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相當擅長民怨,最近幾年的民怨也相當多(用「幾年」的意思是:不要妄想阿扁時代就沒有),但「民怨」卻不見得就是「合理」的存在,畢竟民聲即天聲這個說法在科學標準上是靠不住的。
政府或政客做某些事情、或不做某些事情,會招來民怨,但民意、民怨多數時候和正不正確沒有關聯性,那只是一種單純的認知。
比如說為了蓋某種公用建築而進行土地徵收,被徵收者常常產生民怨,但這和該公用建築有沒有用處還是沒有關係,例如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和捷運,當年為了這些
東西也是民怨四起,大安森林公園的原住戶對這「泥巴公園」的激烈抗爭、為了挖捷運而封路造成的交通黑暗期,這股民怨讓當年的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當上台北市
長,但現在卻沒幾個台北人認為大安森林公園和捷運是不必要的東西。
以國家等級的政策來說,最容易引起民怨的莫過於「挖人民血汗錢」的政策類型,例如健保開辦就是其中一種,當時的民怨可不是普通程度而已,甚至有人宣稱那根
本就只是搶錢,要政府收回政策,但經過這一大段時間,現在政府想停辦全民健保也不行了,那當年的民怨呢??不可能短短十幾年間那些反對者就死光了吧。
台灣這種開發中國家的社會,在雷格斯的理論當中叫做「稜柱社會」(Prismatic Society),這種介於現代化社會與傳統社會之間的社會模式,其政治體制是「鬥雞場」,也就是幾群人卯起來互相爭鬥的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執政黨的支持度就不會高到哪去,畢竟支持度過半就差不多等於得到絕大多數「本來就會支持者」和「飄移不定者」的支持,至於「本來就不會支持者」就甭在意了,不管執政者怎麼做,這些人就是不會支持。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執政者就該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但隨著幾次民選,台灣的執政者漸漸被民意綁架,不管政策對不對,反正民意表示厭惡的就常常被擱置,表現歡迎的就卯上去做,普樂現象(Pogo Phenomenon)的產生理所當然得讓人嘆氣。
而在這之中,支配民意(民怨也是民意的一種)最大的動力就是媒體、名嘴和名嘴化的立委。
不管事情大小,不管事情對錯,只要會煽動,小事也可以化大,對的也可以掰成錯的,這就是台灣人可悲的地方。
至於要確定是真正的民怨還是炒作出來的民怨,可以用這幾個標準來檢驗:
1.事情大小與意見大小是否對等。
大事影響的人多,產生的意見自然也多,支持或者民怨的規模自然也大。反之,影響的人少,規模自然也小。
因此,如果事情其實不大,但宣稱出來的「民怨」卻彷彿很大,這就是炒作出來的結果。
像ECFA這種國家級的經貿政策,廣大民眾很有意見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像內湖線故障誤點這種地方性的小事,也炒得和ECFA一樣大,這就是標準的炒作結果。
我高中時上課通勤,公車常常誤點,也遇過冒煙、漏水和司機睡過頭,有變成媒體頭條嗎?如果公車冒煙漏水誤點不是頭條新聞,那內湖線為什麼是?
2.對於該事件正確與否的探討量。
一個決策總有對和錯,雖然有時候只能靠事後去檢驗,但在事件發生當時,對於該決策的正確與否的探討是相當重要的。
決策的對錯並不能抹殺民意的方向,但有時候可以無視民意(多數政客沒那種膽),因為在決策正確的情況下,民怨終究會消散,只有在決策錯誤的時候才有究責的必要。
因此對於一個政策正確與否的探究,在確認所謂的民怨是不是暫時性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我們偉大的媒體名嘴和立委,外加網路上的眾家有薪、免費黨工,很少真的拿出什麼數據來支持或反對。
例如最近的某新聞,宣稱台灣2009年前11個月台灣貨櫃裝卸量減少了10%,這似乎看起來相當的馬囧無能,不過自由時報的這些東西總是讓人看了之後「是這樣嗎?」,查了資料以後就只剩下「靠北咧!」。只要查個資料,就可以發現同期(2009年1-11月)香港貨櫃量也減少了16.1%(香港港務局資料),新加坡減少了15.8%(MPA資料…真要找網頁找不到了…MPA統計的總貨櫃量加減看看吧,2009年全年是掉了13.6%左右,12月有拉回來)。
如此看來,台灣港口的裝卸量縮水原因根本不是什麼傾中政策,而只是全球性的經貿萎縮而已,如果看香港和新加坡的數字,台灣的裝卸量反而掉得少了一些。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去查上海的裝卸量,我懶得查~XD)
像上述這樣追根究底的做法,台灣到底有幾個人會去做?
