨也還是提供不少台籍學生??原來後來的外省人讓台灣人當官也是恩惠!
難怪有不下台的總統,不下台的立法委員,不下台的國大代表,不要自欺欺人!
甲特過幾個台灣人就算是合法性一流了!
那我找陳菊當主任典試委員,我也贊成恢復甲特
錄取全部本省籍,外省人意思給個二三個,就有正當性了!
我覺得通過甲特是非是可恥的!
版主回覆:(05/02/2009 01:34:32 PM)
以第一屆立委倪文亞來說,他老兄1906年生,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借問一下你老兄和倪文亞同時代的祖先讀到哪國碩士?
在1992年修憲前,公務員考試有“分省定額”制度,而外省人的錄取保障名額,乃以“全中國”人口比例作為基準,遠高於在台外省人的人口比例,故造成對本省籍考生極大的歧視。換言之,在1992年之前,外省籍考生能以較低的成績考取公務員,而本省籍考生緃使分數較高,仍可能慘落榜。 這個史實,很能夠解釋,現在公務員體系的族群結構。(當然,情況已有改善)
其次,過去有“甲等特考”制度,大開權貴子女方便之門。例如馬英九、錢復等人,即是透過此一管道取得公務員資格。李煥的子女李慶中、李慶珠,更因為甲考論文抄襲、試卷攜出場外補答,被立委陳水扁揭發。此事件使得大眾正視甲等特考弊端,導致該制度終於廢止。
第三,外交特考有口試,而且配分很重。在威權時代,還要求“國語”要標準,對本省籍人士也有歧視。
第四,軍校招生考試,軍人子女有加分優待(最近不知有無廢除),明顯地是在進行“階級複製”,也確保職業軍人“忠黨”思想能夠傳承。
甲考有點類似博士論文考試 1.先有筆試(考的科目就是甲考的類科,甲考有分科,但分科沒有任何標準,例如今年知道缺一個符合公務員資格的美術館長,就設一個叫美術行政的科) 2.考生要繳交學術著作(可以拿自己學位論文,或自己另外再寫一篇) 3.有安排三個審查者(學者) 4.學者自己在家審查著作,另安排面試。甲考太多可以上下其手的地方。例如因人設科,例如某政要女兒在僑務的機關任職,但沒有公務員資格,就為此人設一個僑務行政,也沒什麼人知道有此考試,導致最後常是兩個錄取一個,三考生錄取兩個。又如審查委員的選擇,不是抽籤亂數決定,某個特定圈子的學者就固定幾位,大家都互相認識。陳水扁擔任立委時,舉發李煥的某女兒(不是立委那個)考甲考時所提出的論文,根本大部份是考試之前幾年,該人在某中央部會任職高官(黑官)時的一個男下屬的論文(好像是學位論文或自己掛名寫的研究論文),因為相似度太高,章節結構大同小異,連錯字標點都一樣,說是引用沒有人相信。因為證據太明顯,於是此人就被撤銷甲考資格了。 通過甲考的人很多,可以說大部份是權貴子弟,特定族群;但也有純粹沒有背景,但具有特殊學歷才能的人,但這種人非常少。甲考是王作榮廢的。王作榮當時是考選部長,是李登輝任命的。甲考最大的弊端,是因人設科(先有某人做黑官的事實,才設這個科),由於有面試及論文審查,根本是近親繁殖。這些人要做公務人員,不必像別人需從六職等、七職等一步步做起,等於是減少奮鬥二十年。當然是惹人嫌。像馬英九三十三歲回台灣,但他沒有律師資格,也沒有公務人員資格,照理說他沒有資格去做總統祕書或總統府的局長之類的。但他就靠甲考取得高階公務人員資格。 甲考制度在全世界公務人員考選制度所無,邏輯不通,又是黑箱作業,不像大學聯考是十幾萬人去公開競爭。本來就是該廢的特權制度。至於某些官職,很難從現有公務人員中去取才。例如美術館長,他可能需要有一定被肯定的美術作品,或學術威望;但這種人多半不會有該有的公務人員資格。所以這類應該就此職位特性,改變此職位的任用資格,例如改政務官,或不需公務人員資格(改用教授資格,得獎資格,專業證照資格)。
版主回覆:(07/04/2009 04:05:02 AM)
根據PTT政治版某人提到的研究。
在民國5X年之後的公務員考試就已經沒有什麼明顯的本省外省人數差異。
因為外省人數量本來就少,考公務員的更少,這些不夠的數額仍舊放給本省人。
因此我們不會看到一堆老公務員講話外省腔。
>>外交特考有口試,而且配分很重。在威權時代,還要求“國語”要標準,對本省籍人士也有歧視。
要求國語標準叫做歧視?外省人就天生會"國語"嗎?外省人就沒有自己的方言?國語是國家標準語言,要求國語標準哪裡叫做什麼歧視本省人?難道要一口見鬼了的閩南語跟"台灣國語"才行?
