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夜,我們說相聲》.金士傑:「所有的戰爭沒有一個人贏了──只有戰爭贏了。」
1938年(民國27年)6月9日,國軍破壞黃河花園口堤防,讓黃河河水湧出注入賈魯河,造成廣大氾濫區。根據一般的說法,這一個事件造成1938~1947年間89萬人死亡、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無家可歸。
可說是整個八年抗戰(為什麼要用日本方面習慣的「中日十五年戰爭」?)當中流毒最廣、禍害最深的一次戰略行動。
首先要說的是,拿花園口決堤和南京大屠殺相提並論是很莫名其妙的行徑,因為其初始目的本身就大有不同:花園口決堤是對「日軍」的軍事行動,而南京大屠殺卻不是對「中國軍」的軍事行動。這也是為什麼國民政府在1978年(四十年後…= =)就敢承認花園口決堤,而日本至今還是不敢承認南京大屠殺。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花園口決堤這個戰略行動有其效果,也或許有可行性,當時的中國軍隊面對日本軍隊根本就像是拿著毛瑟槍對抗六管火神炮一樣。在這之前的蘭封會戰當中,甚至追不上機械化的日軍,在素質、裝備、訓練各方面沒一個贏的國軍,可以說每一場勝仗都是奇蹟(每一場敗仗就幾乎都理所當然…)。
因此老蔣很快就認清事實,中國除了和日本比誰撐得比較久以外沒有其他的勝利可能性,事實證明,如果不是日本亂開太平洋戰區外加捅美國一刀,我一點都不懷疑老蔣遲早會把烏魯木齊當第N陪都。
除了「以空間換取時間」之外,另一個戰略也是重點,就是李宗仁的「焦土作戰」,
焦土作戰也可以叫做堅壁清野,簡單說就是將(估計)即將淪陷區的物資能搬走的通通搬走、不能搬走的通通毀掉,留下一座破爛給敵軍,這種戰術的主要用途在於
讓敵軍失去在佔領區域上的補給機會,拉長對方的補給線,造成對敵方不利的情勢。這種戰法最有名的就是拿破崙打俄國時,俄國不斷撤退兼搞堅壁清野,最後乾脆
把莫斯科整個燒了,讓法軍用飢餓的人肉去面對北極來的冬季寒氣,橫掃歐陸的八十萬無敵法軍被這招搞得有四十五萬人被殺或被俘,最後只剩兩萬活著回去,就可
以知道這一招威力有多強。
孫子兵法作戰篇提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箕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焦土作戰就是在避免敵軍連吃飯都靠我方,在持久戰當中,敵方的物資是我方提供的,我方會贏才有鬼。
持久戰確實很需要後勤人員物資,不過那指的是「我方佔領區」的後勤,而不是「敵方佔領區」的。
會讓我想寫這篇的最初原因是「直接淹死餓死89萬人」,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在發軍武文之前是不是會先讀過孫子兵法,但水攻這種謀略本身很難造成「直接」的傷害,如果光是直接殺傷平民就有八十九萬人,那總受災人數應該會直接逼近當時中國總人口。
孫子兵法火攻篇之中提到:「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其對水攻的描述是「可以絕(斷絕交通)不可以奪(毀傷兵力)」,事實上水攻的主要用途並不在對兵員的殺傷或物資的毀損,而是阻斷敵軍的行動、困住敵軍。
例如三國演義七十四回「龐令明臺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渰七軍」當中,關羽一開始就已經準備好水上載具,如果水攻真像關老爺自己說的能讓曹軍「皆為魚鱉」,那他的船筏就等於是白準備的了。
當然,這位被放在行天宮裡面的老兄,要怎麼把那「樊城周圍,白浪滔天」的爛攤子解決掉,就不知道了~~~
我們只知道,似乎沒有人要關老爺為這次的淹大水下臺負責。
回到花園口決堤,這八十九萬死者的數字出自何處?
