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慮時間問題,我很能理解提出演化論宣稱「弱肉強食生存鬥爭」這種說法的人,必定是網路修真小說的癡迷讀者。
當然,或許也可以這麼說,就因為滲透到骨子裡面的那股「鬥天鬥地鬥人」文化大革命式批鬥大法,所以才會有這種說法。
但是「弱肉強食」這個相當有歷史、而且莫名其妙被安在演化論上的宣稱,只是個和演化論一點屁關係也沒有的教條。
假設有一個環境,裡面只有草、羊、狼三種生物(和細菌),理所當然~羊吃草、狼吃羊,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這個環境下,誰是適者?
如果照弱肉強食的鬥爭說法,那麼答案應該是狼,但實際上因為三者都適應了這個環境,因此正確答案是三者皆是。
對生物來說,適應的對象不只有會吃自己的天敵,或者應該說天敵只是適應考驗中的一小部分,適應考驗的主考官是「環境」,也就是自己以外的廣大世界。
而面對這考驗,要怎麼通過,則是各種生物的自由:
有些生物選擇了硬碰硬,和與自己相類的生物搶奪相同的資源。
有些生物選擇了和其他生物合作,擴大自己的實力。
有些生物選擇了逃避,開發新的資源。
能維持自身基因傳承的,就是適者。
原本生活在樹上的古代猿猴,因為基因突變而失去了生存在樹上的優勢能力,此時這種猿猴在樹上是「不適者」,但這群猿猴轉而走向平地,靠著原本的演化缺陷開創文明,到現在繁殖了六十億隻(而且還在繁殖),有誰能說這種自稱為人類的生物是不適者?
環境不同,適者也就有所不同,適應的敵人,是環境,而不只是會「強食」自己的生物。
另一方面,「弱肉強食」這句話其實也很有問題,人類和蚊子誰是強者?很顯然不是蚊子,但蚊子的食物是人類(的血)。
這豈不就是「強肉弱食」乎?
演化論的系統當中,個體的「生存」並不見得等於適應的萬靈丹,有時候死亡也是孤注一擲的手段,生命以「被吃」為祭品(當然有些時候被吃不等於死亡),換取「繁衍」的機會。
例如古爾德在《達爾文大震撼》裡面提過、最沒人性的樹癭蠅(cecidomyian gall midge),這種生物的孤雌生涯中,其「女兒們」會把自家老母從內到外吃乾抹淨,對於個體而言自然是死亡,但卻也是一種保證快速繁殖的適應。
又例如水果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以被吃來傳遞種子的~~~(當然母體不一定會葛屁)
由此看來,「弱肉強食」這個並不太正確的名詞背後,不必然如某些詭異的優生學、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神創論者的自以為是那般,具有「強者勝,弱者敗」的含意。
後記:這篇文章,我寫了好幾個月………….