如果不進行真偽辨識,那就算喊得再大聲,重複再多次,製造再多假像的民怨,那也只是和邪教或詐騙集團沒兩樣的東西而已。
3.對象的正確性。
正所謂一人做事一人當,「做事」和「責任」之間是無法分割的(包括老馬在內的官僚倒是很喜歡割責任,更混蛋一點的就是擺爛什麼也不做),誰做的誰負責,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比如說貓空纜車,它在老馬任內規劃、建造、完成,即使出問題的時候是郝龍斌時代,只要問題是出在老馬時代的建設,那責任就該由老馬負責,而不是郝龍斌負責。
(不過這裡說的是政客個人的政治責任,法律上或監察院的彈劾多數時候是針對機關或法人,所以會出現明明是前一個政客搞出來的花樣,卻是後一個政客被彈劾。)
以八八水災為例子,這個部分號稱民怨最大,不過實際上如果去翻地方制度法,就會知道災害防救的執行是地方的自治項目,而不是中央的,地方有責任進行防救災,而在地方需要幫助時,可以聯繫中央和國軍來支援。在這之中,中央的工作並不包含天眼通。
不管怎麼樣,災害防救就是需要先「知悉」災情,然後才有接下來的各項工作,就如同消防隊是在接獲119報案的時候才會出動,而不是照三餐開著消防車在市區繞來繞去「主動」找火災。
因此,如果說八八水災救災方面是地方要求援助而中央毫無動作,這就是中央有問題,反過來說,如果地方連要求都沒有,那要中央發揮天眼通的本事「主動救援」,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頂多從媒體、網路之類的地方得知問題吧)。
拿不可能的事情作為怨懟的標的物,和對負責者的指向錯誤,也都可以作為民怨不合理的判別依據。
反之,就是合理。
以上三個標準,多少可以拿來判斷民怨的真實性。
"那當年的民怨呢??不可能短短十幾年間那些反對者就死光了吧。"
大推+10
不過比較希望版主寫篇免疫的文章
版主近來偏重撲浪? 真懷念無名時期版主跟訪客那時的留言量呀
台灣人在考英文前 也許應該限從小教政治學
現在許多青年的政治學理解 唉
版主回覆:(06/01/2011 03:33:06 AM)
免疫是有啦…
懶得寫就是了…- -6
這一年來的Obama政府也面臨到相同的情況
所謂對於健保的民怨, 其實也很大部分是反對黨為了選舉考量而炒作出來的
在國會當中採取完全反對的焦土政策, 讓法案不斷延宕, 使人民開始厭倦這個議題
在民間則動員樁腳找一些很草根的人出來作為反對形象, 並到處舉辦遊行, 以自家媒體大幅報導, 塑造全民反對的模樣, 進而影響舉棋不定的民眾
結果是沒有人真正的在討論健保的利弊, 以及法案的細節, 變成了"左右之爭", "在野與執政之爭"
版主回覆:(01/25/2010 01:01:35 PM)
歐巴馬似乎卯上去了
寧可不連任也要上
貨櫃這個我家人的狀況倒是證明
我家老爸是某綠色商標的海運船長
貨櫃量就早已經在減少了,比老馬上任還早
所以他的船越來越少停台灣的港口
版主回覆:(01/27/2010 11:19:54 PM)
吱:早就知道綠色商標海運不愛台灣了!他們的老闆2008年就支持馬桶!
以上諸點個人雖然是認同……
自從八八水災以來,個人就在思考,馬英九政府在“宣傳”上的操作究竟是否足夠。
雖然說,目前台灣的媒體工具受政黨的控制過高,進而影響民意走向,加上政治人物的過份動作,致使目前台灣部分民眾在看待時事上有古代的暴民傾向……
然而,若是一件政策竟受到一片聲浪撻伐,而政策本身的正確性與否本來是可以理性探討的,那麼是否政府在人民的宣傳下做得不夠?
