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某些人的中文能力真是險象環生啊~~
我前一篇『消費券這種東西,無法確定成效這才是「正常」的』寫出來的目的是要幹什麼咧,主要是在解釋類似消費券這種止血政策,效果往往是不容易看出來的。
在一個穩定上升、下降或者不動的情況下,一個變動是可以被觀察到的,但經濟不會有什麼穩定可言--尤其是在飆升與狂降的時候。
這和字面上「止血」的意思一樣,某人正在大出血的時候,你試圖幫他止血,正常情況下你所使用的方法應是你「知道有效的」,至於到底能止多少血--也就是「成效有多大」,則不是我們可以輕易估量出來的東西
經濟策略,例如消費券在發放之前所預估的成效0.6%,其推估方法可以用PTT網友ChaosCreator的一段話來解釋:
這沒什麼好講的,經濟政策你只能用假設模型來推論如果沒作會怎樣。沒有這個當基準,就無法評估政策效果,現實是,有心人想搞一套模型來讓政策效果好看或難看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也就是說蓋一個「如果沒有做會怎樣」的模型,然後拿最後真正的情況來對比,當「有做」的效果有比較好的時候,那「做」就是正確的選擇,反之亦然。
在去年還沒做的時候,經建會的預估是0.6%,到了今年年初的時候某些學者樂觀的表示可能會到1%,而到上個月的最終報告,則是0.28%~0.43%。
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數字算是「差不多」,在我另一篇「消費券--我想是沒用的」裡面就有提到,當消費券沒有限制生活必需品的時候,就註定這個政策一定會有極大的所得替代,這部分肉包子打狗,還剩下多少可以擴張消費就很難說了。
不過,總是有人秉持著爛還要更爛、囧政府不可信的認知,在(應該是給民眾看的)報告公佈之後,馬上有一堆人卯起來宣稱那是遮羞布,但0.28~0.43這個數字真的遮得了什麼羞?連自己預估的數值(還不是樂觀值)都無法達到,頂多只能撐到六七成的預期效果,這能遮羞?
如果數字真的是掰的,那為什麼不掰得好看一點?
如果有個人考前宣稱自己能考八十分,被樂觀估計能考九十八,結果考卷出來被他本人看到分數之後就突然不明原因化為灰燼,結果他老兄對別人說自己考五十五,這叫做遮羞布?
真要剪遮羞布,就不會剪一個會把「本錢」縮水露給全世界看的東西。
又提到李嘉圖等值(Ricardian Equivalence),這個經濟學界戰了三十幾年還沒結論到底有沒有用的東西,如果用科學的命名方法,應該叫做李嘉圖等值「假說」,不過經濟學終究不像自然科學,愛用定理就給它定理好了。
它的內容是人們會認為今日的給付行政(包括福利、公共建設、退稅、消費券等)未來終究要從自己身上增稅,因此會把今日拿到的錢摳下來等著付未來的稅金,於是給付行政想要的效果就會和增稅沒什麼差異。
像這種人民心向的問題,一堆人卯起來說用問卷法是錯誤的,可是卯了半天也沒看見他們有說什麼方法才是正確的,倒是該報告有寫「李嘉圖恆等效應的大小,須以實證方法驗證或以問卷方式加以佐證」。
至於該報告的做法是以電話問卷的方式,在調查人口當中有61.15%的人認為消費券發放會造成未來的增稅,但在這61.15%當中只有43%的人會因此減少現在的支出,因此得到26%(61.15×043=26.2945)的民眾有李嘉圖效應的結論。
在該報告中也提到這個報告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委託中研院吳中書所做的電話問卷(民調),還有「其他機構」(例如研考會)做的民調,還有一個是「總體計量模型」,如此看來,民調所得到的應該是套用模型所需的變數,而不是找吳中書打電話直接從民眾嘴裡把消費券的成效「問出來」。
但就因為網路上只找得到吳中書那個「調查部分」,於是似乎就有人以為這報告是找民眾問出來的….
(怎麼就沒想到既然有「調查部分」,就應該還有「其他部分」?)
