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遣閱讀:鬍鬚張不漲價了,然後呢?
鬍鬚張…聽過,從沒吃過~
大家應該知道的是,在這種時代,沒有哪家店會吃飽撐著沒事亂漲價,畢竟漲價必然造成顧客減少直接影響收益--除非撐不下去。
就餐飲業來說,售價可以分成三部分:原料成本、人事費、利潤~~(其實大部分產業都差不多)
現在台灣大多數的情況就是原料成本上漲,主要是因為台灣大部分產業所使用的「原料」都是外國貨,而國家為了維持作為GDP主力的外銷事業命脈,讓台幣相對美金的匯率保持固定,而美國卻卯起來印錢造成美金下跌,台幣當然跟著跌,結果就是原料價格卯起來漲。
在原料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果要維持人事費和利潤的恆定,當然就只有漲售價一條路,如果不想漲價,那就要想辦法減少原料成本、人事費或者利潤。
減少原料成本,白話點說就是「偷工減料」,比如說使用便宜材料、飯弄小碗點、菜用差一點、用病死豬肉,總之羊毛出在羊身上,便宜一定是有理由的。
減少人事費,就是裁員、降薪水、增加工時……總之就是大批發血尿爆肝窮到死的員工。
減少利潤,原則上就是「賺不到錢」,對老闆來說那還不如讓員工血尿算了,何況在這景氣不好的情況下,能壓縮的利潤大概也早就壓光了。
台灣的「小吃」之所以便宜,原因在於大部分小吃都沒有人事費,因為是家族經營,人事費和利潤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可以壓縮的範圍相對大,但這並不代表小吃就不血汗了,只是被血汗的是老闆自己,就算靠北也沒人聽就是了。
之前在噗浪河道上看到好幾個人轉什麼基本薪資漲到三萬會怎樣云云,講得「似乎很有道理」,讓人不由得想叫勞委會把基本月薪提高到三千萬一個月想必台灣未來更光明,但在這(基本薪資提高很多)前提之下,所帶來的就是人事成本的大幅提高,漲價,乃必然!
一方面自己想賺更多錢,一方面又不允許別人(包含員工和老闆)賺更多錢,這種心態何止一個蠢字能形容?
當電視報導鬍鬚張魯肉飯漲到68元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哇靠!好貴!」,接著又看到漲價前的價格『64』……平民美食個屁啊!64的魯肉飯是平民美食?哪來的天龍人?
如果說鬍鬚張一碗本來25,突然漲到68,那還可以說平民美食變調,原本64早就不是平民美食了!人家走的根本就是中高價位路線,平民個鬼!!!
然後又跳出一個作家…實際上我不認識、也沒聽過這個人,該人宣稱鬍鬚張忘記魯肉飯是「來自勞動階層,來自那最卑微只求溫飽的地方…是貧窮人家用最少錢,還可吃得到最飽足的食物」所以漲價不應該,這哪來的詭異邏輯?
事 物原本就會隨著時空變遷而有所變化,壽司可以說是變化極大的例子,要知道日本壽司原本也是發源自路邊攤,而且可說是古代的速食,價格也相當平民。但是經過 幾百年的變遷之後,現在的「江戶前傳統壽司」在日本可是不折不扣的超高級料理,要根據這位作者的說法,那壽司店就該全關掉算了!
沒人逼你去買鬍鬚張,就像沒有人逼你去買LV、香奈兒、施洛華世奇和iphone5……
覺得貴,就不要買,不然就請順便靠北鉑金包為什麼不能賣得和夜市100元皮包一樣便宜。
版主對基本薪資漲到三萬有什麼看法?
是該漲還是不該漲?
樓上的,人家在講滷肉飯本錢要花多少你在講薪水。若是我我也得看工作時數才能決定是否需要三萬底薪,若是猴子也能幹的工作想當然爾就沒必要這樣的薪水就是。
但肯定會有兩個後果看台灣社會打不打算承受
1.就業率絕對下降
為什麼?因為不管怎樣無視,
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一定會有那種沒辦法出三萬請人,
或者出三萬的話老闆會想給別人請而不是自己當老闆的一大群企業
把這個門檻拉高了,『中小企業雇人最多』馬上成了神話
『』內的字人人會講,還頗有人以如此特色的台灣經濟體為豪
………….可有沒想過這是用多少成本去雇人?
2.拿到的三萬元絕對不會跟現在的三萬元一樣購買力
我就問了:你當個老闆,一個月用22k請人跟用30k請人,
你給你的商品或服務的定價會一樣嗎?
小七的打工薪資如果從100跳到150,猜猜他賣的東西要不要漲價?
如果像這次鬍鬚張事件一樣鄉民發怒政府也參一喀的強制不准漲價
會不會重演前述1.中提到的狀況,
老闆乾脆不開店改丟履歷『你這麼大方不然我給你請』這樣?
喔耶~打倒亂漲價又不給高薪的萬惡資方,鄉民好滿意,是不是?
