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容量因數就是裝置容量「理論上」的發電量和「實際上」的發電量比值,做成式子就是這樣:
容量因數=該時間內實際發電量/(裝置容量x時間)x100%
(一修:修正寫反了的因數公式~XD)
德國一直被吹成風力發電大國,實際上也是如此,但德國地處西風帶(丹麥和英國也是),台灣不是,而即使德國有如此優良穩定的行星風系加持,風力發電的容量因數也不怎麼能看。
以下裝置容量與發電量數值,來自維基。
年份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裝置容量(百萬瓦) | 22194 | 23826 | 25703 | 27191 | 29075 |
理論發電量(度) | 194552604000 | 208858716000 | 225312498000 | 238356306000 | 254871450000 |
實際發電量(度) | 39713000000 | 40574000000 | 38639000000 | 37793000000 | 46500000000 |
容量因數(%) | 20.41% | 19.43% | 17.15% | 15.86% | 18.24% |
註:度=千瓦.小時
至於台灣,麥寮的風力發電在用電高峰的八月,容量因數甚至低於10%!(7~9月發電量都少)反倒是冬天還比較好一點,全年平均也高於德國,但我們總不能撐到冬天再來開冷氣吧。
然後澎湖中屯的風力發電是5~9月發電量最少。
總之在用電比較多的夏天,風力是靠不住的。
PS:台灣太陽能的容量因數是15%,也就是說,要發等同於核能的電力,裝置容量必須比核電多6﹒67倍,當然這指的是白天,晚上大家請不要吹冷氣唷!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台灣有在吵"黑潮發電"的構想
不過真要做起來的話,東海漁場、日本、阿拉斯加的生態可能會被破壞,最起碼該地區的氣候會改變
不然據說黑潮有22座核電廠的輸出(詳細的估計是說黑潮功率有100GW、中間還沒探討能量損失還有技術問題的說,然後22座核電廠不知道有沒有把上述的條件給考慮進去)
版主回覆:(06/06/2013 02:06:55 PM)
黑潮(洋流)發電還有個問題是要怎麼把發電渦輪固定在海裡面,水可是不能鎖螺絲的
吱吱會看得懂嗎XD
我有去聽李鴻源的演講,他那時說他支持核電但是也支持替代能源的開發。
我不知道為何反核的人一定要給人扣帽子說不支持替代能源?
版主回覆:(06/11/2013 11:40:06 PM)
台灣自很久以前的黨國時代就走多元電力路線,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對面那個當時叫做共匪的國家。
為了防止阿共用包圍戰術切斷台灣的對外航道,所以必須尋找火力以外的發電方式,而水力早在日據時代就在開發了,已經沒什麼開發空間,因此才會搞起插一次燃料用一年多的核能。
(天然氣儲存就七天,油和煤要看空間,現在煤大約一個月)
除此之外台電也同時在搞現在被稱為綠能的地熱風力等(那時代太陽能可是美國尖端科技的結晶),比如說清水地熱就是台電三十年前玩剩的,風力最早在民國五十年代的澎湖,也已經快半個世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