當所得替代是六~七成(出自研考會),有26%人口存在李嘉圖效應(出自中研院)的時候,套入總體計量模型之後的結果所得的結論是0.28%~0.43%,這是這個報告所使用的方法。
最後順便提到舉證責任。
有個老兄,給他個福利,讓他被檢察官起訴開車肇事撞死人還逃逸(刑事案件被告有無罪推定原則護身),檢察官拿出兩張照片,一張是模糊的轎車照片,一張是放大過的車牌照片,檢察官宣稱第二張是「以高科技向量影像還原技術得到的結果」,這時候被告如果這麼說:
「這照片和技術我認為是不可靠的,你的論證我認為是無效的。」
從頭到尾不管檢察官拿什麼證據出來被告就是這麼一句,請問誰會敗訴?
當對方拿出證據來的時候,你就負有踢爆該證據證據力的責任,在正常情況下的法庭不可能出現「被告同意檢察官舉證可靠有效」的事情,如果出現了,被告也敗訴了。
如果被告只要拿個錄音機出來重複跳針就會勝訴,那監獄裡面還會有人嗎?
在民事訴訟上就更是如此了,當對方拿出某張借據宣稱是你寫的,你老兄如果無法踢爆他的宣稱,就算死命跳針,你還是會敗訴。
在更現實的層面來說,這個BLOG裡面滿是一堆神創論、能量水、磁場、電磁波、金字塔、NIBURU、馬雅文明…BALABALA,有哪個是「原命題其前提(ex:數據)被認為是可靠的,論證是有效的」?
這麼說來我踢爆這些只要拿個錄音機放,或者寫個拉霸程式隨機跳針就可以了????
如果一句「我說你那些不成立」就能踢爆,那我寫那麼多是為了啥?
要說什麼東西不成立,還是要拿出證據來「證明其錯誤」,而不是靠一張嘴卯起來砲。
你舉的例子沒有敗訴問題
那叫有罪
版主回覆:(12/20/2009 04:25:27 AM)
有被告勝訴還有罪的嗎?
找到個很有趣的東西
同樣是吳中書搞出來的:
http://www.econ.sinica.edu.tw/upload/file/IEAS_Forecast-900713.pdf
======
政府支出在擴大內需政策之大力推動下,政府投資與公營事業投資之年成長率將分別向上調整為4.13% 與7.97%。
2001年網路泡沫化和核四停建時,這個擴大內需政策要怎麼評價?
1998年,1000億擴大建設方案
2001年,8100台灣起動
相當明顯的展現出什麼叫做凱因斯不死
以我數學系加經濟所的經驗,我覺得經濟學只是很想把自己偽裝成科學但事實上絕對不是,在一堆無法實現的假設之下推導出來的結果,何來實証研究可行性。
其實經濟學就是政治,就是信仰,有仔細認識各學派之間的鬥爭史就可以知道,絕對不是打打嘴砲這麼容易,而是拿大家當活體實驗。
http://blog.udn.com/Hinamizawa/3523769
http://blog.udn.com/Hinamizawa/3531665
http://chenjiayuh.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3.html
http://evilcapitalismheroes.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9.html
http://blog.udn.com/Hinamizawa/3415930
這有幾個經濟學者在談消卷~值得參考~
裡面有人講了一句話~我把它翻好聽點~
李佳圖替代效用
是經濟學解釋的現象
現象就是現象
變數也不會用問卷去取得
沒有一個學者會去問民眾有沒有感受到這個現象
就好比演化論不需要用問卷去證實一樣
裡面有人似乎認識吳中書老師~
不過也有人為吳老師平反~
因為這一次他很非常反常~
可能有預算壓力
版主回覆:(11/30/2009 10:41:40 AM)
你從哪看出他們是經濟學者來著?
一個社會科學上的「效用」吹了老半天結果只是一句「現象就是現象」。
那確實很能用3樓的說法來形容經濟學:
很想把自己偽裝成科學但事實上絕對不是
自然科學對於現象也會有大批描述告訴你地球怎麼轉,一個社會心向問題用統計民調居然會比「現象就是向現象」不可靠,真是驚人的學問。
可以說本篇從主文到回應
都看不懂嗎?