在我看來,台灣人在討論這種議題上根本已經失去理性
我根本認為,除非有地裡冒黑金這種天賦祖產可以發揮壟斷性優勢,
要不『廣就業/低物價/高薪資』在台灣這種小國家應該就不可能並存
也不要想到談到什麼個別企業的關鍵競爭力
都說台灣的經濟體叫做『螞蟻雄兵』式
那現實是螞蟻雄兵強的是螞蟻血汗而不是一隻螞蟻可以咬死一隻大象
…..還不說有的螞蟻想升級時沒准會被鄉民+政府抵制然後只好縮回去
當然這時候又會有人提到新加坡,人家也是小國可是高收入廣就業
那問題是新加坡幹得出的措施台灣人爽嗎?
新加坡四年內多了兩賭場,其中有一個外資賭場跟一石化廠僅隔一水相望
喔對了還在街道上鋪起了F1賽道,賽事週直接卡斷核心商業區的交通
台灣呢?作得到嗎?呵呵,呵呵,又不禁想起拜耳案跟國光石化了
希望未來白海豚被保育以後,鯨豚觀光可以為我們的失業給付提供一點稅收
以美帝沃瑪特為粒子,給的薪水讓員工連房租都給不起的低,如果他給的薪水是基本工資,那第一件事情就是全面漲價,因為沃瑪特就是靠低廉的人事成本與商品成本才能壓低商品價格的,把沃瑪特轉成台灣中小企業,就能知道漲基本工資的問題在哪裡
版主回覆:(10/06/2012 12:02:04 PM)
Wal-Mart,又有翻譯名為「沃爾瑪」
我只想說……其實鬍鬚張的滷肉飯沒那麼好吃的說……
菜市場一碗35的大晚滷肉飯…滷汁味道厚…魯肉也多…為什麼要去吃一碗68…滷汁沒味道…魯肉又少的
就是跟你的供應商還有客戶協調進出貨、買賣勞務價格的談判能力
買受、出賣的議價能力本來就是分開來看待的。
一方面自己想賺更多錢,一方面又不允許別人(包含員工和老闆)賺更多錢,這種心態何止一個蠢字能形容?
<=這句話問題超大!!
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的通則,從交易、交換行為存在開始就已經支撐人類社會數千年的經商準則被你說成是"何止一個蠢字能形容的心態"。
低買高賣,很難理解嗎?
還是說部落格主你買同樣的東西都是挑價格比較貴的,賣東西或者做一份工作都是賣比較低的售價、領比別人少的薪水?
雙重標準的心態?沒錯啊,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因為買受跟出賣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行為,當然會用兩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
你覺得絕蠢的行為,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真理,而且全世界都這麼幹,
蘋果如此、鴻海如此、微軟如此、HTC如此,甚至連你家巷口的麵店都是這樣。
所以這些人都蠢到爆嗎?
受薪階級、業務買賣、出賣勞務的人應該都能自然理解的事情
不講什麼經濟學的觀念,大放厥詞之前是不識好歹從象牙塔裡出來睜眼看看
現實社會怎麼運作的?
社會越是迷惘焦慮,就越會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鬼扯。
版主回覆:(10/06/2012 12:05:15 PM)
如果你走的是商業路線,就該知道什麼叫做有錢一起賺。
商業當中固然有競爭,但互助合作的情況絕對更多,只想著打壓刻扣剝削別人的商人絕對只有個蠢字可以形容。
還有,商業更重視的是「合理」的價格,而不是「最低的進價」與「最高的售價」,不然你老兄應該會看到一堆要求免費原料然後賣三千萬一碗的魯肉飯。
基本工資只要不是一次大漲到三萬
分幾階段微漲是有助於經濟效益的
人力成本增長的危險大大低於原物料漲價
台灣的經濟學家真該走出那一套陳腐的理論
然後請政府不要再護財團砍人民了
沒有吧?部落格主你以為是什麼機制維持市場上物價的均衡?上下游之間彼此佛心來的互相幫助?
很實際阿,出賣方是價格制定者,買受方是價格接受者,如果出賣方定的售價買受方不能接受,買受方就只能跟出賣方討價還價、找其他出賣人,或者乾脆不買。靠著這樣的角力槓桿機制來議定價格。
所謂的合理就是我做生意絕對不能蝕本,今天賺的比昨天多、明天賺得要比今天多,沒什麼道德或對錯可言。
然後,調整基本工資跟失業率還有通貨(物價)之間的關係、麻煩你自己去把總體經濟學的概念掃個一遍(尤其貨幣理論),你就會知道這個國家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政策上基本工資、稅收、補貼哪個部分做了哪樣的調整長短期各有什麼樣的效應反應在那些地方。再請你自己回過頭來看看你寫了些什麼。這些只是大學商科的基本知識,如果你自學有困難,商學院歡迎你進修:)
版主回覆:(10/06/2012 12:14:49 PM)
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合理價格」而不是「最低的進價」與「最高的售價」。
如果這是大學商科基本知識,那你之前為什麼就只想著自己賺大錢而別人不得賺錢呢?