至於拿陳水扁的爆料來說項其真實性如何更是提都不用提了
版主回覆:(07/04/2009 11:58:24 AM)
蔣中正和蔣經國自己的國語就險象環生了….
國語的推行,真正被消滅的是外省各省方言,因為使用者本來就少,加上沒有使用的環境,而台語這種平時還是可以使用的語言不可能被消滅,國民黨甚至也沒有推行過「平時」就要說國語的事情。
大家都喜歡挖過去的東西,然後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裁剪成為捧人打人的的材料,實際上都是時代錯亂,對過去的先人完全不公平的作法。好比說,現在的人因為古人跪下來叩拜皇帝,所以我們就拿這件事痛罵古人,然後自我感覺良好說「你看,我連馬娘都敢到他面前嗆聲,所以我比那堆奴性的中國人有骨氣得多。」這不是無聊的比較嗎?
目前綠營去挖當年國民黨的黨國不分的各種措施,我個人是十分讚同的。但我讚同的原因不是要去恨現在的特定人士,而是讚同這種行為可以讓我們重新 Update 成新時代的思緒。講老實話,我今年四十多歲了,是所謂的台灣本省人,三代沒人做過官、當過公務員。從小,自己也沒感受過什麼外省人的侮辱。我阿公逃過二二八,但他是逃避當時的本省籍亂民,後來他一輩子都還把蔣光頭的小銅像放在自己房間的的桌上,因為他認為是老蔣讓他過了平靜的好日子。我一直都在懷疑,現代的年輕人真的想懂我們長輩那個年代的時代嗎?光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政治宣傳文,就幻想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含冤悲情的在過他們的日子嗎?總不能拿幾個悲情的所謂台藉菁英的失縱,就以為普通人都感覺到「暴政的壓迫」吧?而且在我爺爺那個從日治轉國民政府的年代氣氛,喜歡公開談與政府意向不同的政治話題,可是一種自由的「職業選擇」,所以當事人受有關當局的關切、甚至被抓被殺,都是他們的「職業風險」,「不公不義」是真的,但絕非毫無來由的「禍從天降」。怎麼今天的主流,從來不想從那個時代的平凡人的口中來探知這回事。從戰場取材,當然處處所見都是斷垣殘壁、屍骨遍佈,但非戰場地區是怎麼樣子的?
