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品德教育電玩會不會成功,關鍵不在於什麼叫做有品,而在於遊戲好不好玩。
之前教育部提出一個點子,要各大學研究一下「有品電玩」的可行性,點子一出四面罵聲如潮水般湧來…
不過…這也再次見證了「鄉民反對的,就是正確的」,這句話未來搞不好會變成諺語,畢竟預測效果相當的準確~~
其實品德教育並不是馬政府突然之間冒出來的梗,一直以來的教育政策都有在搞品德教育,例如這個文件就提到:
貳、實施目標
一.營造有利學生品德發展與溫暖關懷的學習環境。
二.增進教師落實品德教育的能力。
三.提昇學生良善品德的實踐力。
參、實施時程:自九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至九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止
因此有不少吱吱鬼叫老馬推「有品」怎樣怎樣,根本就是覺知能力有問題,就算這些人的神經系統屬於恐龍綱,那也未免太遲緩了點。
而電玩呢…
像李家同那種老人家反對,其實可以理解,電玩對於這些和年輕人相當有代溝的「長輩」來說,不管內容是什麼都是讓人不務正業、妨礙讀書的東西,因此長輩和家長會群起反對,是正常的反應。
不過某些年輕人反對,就很難讓人想像他們是在現代成長的人類。
過去的教育中,大部分教科書(國立編譯館版本)著重的載體是文字,圖像多數時候只是襯托文字的配角,但教育學者們後來發現人類對圖像的記憶能力高於文字,因此在現代的教育當中,圖像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載體。
因為這個轉變,漫畫式的教科書也越來越多,以前的課本總是字比圖多,現在的課本要找字比圖多的還頗不容易哩。
漫畫是結合圖像與文字的載體,不少商業漫畫其實早已跨越了「尪仔書」的範疇,成為諸多知識的載體,例如以前某新聞就提到某些人從名偵探柯南裡面知道保持現場的重要性(警察反而破壞現場),神之雫(水滴的意思)、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所記載的酒類、水產資料也不會比較少,這類載體能以令人感興趣的模式將專業的知識傳遞給人,比起看了就想睡的專業書籍,在教育方面可是有效多了。
遊戲也是一樣,在我們這代歷經《天堂》洗禮的人來說,可能不知道山銅(Orichalcum)是什麼東西,但如果說是「奧里哈爾根」(オリハルコン)大概很多人會馬上說出「你說奧根啊!」,遊戲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
不過遊戲這種載體和其他載體一樣,比較容易承載「知識」,而不是「品德」。
雖然遊戲因其連續性,可以對某些行為做即時性的回饋,但就像電腦輔助教學一樣,多數這類遊戲偏重的都是知識的傳播,而不是品格的養成,從過去單機遊戲時代的問答益智遊戲、現在的網路遊戲(例如《三國演義ONLINE》登用武將必須通過三國問題的測驗)都是如此。
品德教育並不只是知識教育,它是必須落實在生活中的東西,線上遊戲確實可以虛擬出一個生活圈,在其中產生某種不成文的社會規範(例如合作打怪之後寶物的分法)。
因此以線上遊戲進行品德教育並不是天馬行空的虎爛,提議者應該是個清楚知道什麼叫做寓教於樂、以及了解遊戲對學生影響力有多巨大的人,但不管他有沒有想到,品德教育遊戲還是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終究是個遊戲。
品德教育遊戲如果做成像益智問答遊戲的話,那也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傳播而已,一般官僚原則上都只想得出這種東西,別說小孩子不想玩,連大人都覺得無聊。
真正的品德教育遊戲,仍是個遊戲,它必須有遊戲最重要的特質--好玩。而品德教育則要放在遊戲進行的過程當中,隱藏在諸多遊戲元素之下,例如進屋偷竊會被警衛抓去關(這點《線上創世紀》用過)、做奸商會信用破產等。
雖然很像在搞禪宗公案,但品德教育電玩想成功,就不能做成「品德教育的電玩」,而是要做成「當中教育品德的電玩」。
