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之後,冒出一堆莫名其妙的論調,大概就是:
你看氣爆如此嚴重,今天要是(核電廠)核爆台灣掛半個,多危險所以要反核。
核電廠想核爆,大概只能丟一顆核彈下去,不過台灣某些人擅長無視和自創物理定律也不是新聞了,所以只能說不意外。
不要問只要信,反正永動機都有人信了,還有什麼不能信的?
這個看氣爆思核爆論調的可笑之處,不只是他們居然可以把氣爆和核爆湊在一起,想像力豐富得像是超能力(買盒雄獅水彩吧),最豪洨的部份莫過於他們短視到超常的地步。
這次高雄氣爆,咸認是因為石化物質「丙烯」外洩,但不管是不是丙烯,或者是甲烷(天然氣主成分)、乙烯、丙烷或丁烷(液化石油氣主成分),在易燃易爆性質這方面是非常類似的。
因此,他們在發揮牽拖的想像力之時,卻沒有想過一旦廢核,能替代核能的選擇幾乎就等於只有火力,即使是綠能,也需要等量的火力(尤其是燃氣)來預防綠能可能發不了電的情況。
這就代表了,他們想要排除一個比較不可能爆炸、尤其是更不可能「核爆」的發電方式,改用一個比較可能爆炸,而且同類產品才剛爆過的發電方式來代替。
正 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腦袋清楚的人總是避免讓自己處於高危險的環境之中,不過這些人身懷令人感佩的冒險犯難精神,所以才會試圖用危險性高的發電方 法來取代危險性低的發電方法,絲毫不在乎這表示會有更多的儲存槽、更多的管線或化學槽車,只要他們再勇敢地住在這些東西的旁邊,那麼就可以符合先賢「雖千 萬人吾往矣」…嗯…應該說是「雖大爆炸吾往矣」。
如此愚…勇敢的行為,怎能讓人不感到無比佩服,然後頒發一下達爾文獎的獎項呢:
請一定要常常出評論呀……….真的很精闢呀!!
看來人們對風險的評估往往主要是從可能的結果來看(一件事若其導致的後果可能很嚴重,那人們就會避免,即便那後果的可能性根本是零或極低亦然?),而沒有同時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也得考慮進去?死刑亦如是,核電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