板主來個加強解說版???
to 0.0:
"李佳圖替代效用
是經濟學解釋的現象"
但是該理論在解釋現象的時候,是在許多前提假設之下,你要不要把該理論的假設列出來讓大家瞧瞧,看看用這個理論解釋目前你所謂的現象合不合理。
"現象就是現象
變數也不會用問卷去取得"
這裡就可以很明顯看出來經濟學是信仰,各學派的人對自己的假設深信不移,然後用數學式子導出來的結果更是得到邏輯的背書,但沒有學者會就原始的前提假設跟你說清楚,有唸過經濟的人都知道,一個問題問兩個經濟學家可能會得到三個答案。基本上經濟的問題只要你想砲,不論如何都可以引經據典來砲,所以認真就輸了,是這樣講嗎?哈
路人甲:
你經濟學沒學好建議重修 不是泡過研究所就可以自稱專家
經濟學是偽科學? 很多經濟學派大師幾乎可以說是數學家了
數學是什麼? 先不說是各科學基礎 其本身就是夢幻理想的科學
你要說經濟學是偽科學 乾脆說數學是偽科學好了
經濟學解釋上出的問題 是普遍社會科學存在的問題
在量度跟實驗上 社會科學不能像自然科學容易純化問題跟結果
所以要更加謹慎
不從經濟學考量歷史上已經有實驗過了
就是蘇聯與毛共(毛澤東時期的中共) 你要大家在去學習他們嗎?
附帶一提 你以為自然科學就沒有解釋上的問題嗎?
現在喊的震天價響的減炭 暖化 冰山崩裂
也是觀察現象建立模型推導結果 不能解釋 互相衝突的地方可沒比社會科學少
各位控制情緒~
數學不能算是科學
但他是一種擁有獨特邏輯且可以精確表示的語言~
他在描述一個現象時
就跟我們講話一樣
有時會講錯話
有時還會說謊
以氣候科學的模型來說
最近氣象局就出包了
但沒道理就因為這樣就排斥它
版主如果不相信他們是經濟學家
或是有沒有那個程度
可以自己直接寫信給他們討教
那位右元帥曾拿一位中國學子的來信提問當例子
http://evilcapitalismheroes.blogspot.com/search?q=%E5%95%8F%E5%95%8F%E9%A1%8C
版主回覆:(12/02/2009 02:48:55 PM)
如果「現象就是現象」一句話就可以打發掉「該現象發生的情況」,那科學云云,可不是只靠一張嘴說說的。
氣象學者可不會說一句「颱風就是颱風」來省略掉該丟進颱風裡去的偵測器。
如果要訴諸權威,我想真該去討教的,是他們這些「不知道是不是經濟學家」的人去找吳中書討教。
(吳中書至少2005年就已經是中研院研究員,什麼顏色之類的屁話,真的只是屁話)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1821868#trackback
http://b95310030.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20.html
好吧~
貼個跟經濟學有關的東西~輕鬆一下~
http://blog.udn.com/Hinamizawa/3539433
學生就該有學生的態度
能不說現象就是現象
所以該部落格的水準就是如此????
版主真的知道什麼是李佳圖恆等嗎?
版主回覆:(12/03/2009 10:58:35 PM)
那你知道你說吧。
真沒營養的對話啊~= =
經濟學不是精確的科學,雖然他在社會科學是最精確的,因為他還是能預測並重複,早有經濟學者說過蘇聯的經濟缺陷會讓它無法負荷支出,事實也是如此;至於國家為何如此依賴經濟學也有他的道理,像關乎稅收的財政學或是各類經濟指標像GDP或人均GDP到GDP成長率的指標.
僅管較不精確,經濟學是最好的評估工具,唯些許人有本事弄出更好的評估工具,氣象預測或地震預測也一直在尋求更精確的工具,氣象與地震因為範圍太大了,所以難以精確預測,經濟學的範圍更是龐大,其精確度可想而知,但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它,對國家來說則是相當依賴他.