不論多麼先進的國家,其結構必然是以普羅大眾為主,基層人民對於許多需要專業來探討的事實際上毫無概念,瞭解的來源就只有政府或團體的宣傳。
我想,我們不能要求那些基層民眾去深入研究目前在檯面上的議題,畢竟政策的議題範圍可廣及各大領域,甚至有些議題連專家們都會有所爭執。
國家的主體是人民,然而國家的政策方向卻有賴專家(含政治人物),那麼作為專家,應該讓人民瞭解其“專業”,而非讓人民無法瞭解。
以個人就讀的電機科系來舉例,電機科系在今日之所以會被認為是較優異的科系之一,並不是電機系所學的電子、電路其他人看不懂,而是電機系長期以來證明了自己的專業。
政策無法在短時間內證明正確性,然而政府應該設法讓人民瞭解,畢竟一個不管再怎麼荒謬的政治體系,其基礎都是民意。(軍國、獨裁政府的民意也不過就是仰賴手持武器的“高等人民”)
誠然,目前台灣受到偏頗立場操作的程度過於嚴重,人民難以對一件事情進行合理批判,但這點應由政府著手處理,在宣導政策上加大力道。在某方面來看,政治的宗旨就是“由少數人盲目多數人”(無論盲目的事情正確與否),民主政治與媒體開放只是讓人民具有獨立思考被盲目的方向是否正確。
既然特定團體嚴重操作民意走向,政府應該要對於自身的政策正確性做更有效的宣導(也許有做,但是否不足?),而非將專業關在房內,讓純粹的反對聲音在外頭大聲喧嘩。
對於民怨炒作的反制、反擊,這應該也是政府的責任。要讓專家將其專業使人民瞭解,不是讓少數人民透過自己的深入研究理性看待,多數人民卻循著在公共平台上大鳴大放的立場而走,這是那些立場的不當,但也是政府的不當。
之前看了站長對於馬政府的評分,個人有點不認同。政策的正確性與否可由專業進行評價,然而民意卻是政府最重要的依據,在為政府評分時,民意一格應該是要加重評分的。不是要政府順著民意而走,而是要讓政府的決策能夠下達民眾,讓民眾脫離盲目起鬨。民意不見得合理,但這不合理的部分需要由執政者讓人民瞭解。
像是ECFA,媒體除了看到民進黨的單向駁斥與政府的單向支持,還有政治人物呼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口號外(什麼XX就會發的……),大家看不到全面性的分析。不是每一個人民都能夠在站上看到站長對於ECFA的支持理由,也沒辦法像個人可以在課堂上聽到較具理性的反對理由。如果政府不將正面與負面影響全部列舉出來讓人民探討,那麼會被反對立場抓住細節駁斥也是必然的。
這也不單是對於馬政府,應該是每個政府都有的大毛病,只是就個人來看,馬政府目前在這點上的毛病頗大。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
版主回覆:(01/27/2010 11:21:38 PM)
新聞局自從馬囧上台之後就算廢了
好像除了換NCC做的耍白爛之外,新聞局就沒事情幹了一樣…- –
民意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媒體的炒作,至於是否有特定陣營在操弄,那就不得而知了。
例如以往的新聞是有自律(或是被要求?)不得以自家頻道所播放的節目之相關事件做為新聞內容。
可是現在常常看到的是,把自家偶像劇與歌唱選秀節目的預告做為重點新聞。反而政府政策、國際事件的新聞擺得很後面與一筆帶過。
一如版主所舉的例子"2009年前11個月台灣貨櫃裝卸量減少了10%"
,衰退是事實。但在全球各國的衰退比較中,臺灣是很堅挺的了(這與台灣貨櫃裝卸量一直在緩步衰退也有關)。可是新聞一播,然後再隨機抓個歐巴桑歐几桑來訪問,然後就變成了很嚴重的"民怨"了m
我想媒體是左右民意很強大的一個武器呢!其威力大於貪污與錯誤的決策。
不過,目前的執政黨也很厲害,擁有壓倒性的立法委員席次,卻處處受制於人~好詭異的民主殿堂啊
就感覺大家很喜歡往多數人的地方去…………錯就更錯了
版主回覆:(01/27/2010 10:58:25 PM)
這叫做「從眾心理」。
記得N百年前的漫畫(功夫旋風兒)上看到的對白。
「1百人之中的1人向右看,跟1萬人之中的1百人向右看,哪個比較多」
「雖然在數學上兩者一樣,但實際上對在向右看的人旁邊的人而言,1人向右看跟1百人向右看完全不一樣」
「尤其日本人是很喜歡向右看的民族」
只要在幾個地方弄到夠多的人,不用到絕對多數,只要看起來有非常多人就行
不然為何不管D辦啥造勢或遊行,報出的人數都比實際多好幾倍
———————————————-
「感慨一則,關於自由、民視 」
曾韋禎 2006.03.16
