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捷運…其實這名稱也不太正確,台北捷運內湖線其實是木柵線的分支(地圖上看也可以算是延伸),因此叫做柵湖線反而比較準確。
而就和「柵湖」的諧音一樣,這段捷運之所以問題一大堆,除了媒體照三餐等著報(待遇和陳幸妤一樣)之外,最大的問題所在,也是「詐胡」。
沒有胡牌卻假裝胡了,是為詐胡,內湖線的試運轉並不夠多次就卯上去收錢試營運,就是內湖線為什麼會常常出問題的問題所在。
不管是什麼樣的機械系統,在正式運轉之前必定有個測試期間,這時候的測試是為了讓問題浮出檯面。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時候人們是在期待「它出問題」,而不是「它不出問題」--當然,真的沒問題的話是最好。
一般工程的流程應該是蓋好-試運轉-出錯-維修-試運轉…直到沒有問題之後才正式啟用,不過台灣近來的幾個大眾運輸工程(高鐵、高捷、內捷,貓纜大概也…)其實都沒做到。
高鐵在2006年試運轉期間就出了不少問題,包括電腦當機、地基沉陷、偷工減料、轉轍器損壞,之後也不知道有沒有搞定就開始運行,直到兩年後的現在,高鐵還是偶爾會出狀況。高捷也是如此,在蓋好之前就開始免費載客「體驗」,把乘客當白老鼠用。
但除了媒體的關注有時間差(高鐵、高捷開始的時候也被媒體「重視」過)以外,內捷之所以被如此的幹意滔天,原因有幾個。
1.老馬蓋的
台
北市整個捷運網雖然是李登輝時代的規劃,但一直到老馬當市長的時候才真正動工,按照「天下萬物都是泡菜源起,地上萬事皆要馬囧負責」的規矩,能要馬囧負責
的內捷自然會成為眾家吱吱海扁的對象。當找不到什麼花樣可以譙老馬的時候,曾被老馬當成政績、但工程結構都疑似有問題的貓纜和內捷自然就變成打馬用的砲
灰。
2.有人坐
和高捷、高鐵不同,內捷是從舊有的台北捷運系統中延伸出去的路線,加上內湖線是木柵線的延伸,內湖線的試車代表木柵線也要跟著停擺,而台北人已經習慣了有捷運的日子,沒木柵線可是會被幹譙到翻過去的。
而高鐵和高捷(貓纜也是),因為人民沒有乘坐的習慣,因此要試運轉多久都可以(只要願意燒錢)。
也因為無法常常試運轉(頂多是週末),郝龍斌決定在試運轉沒幾次就開始營運,而他老兄另一個決策錯誤在於他「收錢」。
像高捷那樣,雖然一樣把乘客當白老鼠,但不收錢的話,乘客會認為自己「不是顧客」而比較不會有怨言,就如同人們對於贈品的瑕疵不會像商品那樣挑三揀四一樣。
但像北捷這樣對乘客收費(即使只有65折),乘客就會認為自己是顧客,一旦「服務」有問題,罵聲自然來。
雖然說免費試乘最終花的還是納稅人的稅金,但乘客的感覺上還是會有不同,這也是郝龍斌最失策的一點。
當然,和其他大眾運輸系統一樣,等到沒什麼問題之後,罵聲就會自動消失,不過這種為了政治目的而壓縮試運轉時間的戲碼,可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消失了…
中間真的有檯面下的問題
以我老爸從事交通建設規劃一輩子的經驗發誓
猴子:木柵線應該找西門子!(西門子沒投標。)
猴子:為何不找馬特啦?(馬特啦被亞斯通併購了,找不到馬特拉這家公司啦。)
可見得猴子都是我感覺…
回想2007年1月5日上午
消基會「拒搭高鐵」事件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6/today-life5.htm )
(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61371/IssueID/20070106 )
《自由時報》2007年1月6日社論極力為台灣高鐵塗脂抹粉的語氣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6/today-s1.htm )
與《蘋果日報》2007年1月6日社論的語氣相比
(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IssueID/20070106/art_id/3160284 )
各位看倌看出端倪了嗎?
***
「天下萬物都是泡菜源起,地上萬事皆要馬囧負責」 這句話我轉載走囉~~
====
http://www.plurk.com/p/1jel2x
版主回覆:(12/29/2009 11:14:32 PM)
查了一下發現我以前寫的是
天下眾生都是泡菜源起
地上萬事皆為馬囧負責
橫批:世間道理
出處:
http://tw.myblog.yahoo.com/mocear/article?mid=84&prev=86&next=82
那就做個轉運站就好~為啥要這樣合併兩套不一樣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