經濟理論與政策,他對數據的質疑也是值得討論(問卷只是一部份),我想可以就該部落格的質疑點接下去討論,我本想進去複製引用…但該格主好像很小氣…
不懂早說~
你可以看看他人的疑點再下文章嘛~
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7481
報告裡8頁就有註解李佳圖恆等了~
你會看到後面接一句話~
『實證方法驗證』或『問卷方式佐證』~
他選擇了後者~畢竟台灣多少人而已~又才3600消費卷~這根本不可能明顯呈現在經濟數據~所以那個大哥才在批評裡面打破過去格式~月計變兩個月合併計算~
占營業額5.8%不到的點滴消費卷說成刺激消費~
還有一個關鍵點~農曆新年早就是消費旺季~他竟然把拼命往消費卷塞~
消費旺季隻字不提
今年農曆新年的旺季就這樣突然間消失了~
雖然之前就有人猜消費卷報告會拖那麼久~~應該是在等待旺季~
借力使力~四兩撥千金~
還有~中研院他們是有預算壓力的~
就跟立委會用預算要脅教育部放寬開設大學門檻,是圖利還是民意就不知道了~
版主回覆:(12/04/2009 09:26:00 AM)
同一個IP可以不需要用兩三個名字,尤其是連發的時候。
所謂的調查統計本來就是以少數代表母群體,我可不知道要調查海裡面鯨魚數量的時候要把七海的鯨魚通通撈上來才叫做調查。
而且消費券使用期限到九月三十日,經建會的這個報告是寫十月,實際上大約是十一月出來,所以大約是一個多月,有哪個研究兩三天就搞得出來的?
拿研究生當畜生操都沒那麼快吧。
還有,春節在報告裡面是有提到的:
=======
惟收受消費券占營業額比率大、與民間消費密切相關的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97 年12 月衰退9.8%,在98 年1~2 月跌幅已先行縮小為4.6%,此後持續縮減,並於7 月轉為正成長1.3%,9 月成長3.9%,顯示消費券確實激勵民間消費動能。
=======
「此後持續縮減」
還有,根據
http://w2kdmz1.moea.gov.tw/user/news/detail-1.asp?kind=&id=16858
的統計資料附件,-4.6這個數字是「1-2月零售業營業額相對去年同期」的,如果是相對上月,那一月的數字是+13.04,二月是-19.19。
如果是單月相對去年同期,一月是-0.36,二月是-9.55
至於為什麼會1-2月合算,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春節會在一二月之間飄移,2008的春節在二月,2009的春節在一月,因此2008的春節旺季在二月,2009的春節旺季在一月。
在批評之前,你看過真正的數據了沒?
還有,我都已經複製「李嘉圖恆等效應的大小,須以實證方法驗證或以問卷方式加以佐證」這行在本文裡面了,會沒看見報告裡面的李嘉圖註解?
如果有人真把9樓社會科學那張笑話地圖當真 那可真是
險象環生呀
經濟學能解答人類學範疇
this is a good joke
http://www.uiowa.edu/~anthro/chibnik.shtml
其他我不太清楚~
但是維基上真的有經濟人類學~
上面是愛荷華大學經濟人類學教授~
有點像Anthony Hopkins~
http://idv.sinica.edu.tw/pengshan/econanth.htm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也有辦過經濟人類學專題討論~
"重點將放在經濟人類學如何成為一個人類學重要的分枝"
樓上要魔法動力學我也可以生給你
to LEE,
不好意思我經濟學可能真的沒學好,但是也可能老師放水讓我畢業所以沒機會重修了,另外,我也沒有自稱專家,我想我應該沾不上邊
也許我跟你對科學的定義不一樣吧,不過我想說的重點是,經濟理論建築在無法確認的假設上,在這之後的推論就算用多精密的數學式推導,也無法掩蓋原始假設失真的事實
經濟學喜歡假設個人為理性,麻煩你簡單看一下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來說說看這假設可以解釋這世界上的現象嗎,經濟學喜歡說長期短期,但是長期是多久短期是多久也沒人說個準,至少相對於"在一大氣壓之下水的沸點是攝氏100度"這樣的描述而言
就我認知,經濟理論像空中樓閣的成分多一些,說他是科學恕我無法認同
至於你舉的蘇共毛共之類的,我想請問你真的確認他們垮台是因為經濟制度問題?還是政治制度問題?你真的認為他們有實行社會主義路線的經濟制度?
