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塑化經濟層面的延伸閱讀:
http://sakulayoko.com/?p=1518
其實看標題就應該知道我的立場吧。
我個人反對國光石化的理由是環保,至於經濟層面請看上面那個網站。
不過同樣是環保,我的主要理由也不是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雖然「(可愛)動物保護」比較能爭取認同。
台灣不少社運團體搞到後來都會莫名其妙的走火入魔,例如已經走火到「零處罰」極點的人本團體,或者顏色對了就沒有問題的女權團體,而環保團體的問題則是變成了要錢團體,彷彿只要把錢給我就不會妨礙環保似的。
希望只是少數~~不過搞不好不可能。
某些時候,這些要錢團體的組成份子是所謂的「在地人」,如果看到那種已經蓋了一半才突然想到要反對的,那大概就是了……
要是我開環保團體,我要不是在計畫時就反對,要麼就擺明閒著沒事照三餐抽檢,只要超標馬上就開記者會讓全台灣都知道(這招學的是消基會),這樣下去光是輿論的口水都能淹死對方。
當然,我沒開環保團體。
國光石化的最大環境破壞,不是害死白海豚(那或許可以算是「可愛」動物保護協會的管區),也不是水用得太多,更不是二氧化碳或者煙。
而是「填海造陸」。
人類填海造陸的對象不是深度七八百甚至兩三千的深海,而是最靠近陸地的淺海、沙洲、溼地、潮間帶等地區,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而言,這些地方或許只是生長著一些蚵仔、蜆、不知道能不能吃的螃蟹等生物、沙漠一般的區域,就經濟價值而言頂多只有養殖牡蠣之類的程度,但這些陸與海之間的交界處,卻是近海生物賴以為生的搖籃。
陸地的營養與充足的陽光讓這些淺海區域成為微生物繁殖的最佳場所,浮游生物多了,依賴牠們的魚蝦蟹自然也多,由此產生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而且還會延伸至近海(以台灣西部來說自然就是台灣海峽)。比如說某些海洋生物(像鱟)會在繁殖季節來到淺海區域進行交配和產卵。
而國光石化的預定地,就是彰化縣沿海溼地。
如果是天然演變的話,當一片溼地因為沈積而成為陸地時,就會有另一片溼地等著承接它的功能,畢竟自然界的沈積作用是平穩漸進的,絕不像人類是從某些個地方弄來大批砂石垃圾往同一個地方一填,突兀地製造出一片土地來。
人類的作法只會讓溼地的範圍瞬間減少,使得這些淺海區域原有的功能削減甚至消失,其上的生態系統與沿海的生物自然也就跟著完蛋了。
現在台灣沿海之所以幾乎毫無漁業資源,原因除了河川污染、濫捕之外,一大原因就在於淺海區的過度利用。
對生物而言,河川污染有時候並不如想像中的嚴重,畢竟即使是號稱台灣第一髒的北港溪,出海口一樣有大批養殖牡蠣,也沒見過牡蠣被北港溪水毒死的事情:而濫捕雖然也是個大問題,但當族群少到某程度時,要「捕」到也就不是那麼困難了。
和許多生物的滅絕一般,「棲息地遭破壞」一直是主要原因,淺海區域的破壞與開發,直接間接地減損海洋的生態,對於一個政客嘴裡「海洋立國」云云的島國而言,這根本就和拿刀子自宮沒什麼兩樣。
而最諷刺的是自宮之後,才發現這葵花寶典是騙人的…………
PS;相較於卯起來破壞溼地的亞洲國家,歐洲國家近年來搞的剛好相反,也就是「還地於海」(例如英國,德國、美國、丹麥、荷蘭也有),藉著恢復溼地讓生態恢復,並同時具有防洪等效果。
PS2:不用寄望哪個陣營的政客會真心反對蓋國光石化,不管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正面開口反對的藍營,還是執政時卯起來推、在野時卯起來反對的綠營。
PS3:漫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第三集「蛤蜊都跑哪兒去啦?」、第七集「鱚魚都跑哪兒去啦?」(標題真像…)就有提到相關的議題。這是一套好書,大力推薦各位去看。
赤木旬太郎 in 第三集:「我只是認為像蛤蜊(蛤蠣)啦、魚啦這種住在人家看不到的海裡面,又不像貓熊啦、海豚啦那麼可愛的動物,如果想要建立起大家保護牠們的觀念的話,不讓大家先明白牠們有值得保護的美味的話是不行的…」
但就算潮間帶、溼地生物大多不能吃,為了近海的生態,仍舊必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