其實這件事根本就是媒體標題殺人,
加上一堆人不看內文的結果,
鬍鬚張是「大碗」64元漲到68元,「小碗」33漲到35,
(據說是大碗是小碗的兩倍份量)
小碗33元算貴?
我高雄人,
以相同份量來講的話,
高雄很有名的錦田路郭家肉燥飯一碗25元,(南部肉燥飯=北部滷肉飯)
台北的一碗33元還有冷氣吹,個人覺得不過分,(郭家沒冷氣,坐位在騎樓)
那個作家說一碗68然後大肆批評只突顯他有看標題沒看內文而已…
版主回覆:(10/14/2012 08:55:16 AM)
台灣小吃一直都很有漲價空間,當你看到店家有請正職員工(哪怕只是一個),那鐵定是比別人貴的。
歐美在這方面就很明顯了,去超市買回家煮,和在路邊攤讓人家用超市的東西煮,價格差距超大的,沒什麼別的原因,就「工資貴」。
台灣小吃的便宜,是無數老闆血汗自己的成果。
而且食物這種東西的成本標準價格很難定,要知道以前魯肉飯用的是頸邊肉(因為打針就打在這裡,雖然沒什麼關係但是感覺總是不好),頸邊肉本來很便宜,但是它後來又有個名字叫做「松阪豬」…再有良心也用不起。
回8樓:
>>所謂的合理就是我做生意絕對不能蝕本,今天賺的比昨天多、明天賺得要比今天多,沒什麼道德或對錯可言。<<
說是這樣說
可是議價雙方心中沒有一個合理的價格或是底線一開始就是以把對方吃乾抹淨為目的的話這議價鐵定破局吧
不過經你一講莫西亞應該是倒果為因啦
商人們為了利潤的最大化才會在不斷的衝折中得到一個相對合理的價位
商人們為了利潤的最大化才會思考及研究在利潤及市場接受度間的合理價位
版主回覆:(10/14/2012 08:49:21 AM)
對商人來說是「在可行的範圍內追求利益最大化」,優先考量的是合理價格,因為把供應商玩掛然後找下一個倒楣供應商,即使能接上供應鏈,對商人而言也是毫無意義。
如果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前提,那麼商人理論上應該會不斷追求更低的供應價,但實際上大部分商人都是穩定由某個或某幾個供應商提供材料,這些供應商不見得一直是最便宜的,這點尤其以傳統產業為明顯。
事實上人們買東西也不是都找最便宜的(即使品質相似),很多人買東西都是去固定的店鋪或者攤位,而非「最便宜的」。
在訂價為a元時,會有b個人購買,但每當定價上升一元,就會跑掉c個客人;另每碗的成本為d,而經營生意的固定成本為e,試問定價要調成多少才會有最大利潤?
f(x) = (a+x)(b-cx)-(b-cx)d-e,取微分f'(x)後,設f'(x) = 0並求解x
不虧損的價格似乎就是f(x) >=0然後求解x的範圍這樣?
以上是我的想法,給大家做參考。
版主回覆:(10/14/2012 08:40:37 AM)
大企業大老闆會不會這麼算(我沒檢驗算式是否正確)我不知道,不過如果主張商業就是這種光看利潤大小過日子的產業,是相當抹黑諸多小本生意的,尤其是「台灣的」小本生意。
以小吃為例子,大部分小吃漲價都是以「五元」為標準,這是一種可行性的問題,價格出現5以外的零頭對小吃店是很麻煩的找錢負擔。但不能以零頭漲價的結果就是必然會有收益不斷縮水的過程,最後在收益少到無法承受的時候突然之間「暴漲」五元,然後所有白目就只看到20的漲到25,「暴漲」25%!
如果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價格的話,不管什麼買賣都該做時價才是…
另外上面的那個「會有b個人購買」應該改成「會賣出b份」;另外若通膨率為g %的話,上面的公式似乎就會變成f(x) = (a+x)(b-cx)-(b-cx)d(1+g)-e(1+g)?
連續回三次,對不起,話說上面的那(1+g)應該改成(1+(g/100))
>分幾階段微漲是有助於經濟效益的
所以你看法國精美的失業率…
對了,左派經濟學家沒說的是,就算有高額的基本工資,老闆照樣可以不管基本工資給薪,還有黑工問題,所以假設基本工資提高到三萬發生,那麼除非黑工與低於基本薪資的問題能徹底的解決,否則對整體經濟是不會有太多的影響的,黑工造成的問題更多以韓國為例,韓國確實是基本工資高,但非正職員工佔全國員工數55%的國家,而且韓國確實是靠降低員工成本來得到公司競爭力的國家,在金融風暴期間,韓國的工資是比之前低的,但是在金融風暴後經濟回穩,韓國的薪資增加百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