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電力備用容量的正式定義是,將台電現行系統總裝置容量,扣除機組歲修、廠內用電、線路損失與夏季最高尖峰用電,其剩餘部分就是備用容量。計算公式如下:
備用容量=系統淨尖峰供電能力 - 系統小時尖峰負載
系統淨尖峰供電能力=裝置容量 - 電廠本身用電
(註:系統尖峰能力是指各發電機組淨尖峰能力的總和;尖峰負載是指當年度用電量最高之小時的平均負載)
=======
很簡單的一句話,這定義是錯的。
真正的備用容量是指「裝置容量 - 廠用電 - 當年度最高尖峰負載」。
其中「裝置容量 - 廠用電」又稱為「淨尖峰供電能力」。
而裝置容量率就是「備用容量 / 當年度最高尖峰負載 X 100%」。
也就是說真正的備用容量(以及備用容量率),每年都只有一個值。
而其中裝置容量指的是「所有發電機組」帳面上的發電能力,也就是說,即使某個1000MW的發電機組一整年都在排修(實際發電量0),它那1000MW的數字還是會列入裝置容量。
同樣的,即使有100個100MW的風機一整年都沒被吹動,那10000MW依舊列入裝置容量。
(2014.04.25一增,根據台電電源開發方案,風力發電在備用容量計算中的裝置容量是帳面數字的6%,太陽光電是20%,顯見台灣風力發電的可靠程度有多差,所以上頭的10000MW列入裝置容量就只剩下600MW,可悲的是實際發電量還真的差不多…)
接著是備轉容量,上頭那哈哈哈本文講的其實是備轉容量。
備轉容量是以「天」來計算的,因為當天多少機組排修之類的是已知的,所以備轉容量當中的所謂裝置容量,是有扣除故障、排修、降載機組之後的數字,比如說上頭那台1000MW發電機組在備轉容量當中就不會被列入。
而備用容量率因為是「全年」一個數值,不可能排除那些排修幾個月或故障幾天的機組,所以並沒有扣除這些機組的數字。
所以要真正明列的算式應該是:
年度備用容量= 全體裝置容量 - 廠用電 - 當年最高尖峰負載
年度備用容量率= 年度備用容量 / 當年最高尖峰負載 X 100%
每日備轉容量= 全體裝置容量 - 廠用電 - 排修機組裝置容量 - 故障機組裝置容量 - 降載機組降載容量 - 當年最高尖峰負載
每日備轉容量率= 每日備轉容量 / 當日最高尖峰負載 X 100%
從這算式就可以知道,真正決定「每天」電力夠不夠用的是備轉容量,而不是備用容量,而且備轉容量的數值一定低於(或很難得的等於)備用容量。
舉例來說,101年的備用容量率是22﹒7%,但是實際上備轉容量低於15%的日子一大堆,甚至在四月和十月出現過備轉容量接近10%的情況,如果依照同樣 的數字扣除,那麼就可以說只要備用容量率低於12%,備轉容量就會接近於0--也就是所有非排修非故障機組全部都要滿載的情況。
但是別忘了,我們的發電系統當中有部分是看天吃飯的綠能,你希望它滿載它卻不一定會動,到時候你就可以看著備轉容量降到負值~~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時候已經被迫限電了,電廠沒辦法發出超過自身能力的電力,使用者自然也不可能有辦法使用「沒發出來的電力」。
就更別說反核人士「自己覺得合理」的備用容量率9%了。
參考資料:台灣能源
因為被某些人的筆戰弄沉了,所以再發一次
來踢爆這篇吧
http://disp.cc/b/163-7B9e
東海村的事故很明顯不是核電廠事故啊!
有現成的:
http://disp.cc/b/163-7BBG
東海村是核燃料製備工廠,不是核電廠,台灣也沒有那種東西,美國也不會讓台灣有這種東西…
Pingback: 核能事實風暴 | 山中雜記
反核哈哈哈(十七)--備用備轉傻傻分不清楚
反核哈哈哈(十七)--氫爆不是氫彈哦!
十七重複了
當做沒看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