我們可不能以今日的環境,不公平的去罵當代的許多政策的不合理。萬年國代,從來就不是我父親那個年代的人所能認同的,但他們當時可是認為「增額國代」是政府對推廣民主的好制度,而且也是妥協「自由地區的中國政府」和「台灣地區現狀」最好的一項方案,興奮都來不及了,哪裡生出來一絲仇恨?直到朱高正跳上講台之後,時代就變了。後來我們父子兩代,也跟著時勢改變,過河拆橋改變立場,再也不對老國代投以一絲同情。但公平些,在此之前,我們可從沒有什麼仇恨,只有感到政府的「德政」。
藉版主的地盤抒發一下個人體驗,無非是看膩了現代人所幻想的過去悲情史,如果版主覺得不妥請直接刪掉。歷史學家、政治人物要怎麼去定義過去的法律制度,我沒有意見,但說過去台灣人受到什麼外來群族的壓迫、欺負,或許我們家族太遲鈍了,好像感覺不出這些「回憶過去悲情」的政論文章和我們有關…
版主回覆:(07/04/2009 11:56:14 AM)
朱高正當年是相當有人氣的政治人物哩,不過這個民進黨元老在退出民進黨之後也變成民進黨認定的阿共同路人了…- –
看到樓上老兄的發言,我可真是心有戚戚焉,雖然我個人生活背景跟他完全相反。
我家庭背景就是大家所謂的外省人,老爸是老兵但後來因為白色恐怖坐牢,沒死真是謝天謝地的萬幸,所以他一輩子到現在都討厭國民黨,也沒投過國民黨的票,老爸一堆老兵朋友晚年也是很悽涼,都是靠朋友接濟或自己做小生意過生活,大家以前都有遇過街上賣包子饅頭的外省老伯吧。
現今最無法接受的就是許多政治人物把外省跟權貴畫上等號,國民黨時代是有權貴,打權貴無可厚非,但權貴外省人畢竟也是外省人裡的少數,不然我爸幹麻也被白色恐怖,我從小可根本沒有任何我是外省人所以比較權貴或是有特殊待遇或是機會多一點的感覺,猶記得小時候唸書常要填基本資料,我籍貫都跟別人不一樣心裡還覺得挺彆扭的,生活周遭所有外省家庭過的生活也從來不讓人感覺何來權貴之有。
說實在的,台灣這樣的分為止讓我們這群人對這塊地方失去向心力,其實大家都愛台灣,但是很多人似乎認為我們根本沒有愛台灣的權力,只能說心寒吧!
版主回覆:(07/05/2009 12:07:35 PM)
我也是親戚沒做官的正港台灣人~XD
認識一個山東老鄉,聽說他當年是要去看電影半路被國民黨軍隊帶走,
結果就這樣莫名其妙到台灣來賣蛋餅饅頭過日子。
(山東老鄉的蛋餅好好吃…)
現在去台中兒子家享福了…
雖然路人甲應該不會混淆,不過我還是特地提一下:使用外省權貴這個詞不代表把外省和權貴劃上等號。
就像白馬這個詞不是把白和馬劃上等號一樣。
當任何人說到外省權貴時,除非他特別對這個詞重新定義,否則我們應該將他指的視為既是「外省」又是「權貴」的那一小群人
補充一下,據我所知蔣友柏在泛綠支持者中的評價多為正面,鄭南榕就更不用說了。大多數的人比起省籍,更在意的是作為與立場。
至於氛圍那種完全看個人感覺的事很難說的準,我只能說被害妄想症就是感覺別人想對其不利,即使周遭的人完全沒有這種意圖。
考選部長王作榮認為:
甲等考試徹底破壞了國家文官制度的精神,
其執行結果偏離常軌太遠,成為特權階級、黑官漂白之捷徑,
打擊廣大中層與基層公務人員的士氣,廣泛引起不平及憤慨,
於是甲等特考被廢除,
黨國子弟又少了一項搞特權的工具,
導致王作榮被保守派視為眼中釘,
新黨就曾對王作榮進行情緒化的攻擊。
版主回覆:(07/07/2009 12:29:09 PM)
不過這傢伙其實也是吱吱群眼中的外省X….
"大多數的人比起省籍,更在意的是作為與立場。"<<H所言甚是,但我想請問的是為何需要被在意的卻大多是外省人。
"當任何人說到外省權貴時,除非他特別對這個詞重新定義,否則我們應該將他指的視為既是「外省」又是「權貴」的那一小群人"<<我也同意H這段話,但是我也想請問,為何這社會這麼少人討論本省權貴呢,甚至連本省權貴這專有名詞也不曾見過。
希望我上面兩個疑問可以讓H了解"普通"外省人的感受,而並非什麼被害妄想症。
外省權貴總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外省籍朋友在台灣只佔人口比例15%,如果中國人在台灣的公務人員、甲考也是佔這比例(略高略低都還算),那麼這種制度尚稱公平而不分族群。但您僅以「甲考及格者裡面還有20-30%是台灣人」來否定甲考是為國民黨權貴量身訂做(甲考裡外省人還是有六、七成啊),只是狡辯罷了。
版主回覆:(07/11/2009 12:13:55 AM)
你也要看看會有多少「本省人」去考。
甲特的學歷限制是博士,當時讀到博士還去考公務員只會被說腦袋壞了。
如果甲特是「為國民黨權貴量身訂做」,那裡面就不會有那兩三成以上「不是國民黨權貴」的台灣人。
如果要照人口%數,現在的高普考搞不好還得讓幾個位置給外省人,這樣說來現在的高普考是為哪群貨色量身訂做來著?
