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發文了,這回探討的主題只有一個:主流商品到底是不是好商品?
市面上新興的主流保險規劃,就是走『保障終身』,比如終身醫療險、防癌險、手術險等等。
由於保費相當高,業務員面對猶豫不決的客戶,都會打出『為未來作準備』、『老時沒保障』、『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保障怎麼可以不跟著變長』的說法,但是這種東西真的可以保障終身嗎?
保險契約的保障,可以區分成理賠範圍與保障年限兩部分,終身型醫療保單的保障年限,通常都長達100~110歲,理賠範圍則是根據醫療方式的現況設計的,注意到問題了嗎?
醫療方式的現況不會是固定的,但是保險契約設定的理賠範圍則是固定的….
這就像用一樣的藥物對抗不斷演化的病菌,效果只會越來越差。
保險的目的是轉嫁風險給保險公司,但是當一種保單花費大筆金錢,最後卻沒辦法轉嫁風險時,這種保單真的管用嗎?
各位讀者,如果已經買了這種保單,或者之後碰上業務員推銷這種保單,請仔細思考一下,你真的想要一張這樣的東西嗎?
也就是說… 現在簽下去的某些保單, 並未將30年後的醫療技術(可能在簽約後10年發明)納入給付範圍?
是的,因為保險公司並沒有水晶球。
而且事後幫客戶更新保障範圍的案例,我目前沒看過….
看險種
像婦女險、防癌險、手術險這類理賠方式比較複雜的險種
可能會遇到治療方式改變而產生看得到賠不到的情形
(理賠範圍內的手術或治療方式已被淘汰)
但是基礎險種
住院日額、實支實付、重大疾病定額給付…等等
這類倒是不會有上述問題
除非以後不會得重大疾病、不會住院、看醫生還不用錢
我想這困難度應該蠻高的~呵呵
有些公司的保險會在條款中放入浮動機制
ex:
手術險表列1000項~但未來若是不在表列內的住院手術可協議理賠
或是有的是直接照健保點數去賠付(這個也不會有新療程的問題)
版主回覆:(04/07/2012 04:43:42 AM)
這裡快要變成保險Q與A了~~XD
所謂的主流 只是賣出方的利益最大化 (賺不了錢就沒有這個產品了)
而買方有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看的就是知識 產品資訊是否完全披露 和政府監管
可以不買的保險就不買
畢竟保險只是讓人有一個虛假的安全感吧?
我只知道…
當我打籃球落地,十字韌帶斷裂掰咖三個月
收到十萬多塊的支票非常真實~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