http://blog.roodo.com/weichen/archives/1262890.html
會有這篇感想,來自於本人刊在蘋果的〈發生二二八絕非偶然〉(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2466370/IssueID/20060314)一文而發。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聯合報採訪林江邁女兒的那篇報導實在太誇張了。本來就有意寫文反駁,剛好王昭文先在中國時報發表〈熱門話題 還原228 查證應更周延〉(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30800350,00.html),但是這篇文章因為篇幅緣故,被大幅刪稿,與原文(http://blog.roodo.com/judie35/archives/1228269.html)的精神著實落差不小。於是乎,我當天立刻著手撰寫此文。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是費盡心思,盡量把篇幅限制在一千字左右,又要把我的所有論點完整呈現出來。寫完以後,我自己都非常滿意這篇文章,自認不帶意識型態之爭,以客觀中立的史學精神,來探討口述歷史的運用問題,對於聯合報的批判,也是不溢於文字之上,而寓於方法論及考證的檢討之中,最後微微酸了朱浤源一番。這篇文章,我之後也都極為滿意,堪稱本人服役後所寫的文章中,最用心、最精采的一篇。所以我立刻投往中時。
晚上隨即接到中時主編告知,該報原則是,同一名投書者,一週內不會出現兩次,這我完全可以理解。於是我當天轉投自由,自由當晚負責的是何主編,他的習慣是不用超過800字的文章,所以我這篇他不用我也不意外,總是期待看看,多200而已。果然,週五沒刊,我再寄一次,當天是陳主編,他跟我比較熟一點,我覺得他會刊。很意外地,週六的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11/today-o0.htm)居然沒這篇文章,一篇關於西藏、一篇是薛化元的雷震、一篇是徐佳青的市政問題,這三篇我覺得都不錯,其他篇文章的重性以及內容,我不認為能超越我那篇。我其實是不太甘心,這麼好的一篇文章,我不相信沒有人會刊,臺日、南方、東森絕對會刊沒錯,而且不會刪我半個字,但是沒錢。所以我就投蘋果,我相信這篇絕對會刊。結果蘋果果然立刻告知,將安排刊登此文。
從這邊,我回想到當年歷史教科暫行綱要吵的火熱時,耳聞薛化元因為被自由時報退稿,心情不太好。之後我也曾針對王仲孚的惡意扭曲,投書自由,結果也是沒刊。這就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自由時報整體的問題,太政治取向,對於文化、歷史、教育這種較為軟性,卻是有人搶著要爭奪詮釋權的議題,警覺性很低。整天只把焦點放在扁、李身上,忽略政治只是一時,教育、文化、歷史的影響才是最深遠的。不能否定自由在這方面有去下工夫,但是還不夠,危機意識太薄弱了。連中時在立院休會的空檔,都能對文化大拜拜現象作出一個專題來反思。自由在政治新聞以外,所付出的實在不夠,這是相當可惜的。
自由基礎紮實,關係好,也不乏優秀的記者,同樣的政治新聞在處理,若有心的話,絕對是比其他四家報社做的還要出色。但是自由目前似乎僅滿足於此,又常常因為種種因素,把一些不想處理的新聞淡化,對於其他方面,廣度又不足。
表現在評論、自由廣場上,最嚴重的就是取材問題,幾乎全是政治導向的投書,鮮見社會、文化、教育方面的論述。在這方面,中時、蘋果都做的非常好。
類似的問題,民視更嚴重,而且更膚淺化。如果常看民視新聞臺的人,一定感同身受。
這問題太嚴重了,希望兩家媒體高層能夠好好反省這問題。對我而言,其實沒差,因為我不乏論述空間。不計較稿費的話,當個文字義工我也不在意。
當年長老教會凝聚內部共識的過程中,在戒嚴的新聞管制下,因為《臺灣教會公報》最為最後的新聞良知,堅守立場,不斷傳遞正確訊息。縱使國民黨拉攏了北部大會幾個重要牧師,但支持改革、對抗國民黨的仍是壓倒性多數,才使教會成為戒嚴社會底下的異數,無懼於國民黨的打壓、分化,屹立不搖。
《臺灣教會公報》當年的這種力量與精神,我期待自由時報、民視能夠繼承下去,先深化、廣化自己的內容,更要隨時維持高度的意識,不要讓詮釋權盡為人所奪、任人宰割,那對於臺灣的文化,將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