其實是1948年行政院和中研院的文書《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河南、安徽和江蘇3省44個縣因此受災,3911354人外逃,經濟損失10.9176億元。這次人為災害,豫、皖、蘇3省44個縣市,5.4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盡受滅頂之災,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於滔滔洪水。
也就是這個數字是1938(6月9日放水)~1947年(3月15日堵口完成)這九年之間的總合人數,不是一個花園口決堤事件的死亡人數。
這個數字其實也有爭議,因為國民政府的統計數字是38萬人,這個數字也是九年間的統計,但可能不包含1943年的旱災(旱災和淹水有個屁關係?不過42年的蝗災也被算進水損裡去了)。
日本軍為什麼要攻打鄭州?
因為鄭州有回復之泉或者宿屋可以恢復兵力?因為鄭州有超強的在野謎之武將?因為鄭州有攻擊力+255的最終裝備?
都不是。
因為鄭州是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的交叉點。
平
漢鐵路上通北京、下達漢口,在武昌接粵漢鐵路(當時還沒連接成京廣鐵路)直達廣州。隴海鐵路東起連雲港,西到蘭州,途中還經過洛陽和西安,這兩條鐵路可以
說是在整個中國的精華地區上打了個大十字,一旦鄭州淪陷,結果就是日軍可以藉著這兩條鐵路打下武漢和西安,中國淪陷的時程也可以大幅推進。
日軍知道這點,老蔣當然也知道,尤其他老兄當時正在武漢,面對從長江來的日本海軍攻勢,再從側面吃下陸軍攻勢,武漢就鐵定完蛋了。
因此老蔣死也要擋住日軍,結果就是挖開黃河,靠這條巨龍來阻止日本。
花園口決堤之後,氾濫區也確實阻擋了日軍的腳步,在當時的情況下,國軍已經開始在炸鄭州車站(也就是在進行焦土作戰了),日軍也推進到幾十公里外的中牟,不久之後大概就能打下鄭州,但事件之後,鄭州直到三年後的1941年10月才第一次淪陷(4日~31日),而在1944年鄭州第二次淪陷之後,日軍就藉著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打下許昌和洛陽,鄭州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至於西安,因為武漢會戰日軍消耗太大,就算最後贏了也已經沒什麼本事在擴張佔領區,加上中國大搞焦土,所以武漢會戰之後日軍一直處於勉強維持佔領區的模式,後來為了速戰速決才又開始盤算攻打西安和重慶,不過還沒成功就吃原子彈了。但即使如此,日軍也還打到潼關。
當時在老蔣的跑路政策下,很多東部的人都沿著隴海鐵路跑到陜西,如果日軍也跟著鐵路打過來,這些難民就真的完蛋了。
雖然武漢幾個月後還是被打了下來,不過武漢會戰在戰史上的評價是正面的,這個會戰拖延時間讓物資有時間進入四川,削減了日本的軍力(中國方面損傷當然更多),也讓日本直到戰爭後期都難以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
因此,花園口決堤可以算是一個有效的軍事行動,它拖延了北路日本陸軍的腳步,替武漢爭取到時間進行大規模會戰,削弱日軍軍力,以拖延更多時間直到日本被自己吃垮。
當然,它也造成許多非戰鬥人員的死亡,但若軍事行動只要有平民倒楣就是「屠殺」,那這樣的屠殺就可以大放送了,因為不管什麼大小戰役,大概都會像這樣「屠殺」個幾次,不管是關老爺的水渰七軍、諸葛先生的火燒赤壁、日本對莫那魯道的毒氣攻擊、美國的東京大轟炸甚至是近年號稱精準攻擊的伊拉克戰爭,大概沒有什麼戰役是真的不會有平民被牽涉進去的。
但就算有效又怎樣?
花園口決堤不管死幾個人,反正最後結果就是死了「很多人」,戰爭這種東西之所以令人討厭就是這樣。我們平時對一條人命斤斤計較,但在戰爭的時候,國家(不僅只有執政者,也包含軍隊)只要認為這樣有利,多少條人命也可以用個狗屁理由犧牲掉。
所以我討厭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