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馬丁.路德.金恩
拿金恩博士出來似乎挺侮辱人的…
不過有時候做夢真的還是睡覺的時候做就好,不要大白天醒著就在做。
本回哈哈哈雖然出自某反核人士,不過截取部分和核能沒多大關係:
=========
「社區規劃成步行15分鐘內就能享受所有基礎設施、生活機能及教育機構,稍遠的地方也能仰賴大眾運輸工具,人類將不再需要個人交通工具。」
「打破一戶一冰箱的思維,由社區共用一個大冰箱來省電」
「水資源不一定要用於發電,面對酷熱的夏天,可以直接將台灣東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卻大都會。」
=========
這位反核人士在當年顏色正確的時候是擁核的,現在反核也就算了,理由還是「現存核四設施的狀況及先天的地理環境」…難道幾年前的核四設施以及台灣地理就和現在截然不同嗎???是核四會走路還是台灣會變身??
回到上頭這三行,實在是充滿槽點,沒找個捧哏實在太可惜了,希望下次記者能夠同時擔任捧哏,搞不好能創造新相聲的歷史。
但既然當時沒有捧哏,現在捧一下,猶未晚矣。
首先第一個,沒有第二句話就是要都更,而且還是政府大規模都更,光是文林苑兩戶一家就已經擋得亂七八糟了,這是要派軍隊輾壓百姓嗎?
而這還算是三行之中最沒槽點的一項。
實際上現代的都市計畫,包括玩模擬城市都依照類似精神設計,並不新穎,不過想要達成一定要拆到爽,尤其是發展很久的舊城區,而且即使大眾運輸很方便,也不會徹底取代個人交通工具。
舉例來說,光是「步行十五分鐘」(大約1公里吧)就讓不少人想用個人交通工具了呢~♪
接下來是第二個,這個人民公箱讓不少政黑人想到軍中充滿了黑暗物質的共用冰箱,如果沒做任何區隔與管理的話,下場就是某些人家的雞鴨消失或者被偷菜(並非開心農場),有些人家卻會發現自己拿出來的東西上頭黏著三十年前的生魚片……
而且冰箱這種東西,因為有斷熱材的緣故,在門關上的時候是很省電的,但是門一旦打開,冷氣就會流失,因此減少開門的次數是冰箱省電的秘訣,社區共用冰箱,先不論有誰會覺得走路十來分鐘開冰箱拿飲料是很方便的事情,光是開冰箱的次數就能讓冰箱一點也不冰,我們假設一個社區有50戶,每戶每天開啟冰箱10次,這一個冰箱一天就要開500次,連半夜一起算平均173秒就開一次,比超人力霸王的活動時間還少7秒!
冷藏的也就罷了,冷凍的真的能凍嗎?
如果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換成各自分格各自壓縮機的形式,那麼縱使不提冰箱會配置得像殯儀館的冰櫃,也不提每天冰箱前都像是清明時節的靈骨塔,這樣搞和各自家庭有各自的冰箱有什麼差別嗎?(除了開冰箱還必須「運動」之外)
結果這點子其實是「把帽子丟下懸崖」之類的強迫運動手段嗎?
第三個……
「把東岸海水引到西岸都市」這個主意實在有夠糟糕,雖然政黑的人大多以洋流來談論造成氣候變遷的可能性,不過即使抽的不是洋流問題也是不少,首先抽這些 水、把水千里迢迢的送到西岸所花的電力會不會比省下來的還多就是個大問題,接下來是海水的腐蝕性該怎麼處理,還有要怎麼維持海水的低溫(全管線斷熱材包覆 嗎?),最後是循環水管被海水析出的各種雜質堵住的問題。
用自來水還比較有效率點,只是水龍頭出來的水會變成熱的。(而且水管堵塞的速度會更快)
真的要用海水的話,乾脆直接抽西岸都市附近的海水就算了,反正這些都市(台北高雄臺中台南…)大多都在海邊,雖然海水溫度沒有東岸低,但是只要比要降溫的地方低就好啦,幹嘛千里迢迢去抽別地方海水??
浪費電、浪費物資,出水口搞不好還會因為溫度太高養出秘雕魚呢。
PS:說到人民公箱,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也許也可以省水的~~
在反核的同時,卻也不能自動忽略目前再生能源與輸配電技術完全不足以應付用電需求的事實。(http://ethias.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18.html?showComment=1395971639040#c4270067332976010927)
關鍵就在於人類根本沒有電網級儲電技術,現在可行的方法就只有抽蓄水力發電,全台灣也只有日月潭一個而已~
苦勞網這篇文章(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9227)下方有網友拿藍弋丰文章(http://technews.tw/2014/06/23/elon-musks-dream/)來反駁這個論點,你怎麼看?
苦勞網那篇文章一口氣把核四幹掉了五十億度。
先不論藍那篇裡頭怎麼看都像是在吸引投資的廣告,裡頭根本沒有提到他們研發出了電網級的電池,而是只有製造更多電池,光是這些電池要放在什麼地方就是個超級大問題。
別忘了,台灣一天平均只有四小時有效日照,即使發電足夠,剩下二十小時的用電全都要靠電池。
有夢最美,但是只有夢就糟糕了。
藍弋丰,小英教育基金會的寶?
2013/04/17 台灣e新聞
在網路看到一則在美國NJ的活動,April 20:藍弋丰先生演講會
講題:從「橡皮推翻了滿清」看台灣的未來
藍弋丰簡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從事翻譯、撰稿及圖文創作,嗜好研究歷史,並關心全球財經產業與環境等議題。曾任《國家地理雜誌》、台灣微軟、集邦科技特約譯者,並有動畫、漫畫、插畫、書籍封面及插圖等作品。著有《海角七號電影小說》、歷史小說《明騎西行記》、歷史書籍《橡皮推翻了滿清》,並於《健康世界》雜誌、小英教育基金會 「想想論壇」、科技網站「TechNews 科技新報」固定撰稿。
看到「藍弋丰」這個名字,立刻讓我想到謝長廷的愛將楊蕙如。楊蕙如與藍弋丰等人合作開辦了《台灣漫畫月刊》,由楊蕙如擔任社長,由七名漫畫家執筆。藍弋丰就是其中的一名漫畫家,擁有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高學歷。可是做事是「靠實力」,而不是「看學歷」。《台灣漫畫月刊》從創刊到停刊只有短短的九天,為什麼會如此慘不忍睹?原因是漫畫月刊惡評如潮,作品根本是電腦修圖而不是漫畫。
再者,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小說;藍弋丰寫的是歷史,還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