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上圖:
原本的圖是出自經濟部FB粉絲團,不過笑點當然不是經濟部的原圖啦。
簡單的說,要是輻射真的像反核人士宣稱的沒有安全劑量,那還是早點歸天比較安全,因為世間萬物真的通通有輻射!
多麼糟糕啊,人類生存在充滿輻射的世界當中,還沒有安全劑量,這下子不出事對不起觀眾啦~!
現實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輻射依照能量高低,可以分為「非游離輻射」和「游離輻射」兩種,前綴的「游離」,指的是這輻射的能量能不能把電子『敲』離原子,能量夠高、辦得到的就叫做游離輻射,能量不夠的就叫做非游離輻射。因此這「游離」兩個字,講的是被照射物質,不是輻射本身。
(某些天兵以為在空中四處放射的電磁波--例如雷達或手機的--就叫做「游離」輻射,要掰之前先讀書好嘛?)
能夠從原子中敲出電子,就代表能夠破壞分子結構,要對人體產生破壞,就只有這個了。
例如X光、中子流、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高能射線就是。
至於非游離輻射,例如大家賴以看見世界的可見光、紅外線、號稱能強身的遠紅外線、微波以至於電磁波,不管總能量有多大,都無法造成分子結構的破壞--被大功率加熱除外,不過這是煮熟,和用瓦斯爐把雞肉煮成雞湯沒什麼差別。
當然,就像是子彈一樣,子彈的致命性並不因為是從哪把槍射出來的而有什麼不同,只要它能破壞你的肉體,就算不是從20MM口徑狙擊槍打出來的,一樣會要命。
不過輻射畢竟沒有子彈的大,就算是游離輻射,對生物的影響也不是從0開始的。
在生物的演化過程當中,要是沒有對抗輻射的方法,生物早就通通滅絕了,哪來的什麼美麗大自然,即使DNA鏈被打斷,DNA也是有自我修復功能的,只有破壞速度超過修復速度的時候,才會產生危險,因此游離輻射的「量」才是關鍵。
就醫學上來看,100毫西弗以下的游離輻射並不會讓癌症(一種因為DNA受損而產生的疾病)的機率變大,地表上自然輻射最高的地區年劑量也不只100毫西弗(伊朗拉姆薩,260毫西弗/年),而當地的癌症發生率還是沒比較高,只是有些機構還是採用比較保守的模型來「推定」低劑量輻射的危險性。
也就是所謂的「線性無閾」模型。
線性無閾模型就是不考慮有沒有下限(閾),從已知有影響的部分直接往下推定的模型。
比如說人從20公尺高處直接摔落死亡率是100%,那麼以線性無閾的模型來推論的話,就會出現「人從1公尺處直接摔落死亡率是5%」、「人從10公分處摔落死亡率是0﹒5%」、「人從1公分處摔落死亡率是0﹒05%」……
可是你有聽說過一公分高摔死人的嗎?但依照線性無閾模型,平均每兩千人就會有一個因為從區區一公分高的地方掉下來而死,光是在平地走路就會出事,台灣每年會因此死上萬人?!!!
就算用線性無閾來計算自然輻射的癌症增加機率,也才不到2000人耶!
怎麼看好像都是走路比低劑量輻射危險多了,反核人士不如反走路好了~
反走路,不要有下一個反核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