我不是已經說過了嗎,您僅以「甲考及格者裡面還有20-30%是台灣人」來否定甲考是為國民黨權貴量身訂做(甲考裡外省人還是有六、七成啊),只是狡辯罷了,15%的外省人(過去比例更小)甲考佔六七成,你根本沒有反頗這個事實嘛。
另外你提到現在高普考的例子更是好笑,我們是在談已經廢止的甲特耶,你拿來跟甲特扯在一起表示你邏輯不通,要談高普考?很好,那你一定知道以前高普考是分省區定額錄取的吧,是為哪群貨色量身訂做來著?
版主回覆:(02/02/2011 12:39:38 PM)
分省定額制的基本法源是民國36年還在「中國大陸+台灣」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訂出來的憲法,那時候的國大代表會知道兩年之後ROC會只剩下台灣和幾個小島?會知道往後至少六十幾年ROC都只有台灣和幾個小島?
國大代表是有常備水晶球嗎?
或者你是想說這種用地區定額來平衡地方差異的作法有問題?但很可惜的是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都有相類似的規定,例如「參議院」的名額就是以地區為單位而不是以人口為單位。
你可以去叫說老美和日本參議院都是為某群貨色量身訂做沒關係。
分省定額制的基本法源是民國36年還在「中國大陸+台灣」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訂出來的憲法,那時候的國大代表會知道兩年之後ROC會只剩下台灣和幾個小島?會知道往後至少六十幾年ROC都只有台灣和幾個小島?
國大代表是有常備水晶球嗎?
或者你是想說這種用地區定額來平衡地方差異的作法有問題?但很可惜的是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都有相類似的規定,例如「參議院」的名額就是以地區為單位而不是以人口為單位。
你可以去叫說老美和日本參議院都是為某群貨色量身訂做沒關係。
==========================
真是狡辯喔,沒有預料到,那就要修改阿,變的與現實情況相符才對阿,結果呢?
各省區定額數,是依據1948年的各省人口,結果這數字竟用到92年,看有多荒謬吧國大代表是當然沒有常備水晶球嗎?他們就一群蔣家的橡皮圖章而已.這群萬年國代到90年代才被趕下台.
用過時的各省區人口來計算就已經夠好笑了,用屁股想更會知道,這一定也和各省來台的人數不一致,這當然會造成與台灣與外省族群錄取機會的極大差異與不公平.平衡個頭.
這還沒有包括"退休軍人轉公務員特考"勒.人數之多~錄取率之高,透過這管道當成公務員的外省人,更享有省籍優待.
把美日拖下水最好,一對比,更可以印證國民黨對於"某群貨色"有多公平.
版主回覆:(02/27/2011 01:45:49 AM)
後來早就修改了,修改的方法一開始是降低缺額省份錄取分數(最多十分),接下來因為還是不夠,所以在追加採取加倍錄取,
也就是說原本達到標準的台籍考生有多少人,比較台灣省定額數量加倍至(達到標準的台籍考生)全體錄取後,
外省籍錄取人數加同等倍數,但因為有十分下限,故外省籍考生唯一的優勢只有「錄取分數低十分」。
結果就是到了民國五十年左右,台籍外省人口比例與高普考錄取人數就已經沒有什麼差別了。
還有,根據研究,公務員中的本省籍收入,高於外省籍。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selection.pdf
還有,把美日拖下水當然更好,反正某些人也不會看。
上面那個說你沒碰到外省人的壓迫,我大概跟你同年,與其說你沒感覺,倒不如說你當時根本是年幼無知,說一句台語罰五元,說台語的人就是低俗,當時校長還給小學生洗腦,叫他們勸家人把票投給國民黨的,不要投給無黨籍,我相信只要你真的是在台灣長大的本省人,你就能肯定我說的是事實,其實你沒感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那幼稚的腦袋還以為自己是外省人,所以自然不會對壓迫本土意識的政策有感覺。
蔣友柏的思想觀念偏向反國民黨,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家就是受國民黨新權貴迫害的受害者,所以連一個外面私生的狗雜種都敢跑來欺負他家孤兒寡母,以他家的長輩自居,一個人只有自己變成受害者之後,才能做出真正的公正評論,所以蔣友柏的公正言論才會受到高評價。
版主回覆:(03/07/2011 02:31:57 AM)
我少你十歲左右,祖宗十代台灣人,對外省壓迫之類的一點感覺也沒有。
還有,校長對小學生、或對教師、或對家長鼓吹投國民黨,那叫做『校長的政治傾向』,現在一樣有校長或老師或家長對小孩子灌輸投給國民黨或民進黨,如果前者叫做外省人的壓迫,那後者要叫做什麼的壓迫?
