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人士和綠能掮客有時候會拿德國某個時段的負電價來做為再生能源的里程碑,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再生能源荼毒電網的墓誌銘。
事實上,在自由市場下出現負的價格根本就不是什麼好事,更加不正常。
用農產品來舉個例子,如果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免費而且拿一個還倒貼你一百塊的西瓜,你敢吃嗎?
不過,實際上也不會出現這一種價格,雖然供需法則告訴我們,當產品的供給超過需求的時候價格會下跌,但實際上我們買不到免費的西瓜,更不用說負價格。
對瓜農來說,當把西瓜賣出去的價格,低於把西瓜運到市場上的價格時,他們就不會把西瓜運到外頭去了。
這是因為運銷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連運銷的成本都無法抵銷,那麼這些西瓜不但賺不回種植成本,瓜農自己還必須『再』多付一筆錢,等於原本已經虧損了,還越虧越多。所以在這個情況下,瓜農寧可將這些西瓜直接在田裡打成肥料,也不可能運到市場上以免費或者負價格來拋售。
但是德國的電力卻出現了以負的價格來販賣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呢?
用前面的例子來說的話,那就是當你的西瓜留在田裡會對田地造成損害的時候,例如說西瓜腐壞有毒 之類的(實際上當然沒這回事)。
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就必須或者被迫要再多付一筆錢把自己生產的產品往其他地方運,即使明知道這不但賺不了錢而且還會更加虧本。
德國的電力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因為電力是能量,人類至今還無法尋找出除了抽蓄發電以外的其他大規模儲存電力的方法,而綠能又是一種人類無法控制其發電量的看天吃飯發電方式,德國就是因為綠能的發電在某個瞬間遠遠超過需求,理論上其他可由人控制的傳統發電必須在此時快速降低發電功率來配合綠能的暴衝,但德國的傳統發電當中有很大部分來自於燃煤火力發電(褐煤)以及核能,這些發電方式是無法高速降低負載的,因此德國的電網就承受了超過百分之百的電量,如果不想辦法宣洩掉多餘的電力,德國的電網就會崩潰。
於是德國只好將電力往其他的國家灌輸過去,以負的價格作為代價、也就是付錢要求其他國家分擔德國電網的壓力,否則重建電網的花費會遠大於負電價造成的虧損。
換句話說,並不是「再生能源的成本低到可以以負電價來提供電力」,而是「再生能源使得電網出現崩潰危機,賠錢賣總比整個系統掛掉的好」,然後我們的反核人士和綠能掮客,卻把這悲哀的情況說的好像是再生能源的偉大貢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