切到主題來了
經建會網站上個人之前也常去拿資料來玩, 找個過往KMT 時代的亞太空轉中心, 經建會要如何評估其執行成效?
DPP 時代連[大投資大溫暖]都有執行成效的摘要出來, 有什麼經濟數據是掰不出來的?
這個不經想起一兩年前玩billypan 的[台灣經濟有多爛? 都是在虎爛]
http://www.wretch.cc/blog/billypan101/11715277
一樣的經濟數據, 可以從正反兩面來解讀, 就看玩者如何來玩啦….
經建會真的什麼數據都可以統計的出來, 不過不知道質疑著要反對什麼? 同樣一批學者, 先幫KMT統計, 再來幫DPP統計, 接著在幫MR.MA 統計, 怎麼來都是同一批人在搞經建會的經濟分析啊!!
[
大大說 McKinsey 評估的亞太營運中心是個口號政策? 先不管後續時空環境變化大大是認為就一開始當時評估條件規畫出來的就是一個口號是嗎? 呵呵
2. 除了口號外,大大是否了解何謂六大中心實際政策及後來的發展成果?是就大大了解執行成效後後還認為是個口號是嗎?
3. 關於執行成效小弟幾年前在經建會網站上有看到,不知大大是否曾經看過否? 呵呵
4. 大大認為人才的缺乏是指企業不具被管理全球運籌的人才?
5. 大大是否不認為台灣製造電子產業已經具有全球運籌的能力?
6. 那請教目前執政黨DPP接續的”全球運籌中心”是否又是個口號呢? 呵呵
7. 那請教經濟部工業局好像有推一個”電子業全球運籌管理”是否也是個口號呢?
8. 看到此處小弟不經懷疑大大是否真的了解在台灣推行”亞太營運”及Mr.Chen接續的”全球運籌”執行內容? 是否真了解?
9. 大大是否知道目前經建會持續規畫延續上面兩個口號在未來數年有關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是否知道?
10. 大大是否認為經建會上所有跟上面兩個口號的相關政策都是不可能落實的?
]
若樓上有人說或認為經建會的消費卷報告是遮羞布的話, 那還沒真有什麼經建會曾經發表的研究報告不是遮羞布了.. 基本上, 是不是遮羞布, 還是取決於觀者對於 "羞或不羞" 認定…..
同Mr.Ma 上陣時的愛台十二大建設被批判, 但時間往前推, DPP 執政時期一樣是用相同內容只是不同名稱的擴大內需方案, 若說前後幾年台灣及全球經濟結構遽變到不再適合政府支出那也著實可笑…
[
1.小弟怎麼會宣布勝利? 前面就說了是請教各位大大的標準為何,經建會網站都有列出過去DPP採用擴大內需政策的執行績效啊,馬筒的詳細政策就是還沒列入經建會網站,所以才說
[所以我們就先看一下過去三年DPP最近幾次的[敗台大建設]執行細節,就所知KMT有許多是重複的,我們先看過去的DPP的過大內需政策是否合宜,再來用同樣標準來看就可知現在KMT是否政策失當了,哈哈]
2.到時我們就用相同的標準來看Mr.Ma到底無不無能啊,但先要定義什麼是無能? 所以拿相同施政作為的Mr.Chen來定義標準啊,哈哈
]
比利大師最近有個很愛媽媽的 不妨去玩 科科
留言
http://mocear.pixnet.net/blog/post/29110998
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doabain
我想你根本沒有看懂我寫的意思,你的理解能力讓我感到非常的遺憾。
請仔細想想消保官的工作是什麼?『系所』評鑑委員的工作是什麼?當然,如果你根本沒有經驗過系所評鑑,可能就不懂我在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