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賴清德致詞時也表示,穩定供電方面而言,這段時間,國內的備轉容量率都維持在六%以上,這代表所發的電,只使用大約九十三%而已,問題只有剩下來的電夠不夠,企業界要求十%才夠;他保證,接下來電廠陸續併聯發電後,明年備轉容量率一定可以達到十%,而備用容量率將達十五%以上,要企業不用擔心。
=======
從賴功德的這句話就可以知道整個蔡英文政府從上到下對於電力的相關常識可說是差得不能再差了。
(順便一說,這6%的備轉容量率裡面,核電貢獻了12%,沒有核電,現在就是「負」6%。)
首先,備轉容量率6%的意思是「機組還能再發6%的電」,而不是「所發出來的電只使用了93%」。
而且備轉容量決定了一天當中電力系統所能容許錯誤的多寡,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國家的電力公司都會把備轉容量率的下限設定在10%而不是0%,並不是因為這些公司覺得自己錢太多,想把花錢發出來的電拿去浪費掉,而是他們沒有蠢到以為自家的系統完全不會出問題。
舉例來說。
砂石車的寬度大概有2﹒5公尺,這已經是我們一般會遇到的最大型車輛了,換句話說道路的設計只要能讓砂石車通過,那麼其他中小型車輛應該都能通過,這麼一來,會不會有哪個國家功德做很多的功德院院長跳出來主張「我們的道路也只需要2﹒5公尺寬就好,不需要蓋超過這個數值太多,免得浪費空間」呢?
又如同一般家庭用電,如果你家一般情況下用電最高峰是25安培,建商說那你家只需要牽最高剛好能承受25安培的電線(而且一旦超過26安培就會開始燃燒)就好,沒必要牽到能承受50安培以上的電線,這樣又如何呢?
如果你覺得上述兩個例子很有道理,那你可以去當蔡政府的行政院長,或者總統,又或者早點回火星去。
在理工領域中有一種設計叫做安全餘裕(safety margin),也就是你的設備所能承受的壓力極限不會剛好卡在一般操作所帶來的數字上,而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超越。
例如一座作業溫度在600度的鍋爐,爐體所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只能承受600度的高溫,而會使用承受極限1000度甚至2000度的材料製成,這幾百上千度的差距就是安全餘裕。
當然,越大的安全餘裕一般代表的就是越高的成本。
電力系統也是如此,如果你要求發電系統「剛剛好」承受著你的用電量,那就代表你的發電系統完全無法承受任何一點點的錯誤,只要一個地方出錯,那整個發電系統就很有可能癱瘓掉,815大停電就是這麼來的。
而那時候很幸運的是我們所遭遇到的只不過是天然氣閥門忘記打開而不是其他的物理性破壞,燃料閥門沒有打開造成的停電只要把閥門打開然後重開機就好了,但若是物理性的破壞--例如上個世紀末的729全台大停電和數年前的和平電廠電塔倒塌意外,那結果就是幾天、幾個禮拜甚至是幾個月的無電可用了。
對於理工領域來說,安全餘裕是很必要的設計,而我們偉大的蔡政府、功德做很多的院長似乎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認知,像當初在民進黨上台之前甚至還說出了備用容量率要低於10%的胡說八道政見,當然他們現在死也不承認有這回事,還反過來說著要讓備用容量率回升到15%。
正因為程度差得挑戰靈長類下限,也難怪會一邊喊著台灣不缺電一邊強制工廠用電必須降低百分之幾了,自己跳下懸崖才在拼命抓藤蔓,就是這麼一副模樣。
順便一說,因為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和風力)屬於靠天吃飯的樂透型發電,所以就算只看發電量,想要取代火力和核能發電都必須準備數倍以上的再生能源發電機組,這也代表備用容量方面會出現大量的冗餘,備用容量率也會變成相當驚人的數值。例如反核人士吹捧上天的德國,其備用容量率就毫不意外地超過了100%(2013年是122﹒16%),但因為再生能源的樂透型發電實在是太過靠不住,所以就算德國光是再生能源(包含太陽能風力水力和生質能)的總裝置容量「帳面上」就幾乎可以提供整個國家的電力,但實際上卻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甚至還保留著11%的核能發電量。
畢竟沒有腦袋正常的人會以為自己功德做很多,光靠買樂透(而且每一期開獎之前都把上一期賺到的花光光)就可以一輩子不愁吃穿~~~當然腦袋不正常的不在此列。
由於最近都在看電力相關的資訊
可以請問一下什麼是饋線嗎
它和一般電源線不同嗎
你可以把它當作電纜線路的同義詞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3276869
2018-7-28
「賴清德指出,最近這幾個月來備轉容量一直都在6%至7%之間,就是發了100%的電,其實只用了93%的電」
這就是菜政府高層的能源知識程度。
然後這票人說沒有核能不會缺電。
民進黨該如何帶領台灣脫離擁核與空污的兩難?
2018-11-18 蘋果即時 錢建文(彰化醫療界聯盟理事長)
無核就要增火,燃煤有害健康就要燃氣,燃氣怕來不及就要破壞藻礁,不想破壞藻礁就要核電。事實是這樣嗎?
空氣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重大議題。面對影響深遠的重大議題,就要處理問題的根源,才不會讓問題陷於上述的無解循環中。
什麼是空污問題的根源?能源議題顯然是問題的根源之一,也是現在大家討論的焦點。不同的發電方式,就會有不同嚴重度的污染問題。然而不管用哪一種方式,都會有各自不同的問題。因此更進一步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台灣需要那麼多電?
消耗掉台灣的大量發電,卻創造出相對低的經濟貢獻,也製造了大量污染的最大根源,就是:能源效率低的石化鋼鐵產業,也就是所謂的褐色企業。
早在2010年台灣智庫的研究就顯示,台灣的石化業製造了太多外部成本,對整體國家來說,做越多就越不划算。這些高耗能產業製造了污染,危害了人民的健康,造成每年鉅額健保支出。另一方面,石化業的老闆自己也承認,台灣不適合發展觀光業的原因,就是台灣被這些產業搞得太髒。這個根源問題不處理,卻只推無核家園,就會把民進黨自己推向無解的難題中。
我們能期待民進黨政府處理國民黨政府留下來的錯誤產業政策嗎?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大選前曾經密訪六輕,但後來被媒體發現;民進黨執政之後,也居然把已經研究六輕健康危害十多年的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院長的研究經費取消;此外,當同黨彰化縣長魏明谷依法停發台化彰化廠中的燃煤電廠的燃煤許可證之前,也受到來自於中央政府的高壓阻攔,最後甚至還以修改空污法的方式限縮地方政府的管制權限。由以上三點來看,民進黨政府只會欺負台灣瑰寶藻礁,不敢處理對國家人民不利的骯髒褐色企業財團。
要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政策的手段將石化鋼鐵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迫使他們不要再靠出賣台灣人的健康方式大賺得來容易的錢(easy money):要用天然氣發電,要自己淡化海水,要為了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疾病損失補償健康醫療與生命損失的費用;若能如此,他們才會努力轉型,大幅減少低階石化產品產量,將資金轉往更乾淨對大家都有幫助的綠色經濟。
減褐政策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甚至包括褐色企業家自己。非核之後,唯有減褐以減少用電需求,民進黨才能真正超越國民黨,帶領台灣脫離擁核與空污的兩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