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奇蹟一般的數學實在有必要拿出來寫一篇。
============
曾擔任台灣環保聯盟總會會長、台電董事等職的王塗發認為,台灣並沒有缺電的問題,多是台電拿來恐嚇人民的手法。他舉備用容量率的例子,所有發電機組能發出的電,減去尖峰負載所剩的發電容量,再除以年度最尖峰負載所得的百分比來看,也有十%以上;但備轉容量率就被台電所操控,所有發電機組先刪去故障的、歲修的,再去計算面對尖峰負載的百分比,就會像現在所說的三%、四%,但其實備轉容量率是不應該比備用容量率低的,而這就反映了台電在經營管理上也有很大的問題。
============
看到這個說法的時候,震驚於台灣數學界的發展,想來一定是要寫一篇的,畢竟這可是可以讓由古至今的所有數學大師氣到從棺材裡面活回來再氣死一次的神奇算式啊!
首先 來看看備用容量跟備轉容量的計算公式:
首先備用容量方面:
備用容量= 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當年系統尖峰負載
備用容量率= 備用容量÷系統尖峰負載 ×100%
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裝置容量–廠用電–機組老化所減少之出力
由此可知
備用容量=(總裝置容量–廠用電–機組老化所減少之出力)-系統尖峰負載
備用容量率=〔(總裝置容量–廠用電–機組老化所減少之出力)-系統尖峰負載〕÷系統尖峰負載×100%
而備轉容量方面;
備轉容量=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
備轉容量率=(系統運轉淨尖峰供電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系統瞬時尖峰負載×100%
系統運轉淨尖峰供電能力=扣除歲修(機組大修)、小修(機組檢修)及故障機組容量、火力機組環保限制、輔機故障、氣溫變化、水力考慮水位、水文、灌溉及溢流等。
由此可知
備轉容量=(總裝置容量-廠用電-機組老化減少之出力-大修小修故障等現實情況減損出力)-當日系統尖峰負載
備轉容量率=〔(總裝置容量-廠用電-機組老化減少之出力-大修小修故障等現實情況減損出力)-當日系統尖峰負載〕÷當日系統尖峰負載
備用容量的算法是以「年」為單位的,而備轉容量的算法則是以「天」為單位的,因此一年只會有一個備用容量率,但每天都會有一個備轉容量率。兩個數字的差異在於備用容量的多寡決定了供電的穩定度,就像你財產越多生活就越有保障一樣,而備轉容量則決定了你今天會不會跳電,也就是你「現在手上有多少錢」決定你今天會不會餓肚子。
上頭提到的尖峰負載,在備用容量雖然也是以一年中最高的時段為單位,但對備轉容量來說每天都會有一個尖峰負載,而全年365個數值當中的最高值,就是備用容量所使用的負載數字,換句話說,在出現全年最高值的那一天,備用容量率與備轉容量率的分母是一樣的數字。
比如說104年的備用容量用的尖峰就是7月2日的備轉尖峰值,當日備轉容量率只有1﹒9%,而104年備用容量率卻是11﹒5%。
和財產一樣,就算你有一千萬的財產,也不可能隨時都可以花一千萬的錢,所以備用容量跟備轉容量除了時間單位不一樣之外,最大的差別就是備轉容量必須扣掉「今天無法發電的機組」的裝置容量,也就是上面公式中藍色的部份。
如果學過小學的數學的話,應該就會知道,除了減零以外,任何正數減掉某個正數之後一定會小於原先的正數,例如2-1一定小於2,因此備轉容量除非遭遇到奇蹟般所有機組都滿載發電的情況,不然是不可能會等於備用容量的,更別說大於備用容量。
而在分母一樣的情況下,除出來的備轉容量率也不會大於備用容量率,然後我們這位…呃…怎麼說才好呢的先生,居然可以宣稱備轉容量率不應該比備用容量率低?
如此超常的數學,真不是我輩一般凡人所能理解的啊!
ps:在不是全年最尖峰的日子,備轉容量率是有可能高過備用容量率的,這是因為分母變小同時分子也變大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