製作者必須理解,不好玩的遊戲是沒人想玩的,不管遊戲中蘊藏多少品德教育都一樣,唯有做出對預定接受者夠吸引力的遊戲,才有可能進一步在遊戲當中安插自己希望接受者接收的訊息。
關於是否什麼都要牽扯到德 也許還要爭論
傳播學上有個很有名的洋娃娃實驗 收看暴力節目的小孩會以暴力施加在洋娃娃身上 一些衛道方是有所本的
而遊戲也有實驗反應 會造成一些注意力上的問題以及精神過於亢奮等等
教科書還是不可能全然以漫畫形式輸出 漫畫載體有限
看橫山光輝50本漫畫不見得輕鬆
我寧可看一本易中天品三國 何況許多專業原文書
搞成漫畫一本專投書變數十本百科全書 想到就累
總結 凡事皆有正反兩面
版主回覆:(04/22/2012 11:19:45 PM)
你說的是社會學習論吧
不過現實社會可以學習的角色很多,要說遊戲和父母親人相比,後者顯然比較容易被學習,
但現在越來越少人說「父母沒教養」了…- –
現在比較多人說朋友沒教養
"我家小孩很乖的,一定都是朋友帶壞":D
遊戲太爛的話不會有人玩
活動目標自然沒辦法達成
》看橫山光輝50本漫畫不見得輕鬆
問題是,對大多數小孩來說,看50本漫畫絕對
比看枯燥的史書來的有趣
》傳播學上有個很有名的洋娃娃實驗 收看暴力
》節目的小孩會以暴力施加在洋娃娃身上 一些
》衛道方是有所本的
這個實驗本身就是個搞笑
小孩子什麼都不懂,當然是看到啥就學啥;重點
應該是要放在大人如何去教育小孩才對
偽道人士從來不會說品德教育失敗是大人們要負
的責任,只會怪罪給電玩、漫畫
》傳播學上有個很有名的洋娃娃實驗 收看暴力
》節目的小孩會以暴力施加在洋娃娃身上 一些
》衛道方是有所本的
其實只要在技術上做適當的誘導,研究結果是可以被操弄的,像柯林頓總統執政時,當時加州的某位檢察官就把小孩子供詞中提到的[小紅帽和大野狼]故事,曲解成當時托兒所的義工猥褻院童的事件。
我們從小看狄斯奈的卡通長大,裡頭的唐老鴨一天到晚被打得鼻青臉腫,甚至是被巨大壓路機給碾成像紙一樣薄,不過唐老鴨會迅速恢復原狀,然後再繼續被惡整。所以純潔如白的我,所得到的概念是,把人從三樓丟下去,他雖然會痛,不過在他變成紙片而且哇哇叫個兩聲之後,沒關係,他會再恢復原狀的,然後我們再繼續欺負他。除了狄斯奈,頑皮豹的內容也差不多如此,這些都是伴隨我們長成的「歡樂暴力卡通」。
如果對照一樓網友那個「有名的洋娃娃實驗」,我們的電視卡通真是白看了,小學六年當中居然沒任何一個同學從樓上被丟下來,這就叫作……「教育失敗」嗎(摩亞語)?
啥?奧里哈爾根?
那不是濕吹大師上一部作品:黑貓里的東西嗎?
看到幾位完全不了解傳播學的網友 隨意的批評 我想不需要多說 實驗本身還有後續的研究
我不是科班出身不能說的很清楚
也沒有去記實驗名稱
但我很簡單回覆幾位態度輕蔑的網友
美國的電視相關規範就是從這些實驗上架構出來的
剩下的你們自己問版主 版主有水準多了
而我從頭到尾沒有把話說的很絕對 只是點醒你們而已
不要不了解內涵就隨意說實驗搞不搞笑
橫山光輝漫畫我有拿給小朋友看 結論是"人好醜很難看"
大家都忽視小朋友旺盛的學習力 以為圖多小朋友就開心
大錯特錯 正確的引導 小朋友並不排斥文字
想想哈利波特吧 他是童書
當初沒有出版商敢出 理由字太多
漫畫本身載體能力有限 最後還是要靠文字輔以圖解
版主回覆:(07/30/2009 12:22:45 PM)
漫畫是同時具有文和圖的載體。
社會學習雖然是存在的,但遊戲訊息終究只是「可學習」的一部分罷了。
或許真正該先有品的,是大人……- -6
》橫山光輝漫畫我有拿給小朋友看 結論是"人好醜很難看"
那閣下有把陳壽的〝三國志〞跟橫山光輝的漫畫擺在一起
讓小朋友去選嗎?
》大家都忽視小朋友旺盛的學習力 以為圖多小朋友就開心
》大錯特錯 正確的引導 小朋友並不排斥文字
沒人說圖多小朋友就開心,但純粹的一堆文字書籍跟添加
了許多圖畫的書籍相比,閣下覺得那種比較容易引起小朋
友的興趣?
》想想哈利波特吧 他是童書 當初沒有出版商敢出 理由字太多
請問,看原作小說的是兒童多還是青少年多還是成年人多
呢?閣下有去做相關的統計嗎?
》漫畫本身載體能力有限 最後還是要靠文字輔以圖解
漫畫不是插畫,先弄清楚兩者的不同再來討論吧
有品電玩的推出,
是奠基於玩什麼電玩就會作出什麼行為的想法,
如果真的會成功的話,
就表示我這種常玩古墓奇兵或惡靈古堡的人,
也會到處去偷急救包、採草藥跟拿槍到處射囉?