柴山國的壓迫嗎?
不會大搞省藉……哈哈哈
版主回覆:(10/28/2012 10:48:29 AM)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selection.pdf
編號93頁的圖拿去聞香
柴山國鐵律:你不愚忠民進黨,你就不是台灣人!
蔣友柏的思想觀念偏向反國民黨,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家就是受國民黨新權貴迫害的受害者,所以連一個外面私生的狗雜種都敢跑來欺負他家孤兒寡母,以他家的長輩自居,一個人只有自己變成受害者之後,才能做出真正的公正評論,所以蔣友柏的公正言論才會受到高評價。
同理可證:楊碧川的思想觀念唾棄民進黨,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就是受民進黨耍弄的受害者,所以連一個從國民黨跳槽來的"台獨新貴"都敢跑來欺負他這個正宗台獨、以台獨急先鋒自居。2005年的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民進黨慘敗,楊碧川抨擊民進黨:「這二十年來,我看透了人間的世態炎涼。以往尊敬的朋友們,幾乎一個個成了半吊子的史大林:革命尚未成功,他們就迫不及待地篡奪台灣人民幾十年來爭取民主、獨立的那一點點的成果。我也看到年輕的一代,享受台灣人民的血汗代價,個個成為小官僚、小政客的醜陋一面。」一個人只有自己變成受害者之後,才能做出真正的公正評論,所以楊碧川的公正言論才會受到高評價。
蔣友柏抄襲被抓包 網友酸:「靠爺族」才是文化流氓
2011-11-13 ETtoday新聞雲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以一句「30歲以下我不用」的言論而與網友槓上的蔣友柏,這回可能笑不出來了。因為先前蔣友柏經營的橙果設計公司傳出金魚圖案抄襲事件,原創者告上法院後,法官認定蔣友柏確有抄襲,判其敗訴並須賠償65萬元,讓大批網友直呼「爽!」甚至還有人嘲諷說,他不過是個「靠爺族」,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2010年5月份,因為一個放在喜餅外盒的金魚圖案,使得橙果設計公司陷入抄襲風暴之中。聲稱是原創者的陳玥呈一狀告上法院,當初蔣友柏還大罵檢察官是文化流氓。想不到最後判決結果卻完全推翻一審的無罪判決,讓網友們紛紛拍手叫好,恭喜他獲得「法院認證」,成為自己口中的「抄襲創意文化流氓」。
對於判決結果,有人開心地說,感到「很溫馨,又很得體」,大讚法官判得好,甚至開玩笑支持法官出來選總統。還有人說,「司法正義終於復活了!」有人則酸溜溜地說,「(蔣友柏)頭髮都理好了,為什麼不讓他進去關!」也有人不客氣地直批,「一副刁民樣,看你爽多久!」
不過也有人認為法官只罰65萬元實在太少了,簡直就與鮮奶聯合漲價時「重罰超商2千萬」有異曲同工之妙,呼籲法官應該提高罰款,才能嚇阻抄襲事件再次發生。另外也有部分網友指出,蔣友柏其實是個「靠爺族」,「要不是他姓蔣,他那種創作,沒人鳥他」,藉此砲轟蔣友柏高傲的態度。
而網友們之所以會對蔣友柏這麼反感,主要都是因為蔣友柏在2010年7月接受雜誌專訪時曾經提到,「30以下(應徵者)我不談,爛啊!沒有責任感!什麼東西都想要,眼睛長在頭頂上,也不務實,也不喜歡苦幹,也不喜歡實幹……」等言論,而惹火大批網友。自此之後,網友們就不曾再給蔣友柏好臉色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