版主回覆:(08/03/2009 08:55:48 AM)
人類本來就會從環境中學習東西
不過正常的人類會認知什麼是虛擬的。
用電玩傳遞某些特定訊息,或許也可以算是一種「置入性行銷」吧。
中古潛水艇:
我特地也是最後一次回應你 如果你要用二分法邏輯來看事情那沒什麼好討論的
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搞網路筆戰 網路上的人很愛爭勝負 那跟所有人說你們都贏
我是要做實際有用的事的
三國志原文如果不是中文系科班 大學生來看都有困難
很多理解跟翻譯都會有問題 這也是易中天紅的原因
省去了這層
你要辯論要贏 我宣佈你贏 我不做無謂的網路爭論
三國部份 小朋友比較喜歡看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尤其知道正史跟野史的差別後
更喜歡看全是文字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而這套書完全不提演義中大人認為很精彩的草船射箭 打黃蓋那些
只要引發小朋友興趣 他們會主動要的更多 那套書三國故事不多
我還要另外提供補充因應小朋友的需求
小朋友愛看漫畫不是漫畫的教育力強 是本身看漫畫就是娛樂 通常是在讓自己輕鬆的情境下進行
教科書被定義為嚴肅且在正式教學情境下進行 還有負擔考試的壓力
今天把漫畫也拿來考試 小朋友對漫畫的態度跟教科書也是一樣的
(這我有實驗 當然你大概會說樣本數不夠 只怪我不是校長了 也許全校樣本數還是太小)
我沒有反對漫畫 請釐清
小朋友看漫畫(大人也是)五分鐘 十分鐘就有人看過ㄧ本
拿漫畫細節去問 他也不清楚 他看漫畫是要娛樂 跟放鬆 不是等等還有人來考他
那樣做他也不會太喜歡看
引發學習興趣跟動機是教育過程跟教育技術的問題
不是靠漫畫就能解決一切
適度使用我沒有反對
哈利波特最早的定位就是童書 你說的統計數字有很多因素影響 用成人版銷售數量就高來看
還有成人購買力的問題 一本哈利波特可以給十幾個小朋友看 成人會自己買一本
這統計數字我不需要知道 我只要告訴你引發興趣
小朋友很能接受文字書籍(就像小朋友沒有真的很愛放假 因為在家裡除了看電視打電動 不知道能做什麼很無聊)
版主說 要先學會有品的是大人 說的很好 很多老師把上學搞的充滿壓力 這跟教科書是漫畫還是文字無關
教育部常搞這些枝節 要提升教學品質 應該要先從教室上課的過程跟老師教學技巧與心態上下手
不過也得提一下 現在老師教學壓力很大 很多問題就出在家長的"品" 嘆為觀止 學校行政系統則是很官僚的
中古潛水艇 建議你可以去看小導演大夢想 思考一下你印象的小朋友跟真實的小朋友差別
版主回覆:(08/03/2009 08:54:01 AM)
你該比較的是在要考的前提下
學生比較希望考文字還是考漫畫。
正文中所寫:「點子一出四面罵聲如潮水般湧來…不過…這也再次見證了「鄉民反對的,就是正確的」。版主不覺得這句話邏輯有問題?從何處見證?「證」在哪裡?是否版主以自己的觀念絕對正確的前提來「確認」一件事?果真如此,未免太幼稚可笑了。
版主回覆:(08/04/2009 01:01:49 PM)
本BLOG有好幾個以前遇到過的證據。
比較近的大事件~例如「三聚氰胺」就是。
>有品無品
我建議你去選修兒童心理學,小孩不會因為接觸暴力資訊就變得有暴力傾向,重點是要是他們發覺暴力行為有助於滿足期待,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
那他們就會習慣以暴力來達成期望
你有沒有待過托兒所或幼稚園?
在那邊,小孩子會以各種手段來探索世界並試探人們的反應,暴力也是"其中"一個方法,比如搶玩具
當這種行為沒有適時被矯正(打罵是很沒效率的方法,他們只會學著下次搶玩具時別被你發現)時他們就會知道用搶的可以達到目的而且對方也不會反抗
但是只要經過勸導他們卻會知道搶是不對的而且對方會傷心
一樣是搶人玩具還把人弄哭,可是學到的經驗卻會完全不一樣
與其怪罪暴力資訊還不如想想在孩子需要大人時他們在幹什麼
沒錯,養孩子很累,會累到讓人忍不住想哭,會犧牲幾乎全部的個人時光及兩人世界,也不能保證付出和結果會成正比,但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要生孩子請做好覺悟,這不是在玩電子雞
說著說著我也離題了,來做總結吧
1.品德是靠與人的來往中磨合出來的,光靠聲光資訊不會讓人變好或變壞,所以我並不認為有品電玩能端正品德
2.教科書就算變成漫畫還是教科書,不過文字配合圖片在學習上比較有效率是被肯定的,所以我認為讓教科書能激起學習動力是很重要的(不過教科書漫畫化是沒有用的,因為"上面的人"認為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的點子根本沒人有興趣)
3.遊戲造成的學習問題是因為該實驗的被實驗人玩的都是反射性高於邏輯性的遊戲,比如說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